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36318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液科常用检验数值及意义解读,血液肿瘤科 贾旭红,血常规,WBC:白细胞(5.0-12*109/L)RBC:红细胞(3.80-5.30*109/L)PIL:血小板(120-380*109/L),WBC:白细胞,N:中性粒细胞(1.7-7.7*109/L)(50-70%)L:淋巴细胞(0.4-4.4*109/L)(20-40%)M:单核细胞(0.0-0.8*109/L)(0.0-9.0%)E:嗜酸细胞(0.00-0.50*109/L)(0.00-0.50%)B:嗜碱细胞(0.00-0.20*109/L)(0.00-2.00%),中性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 1 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

2、金葡球菌,溶血性链 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应注意,在某 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 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及严重的血管内凝血后 12-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中性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 3 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周围血中的 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 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 20*109/L。4 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尿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 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

3、蛇毒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 胞均可增多。,中性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 5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急性或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外周血中细胞质 量改变。各类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值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绝对值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1 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 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病毒感染时;某些原虫感染,如黑热病时白 细胞均可减少。2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

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 减少同时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中性细胞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少 3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 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均可引起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 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等常见白细 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5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 导致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

5、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淋巴细胞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传单等感染,也可见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 菌等感染。2 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 瘤。,淋巴细胞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 3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 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障、粒缺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淋巴细胞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

6、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淋巴细胞临床意义,异型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根据形态分为型(泡沫型)型(不规则型)型(幼稚型)。异淋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2%。,淋巴细胞临床意义,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 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 均可出现异淋,尤其是传单、流行性出血热等 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异淋仍可在 外周血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 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等。,淋巴细胞临床意义,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 药物过敏 3 输血、

7、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 肥大病毒感染有关。4 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等也可出 现异淋。,单核细胞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增多 1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活动 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2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瘤、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也可见单 核细胞增多。,单核细胞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达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 胞,导致白细胞总数高

8、达数万。,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4 血液病:如慢粒、嗜酸粒细胞白细胞、嗜酸粒 细胞肉芽肿。5 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6 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 都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7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

9、肠炎、药物、食物、吸 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2 血液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3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4 其他:如糖尿病、水痘、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110-170g/L)HCT:红细胞压积:(/L)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g)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L)RDW:红细胞分布宽度(11.5-16.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 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2 绝对增多:

10、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 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部分老人,妊娠中晚期 等。2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正常值/L。,红细胞压积(HCT)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红细胞常达0.50以上。临床上测定脱水病人的红细胞压积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0.60以上,甚至达0.80.,红细胞压积(HCT)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红细胞压积的减少与红细

11、胞数减少并不一定成正比。,MCV MCH MCHC 红细胞平均体积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80.0-100.0 28.0-36.0 31%-37%,正常细胞性 31%-37%大细胞性 100 36 31%-37%小细胞低色素 80 28 31%单纯小细胞性 80 28 31%-37%,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值11.5-16.5%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其原理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RDW值。,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

12、类 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形态学特点不同,Bassman提出了按MCV、RDW两项参数对贫血的新的形态学分类,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障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贫、MDS 正常 正常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增高 正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障、PNH、G6PD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症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PIL:血小板,PCT: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L)PDW: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低于100*109/L称为

13、血小板减少。可见于:1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巨幼 贫、骨髓纤维化晚期等。2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SLE、先天性血 小板减少症。3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血液被 稀释。,血小板临床意义,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超过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1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这 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临床意义,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见于:1 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2 造血功能抑

14、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 的首要表现。,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临床意义,血小板平均容积减少见于:1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2 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 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 衰竭的指标之一。,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临床意义,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 1 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2 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 白血病、巨幼贫、慢粒等,血清钾,血清钾的正常值为 1 不宜过多(每天补充氯化钾3mmol/kg,严重低钾可 给4-6mmol/kg)2 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0.3%)3 不宜过快(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不应短于8小时)4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一般患儿可口服,口服困难及严重低钾时需静脉补钾。,新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