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36261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应用,主要内容:,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液流变学特性血液流变的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验质量控制,一、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有形成分占 血液体积的45%左右。血浆成分:它是蛋白质、盐类等的水溶液,血浆中 水占90%以上,血浆蛋白约占7,其它有机物和无 机物各占1%左右。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是一种悬浮液,全血稍呈弱碱性,PH值在7.35-7.40之间,比重约为1.056g/cm3(4oc)。血浆是一种复杂的水样溶液,血浆PH值在 之间,比重约为1.024g/cm3(4 oc)。,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1.

2、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 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 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所谓“套管式”流动实 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又称层流。这样就在快慢 两层液体之间形成了流速差,快的一层给慢的一 层以拉力;而慢的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快慢 两层液体间的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形成了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力,称为切变应力(又为内摩擦力),用F(达因)表示。,剪切应力:既然液体是一个层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切 变应力称为剪切应力,用t表示。其计量单位是达因/平方厘 米,用Pa表示,1Pa=10达因/平方厘米。切变率:既然快慢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 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

3、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g表示。单位是1/秒(s-1)计算公式是: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一般 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速度差(cm/s)切变率(g)=距离差(cm),L,V,粘度: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牛顿的粘度定律是:剪切应力(t)帕斯卡(Pa)粘度(h)=-=-=帕斯卡.秒(Pa S)切变率(g)秒-1(S-1)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

4、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牛顿在研究黏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液体的粘度符合上述规律,黏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另一些液体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把前者称为非牛顿液体,后者称为非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2.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红细胞是一种高度可变形的充液弹性薄壳 体。细胞膜很薄,细胞质是血红蛋白水溶 液,浓度约为33%,PH=7.4。整个红细 胞

5、比重约为1.098g/cm3(4 oc),故血液可 看作红细胞与血浆组成的、比重相近的悬 浮液。,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通透性:红细胞细胞膜对负离子的通透性大于正离子;脂溶性气体O2、CO2可以自由通过;Na-K泵是维持内外浓度差的重要结构。红细胞膜的重要组成蛋白:收缩蛋白、肌动蛋白、连接蛋白、血型糖蛋白、带蛋白等,形成网状骨架。红细胞的变形性:静止时。红细胞为直径8m的双凹面圆盘形,但受外力时很容易变形。外力除去后又易于恢复原状。在显檄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床,可以发现呈伞状、弹丸状等各种形状的红细胞。红细胞的变形性在血液循环中,特别是在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毛细

6、血管内红细胞呈伞状,由于红细胞的这种显著的变形性,使它能够通过比它本身直径还小的毛细血管。脾脏的毛细血管最窄,它的平均直径仅有3m左右。红细胞的变形性对因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非常狭窄的血管中的循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则引起粘度的增加,因而血流量亦减少。结果会导致切变率减小,因血液的非牛顿粘性又使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恶性循环。,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Fasher等人(1978)发现了红细胞膜的坦克履带式运动。他把红细胞悬浮于高粘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红细胞在切应力影响下变形形成椭球体。随着切应力的增加,其延伸率接近最大值,同时,红细胞作坦克履带式运动,其转动频

7、率随切变率而直线地增加。由于红细胞膜的这种坦克履带式转动,能将所受切应力向细胞内传递,引起红细胞内容物的运动,这样可使O2或CO2分子与血红蛋白更好地混合,促使气体分子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能更有效地发挥其输运气体的功能。,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履带式运动,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决定红细跑变形性的重要因素。红细胞膜的面积对于体积来说相对过剩,使红细胞能变成各种形态,而不必增加表面积。在表面积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正常红细胞可拉伸至原长的230%,如果要使红细胞膜表面积增加2-3%,就可使红细胞膜破坏。,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变形性还决定于红细胞膜的粘弹性质,而粘弹特性又与

8、细细膜的成分及其在膜中结构和排列有关。Blank和Evans等人提出了红细胞膜的物质结构模型。他们认为红细胞膜外层由脂双层形成阻止膜表面积变化的紧密内聚性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的液体特性而易于产生变形。膜表面下的骨架蛋白结构使脂双层具有稳定的力学结构,膜表面下的血影蛋白网状结构又使红细胞具有抗高剪切的能力,确保红细胞维持原形或变形后再恢复弹性,而且还要考虑膜内的粘性损耗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限制了红细胞变形后的恢复率。,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细胞质的粘度称为红细胞的内粘度,它是决定红细胞变形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内粘度又决定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理化特性。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外部因素,有血液的切变

9、率、毛细血管直径、血细胞的浓度血浆蛋白的成分与含量、血浆的渗透压、温度、PH值、电解质的成分与含量、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ATP水平以及氧化剂的作用等。不再详述。,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红细胞的聚集性:在血液静止或切变率很低时,红细胞会聚集成网络状空间结构,导致血液具有屈服应力。红细胞具有能形成聚集体的性质称为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是血液非牛顿流变性的主要原因。红细胞聚集体的形成和解聚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剪应力和红细胞表面电荷三个因素。,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3.白细胞的流变特性:主要见于毛细血管网和小静脉病理条件下的趋边(壁)性黏附功能变形性:能动变形 非能动变形,二、血液的流变

10、学特性:,4.血小板的流变性:血小板是组成血液的最小细胞,它具有聚集、黏附、释放、收缩和吸附等功能。这些功能在止血、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血小板主要的流变特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相互粘着、聚集成团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的这种特性称为聚集性。聚集性是血小板重要的流变特性。,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有两大因素:一是剪切作用可诱导血小板聚集;二是许多物质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如二磷酸腺苷,在高剪切力作用下,红细胞会发生破裂,会释放出二磷酸腺苷,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血管内皮损伤处或粗糙表面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

11、板的这种特性称血小板的黏附性。当血管损伤后,流经此处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激活,黏附于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形成一个附壁栓子,起到止血作用。,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血小板收缩功能:血小板所含微丝和微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收缩蛋白,这些蛋白具有收缩性,可使血小板聚集体收缩,凝血块回缩变固,成为坚实的止血栓,堵住血管创口。血小板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的现象。这一过程有助于止血。,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一).血液流变(黏度)检测方法:1.毛细管式(压力传感器)黏度检测法:利用一标准毛细管在相同条件下,液体粘度不同,流过一定体积的液体所需时间不同,粘度越大所需时间越长

12、,粘度与时间成正比,其测量结果是同水的比粘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优点:1.该粘度计适用于测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如:血浆、血清;2.制造成本低廉。缺点:不适于测量“非牛顿液体”,如全血。精度及重复性难以保证。,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为什么毛细管式血液流变检测不适用于全血粘度测定呢?血液是非牛顿流体,血液的粘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血液在毛细管中流动,距轴心不同半径处切变率不同,故管中各处粘度也就不同,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全血粘度,所得结果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平均,得不出在某一特定切变率下的粘度。故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是有局限性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对牛顿流体来说,切应

13、力与切变率之比是个常数,是个线性问题,而做为非牛顿流体的血液,粘度随切变率改变,是非线性问题。用只能解决线性问题的仪器去解决非线性问题,必然影响测量精度,产生误差。,三、血液的流变检测:,2.锥板式(内旋式)血液黏度检测法:由一个圆板和一个同轴圆锥组成,待测量的液体放在圆锥和圆板间隙内,一般固定圆板,圆锥旋转,通过测量液体加在圆锥上的扭力距换算成液体的粘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三、血液的流变检测:,h,q,h:锥板与平板间隙高度:切变率 q:锥板与平板间夹角 v:锥板转速:锥板角速度 r:锥板半径,V=r h=r tan q r q=V/h=r/r q=/q,优点:该粘度计适用于测量非牛顿

14、液体如全血黏度。缺点:不适于测量粘度较低的牛顿液体,如:血浆、血清;,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为什么锥板式血液黏度检测不适用于血浆粘度测定呢?血浆粘度测定相对简便,因为它不需要设定不同的切变率条件,一般规定在高切变率下(100 s-1-120 s-1)范围测定即可。但是,锥板法粘度计由于在高切变率在测定时产生二次湍流现象,无法准确测定血浆粘度,所以不主张使用锥板法测定血浆粘度,可采用毛细管法或悬丝法。,三、血液的流变检测:,3.悬丝式(外旋式)血液粘度检测法:由内外两个圆筒组成,血液加在两筒间隙,外筒由马达带动旋转,转动力距通过血样传递得内筒,内筒本身不转动。检测时,内外筒之间仅通过样品接触,没

15、有附加摩擦力距。内筒是悬挂在一根弹性另好而敏感的悬丝上,悬丝与内筒之间有一个多极电磁铁的铁芯和一面反光镜。当内筒受到由血样传入的力时,内筒随外筒转动也有所转动,反光镜也会发生转动,使电磁铁也产生一个与内筒的力距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反馈力距,平衡血样经内筒的力距使内筒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仪器通过测量流过电磁铁的电流计算出血样的粘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三、血液的流变检测:,外筒,内筒,电磁铁,血液,悬丝,优点:测试探头为双缝隙结构,末端效应小,无二次湍流,最适合检测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只有悬丝法的仪器才可能将低切变率做到1S-1。缺点:更适合于科研而不适于临床。,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二).血

16、液流变常用参数:实测参数:计算参数: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全血高切粘度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全血中切粘度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 K 值 3 红细胞压积 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 6 卡松屈服应力 7 血小板粘附率 7 卡松黏度 8 血小板聚集率 8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 9 体外形成血栓 9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三、血液的流变检测:,(一)全血粘度:1.全血表观黏度: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的全 血粘度称为全血表观粘度。如: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且黏度,全血低切黏度。2.

17、全血还原黏度: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黏度。因为血液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很大,在同一剪切率下全血表观粘度随 HCT 的增高,而增高,为了消除 HCT 的影响,便于比较 不同血样的粘度,所以引入了全血还原粘度(RV)的概念。,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3.全血还原粘度(RV)的计算:b-p 1RV=p HCT p 血浆粘度。b 全血粘度。b-P 血浆中因加入血细胞后粘度的增长量。b-p/p 是粘度增长量对原来粘度的增长率,b-p/p比值 愈大,表明血样中RBC对血液粘度影响愈大,再除以红细胞造成血液粘度增 长率,亦就是把 HCT 整体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转化为单位 HCT 对血液粘度 的影响。

18、若以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可计算出高切还原粘度(HRV),同理尚可得到中切原还原粘度(MRV)与低切还原粘度(LRV)。,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4.全血粘度与全血还原粘度的关系:(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 粘度大,而且与RBC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2)若全血粘度高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 高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 无异常。(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HCT 低,但RBC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说明全血粘 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 液粘度正常。,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19、,5.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的含义:(1)高剪切率下(200S-1)血液粘度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状况(此时一般无聚集)的血流粘度。(2)中剪切率下(50S-1)的血液粘度反映的是红细胞既已明显变形又无明显聚集状况下的血流粘度。(3)低剪切率下(1S-1)的血液粘度可以反映红细胞聚集条件下(此时无变形)的血流 粘度,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二)红细胞压积(HCT)测定:是红细胞占全血的百分比,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与血液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HCT增加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实验证明,当HCT在45%以下时,血液粘度随HCT按指数关系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当HCT超过45%

20、时,粘度与压积是对数关系。粘度值呈曲线增高,所以,当HCT超过45%时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液粘度的明显上升。由于HCT增高而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征,血液瘀滞,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必须及时纠正,以免引发血栓等严重后果,现已有很多资料表明高压积与血管阻塞密切相关,高压积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予测上有一定意义。,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主要有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决定,包括各种蛋白质和脂类,其中的血浆 纤维蛋白原影响最大。这主要由于纤维 蛋白原可形成链状分子结构,使红细胞 相互聚集,形成缗钱状。所以血浆黏度 是一个影响红细胞聚集的指标。,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

21、义:,(四)血沉(ESR)测定:目前,对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应该从两方面认 识,即传统的临床意义和血液流变学意义。传 统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协助临床某些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而血液流变学意义 着重在于观察红细胞聚集性是否增强,红细胞 聚集时血沉增快。,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五)血沉方程K值: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有关,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即HCT高 低)密切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HCT,HCT成为影响血沉 的主要因素。若HCT高,ESR减慢,反之,ESR增快HCT低,ESR与 HCT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 ESR转换 成一个不依赖于HCT的

22、指标,以除外HCT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 K值比ESR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血沉方程K值计算 ESR ESR K=令 R=-(1-H+1nH)则 K=-(1-H+1nH)R 只要知道血沉和压积值就可以计算出血沉方程K值。,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1393。K93时,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血沉与方程K值的关系 ESR ESRK 血沉真值 红细胞聚集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增高 增高 增高 增高 正常 正常 正常 增高 增高 增高 明显增强,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排除了HCT对血沉的干扰,是较能真正

23、代表血沉快慢的指标,比血沉的可靠性大得多,在传统的血沉测定中一般不采用K值,所以很容易将本来血沉是不高的误认为增高,也容易将血沉本来是很高的误认为正常,此点在临床工作中应引以注意。现举例说明如下:血样甲的ESR=24mm/h,HCT=0.40,血样乙的ESR=20mm/h,HCT=0.50,则甲、乙的R 值分别为0.316和0.193,K值各为75.9和104。尽管血样甲的 ESR较高,但其红细胞聚集程度低于血样乙。,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六)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是反映RBC聚集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低 切剪率下,血液表观粘度主要取决于 RBC聚集性,聚集 性愈强,聚集程度愈

24、高。红细胞聚集使血液表观粘度升 高,一般而言,血液表观粘度升高程度与红细胞聚集程 度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我们采用血液相对粘度法测定低 剪切率下血液表观粘度,就可以评价红细胞聚集性,其 衡量指标是低剪切率下血液的相对粘度r 称为红细胞 聚集指数(Arbe)。b r=-p,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七)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电泳时间(EPT)和红细胞电泳率(EPM)均是用 来观察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多少的客观指标,也是反映R BC聚集的指标。因为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多少决定了红细 胞之间的排斥力的大小,而排斥力的大小又决定了红细 胞之间的聚集性的大小,当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少时,电泳速度减慢,电泳所

25、用的时间延长,说明聚集性增 强。,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八)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变形指数可利用粘性方程计算:TK=r0.4-1/r0.4Ht。式中r为血液的相对粘度,即全血与血浆粘度之比。b r=-p正常情况下,TK值约为0.9,病理状态下可达1.3 以上,TK值愈大,红细胞变形性愈差。,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九)红细胞刚性指数(IR):在使用毛细管粘度计时,在高剪切情况下,如果RBC变形性较好,RBC有向轴集中的效应,管壁出现血浆层,流动阻力降低使血液粘度减小,如果RBC无变形性,则RBC无向轴集中,管壁处也不出现血浆层,血液粘度相对的增高,因此用IR(RB

26、C刚性指数)的高低来反映RBC刚性的高低。b-p 1 IR=-p HCT b为血液粘度,p为血浆粘度,HCT为红细胞压积,式中b-p是血液超出血浆的粘度值,(主要是由于RBC的存在所引起),再乘以1/HCT,就得到单位HCT(1%)的RBC所造成的相对增长值.(即单位压积的RBC所引起的b与p之差值)这样刚性指数IR与HCT无关,显然RBC变形性愈差(即RBC越硬),b愈大,刚性指数IR愈大,红细胞刚性指数实际上就是高剪切率下的还原粘度(计算公式就是计算还原黏度的公式)。,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卡松粘度:卡松粘度是全血表观粘度所能降低的极限值。由 于这个值是通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

27、出的,所以称 为卡松黏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加,红细胞缗钱状 聚集体逐渐解聚至完全分散,血液表观粘度降低,剪切率继续增大,血细胞可被拉长,顺着流线 运动,血液粘度进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止境 的,达到一个极限值或最低值,这个最低值即为 卡松粘度。卡松粘度与全血高切粘度相关性非常 显著,故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一)血液屈服力: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有施加于血液的剪切应 力达至一定值,才能消除其内部阻抗并开始流 动。此剪切力的临界值称为全血屈服应力。血 液屈服力也是通过卡松方程计算而得来的,所 以也叫卡松屈服力。卡松屈服应力与全血低切 粘度相关性十分显著,故与红细胞聚

28、集性有关,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二)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与凝血有关,在凝血过程中,在凝血酶作用 下,转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网,将血液中有形成分包 罗起来而形成血块或血栓,具有桥联力作用,因此在出 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时,常要测定血浆中纤维 蛋白原含量。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 浓度与血液流变性质之间的内部联系相关较为密切。一 方面纤维蛋白增高必然导致血浆粘度的增高,另一方面 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起桥梁作用,使红 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从而导致全血粘度升 高,所以纤维蛋白原使一项很重要的血液流变指标。,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

29、三)全血相对粘度:全血粘度b与血浆粘度p之比,称为全血相对 粘度,用r表示。r是没有单位的纯数。b 计算公式为:r=-p 若将全血高切粘度代入上式,则为全血高切相对 粘,若将全血低切粘度代入上式,则为全血低切 相对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升高,反映 RBC变 形能力减弱,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升高则反映 RBC 聚集性增强。,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十四)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因为血红 蛋白是分布在红细胞内的,它的高低主要反映了 红细胞的内黏度,一个正常的红细胞内含血红蛋 白32pg,内粘度为6mPas。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特别是异常血红蛋白增加时,内粘度增加,细胞 的

30、变形性减低。,四、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临床意义:,样品采集:1.患者准备:禁食12小时、禁酒、禁烟。2.采血时最好用7号以上针头,避免用力快 速抽血。3.使用肝素抗凝管,采血后要轻轻颠倒混 合6-8次。4.采血量一定要达到采血管的标示量。4.血液储存不能放在冰箱内,应放置室温 且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样品测定:1.温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 讲,血浆粘度随温度增高而减低;而对 全血粘度来讲,温度从37C升高到40 C,红细胞聚集增强,变形性减低,粘度增高。2.要做室内质量控制。,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结果分析:1.首先必须说明任何一项指标都是综合因 素

31、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那些通过计算推 导出的结果更容易受到数学公式设计本 身的缺点而显地得不真实。因此,不能 单凭几个指标就决定临床诊断,这也是 为什么不用“中风预报”的原因。,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2.还必须说明的是由于目前血液流变学仪器很 多,在设计和生产上还缺乏全国统一的行业 标准和质量规范,所以仪器本身的性能相差 较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保 证措施,如定期校正其切变率,使用统一的 质控物进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所以,同一个患者在不同仪器上检测可能结果有一 定甚至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和减低了它的 临床使用价值。,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3.在分析检测结果时,如果仪器的性能好,操作中质量保证措施到位,那麽它的 实际测定值的结果应当和仪器自身计算 出来的结果相一致。如果实际测量值 和计算值之间不符合,那麽问题很可能 出现在数学公式本身的问题上,应当以 实际测量值为准。,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举例说明:1.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实测指标:全血低切黏度、血沉。计算指标: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实践、血液屈服力。2.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实测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计算指标: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五、血液流变学检验的质量控制,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