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39880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成果 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小组名称:采油工艺QC小组 发 布 人:李大建 单 位: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QC发布,提 纲,2.背景介绍,3.选题理由,4.现状调查,5.设定目标,7.要因确定,9.效果检查,10.制定巩固措施,11.总结与下一步打算,8.制定对策及措施,6.原因分析,1.小组概况,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1.小组概况,组建时间2009.5,注册编号:CQYQ2010-注册时间:2010年4月,小组成员6人,采油工艺QC小组,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所在单位: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室,平均年龄36岁,课题类型攻关型,活动次数32

2、次,活动时间:2010.04-2010.12,TQM教育人均30学时,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1.小组概况,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2.背景介绍,目前长庆油田多层系油藏主要是一套井网单独开采一套层系、采用有杆泵机械采油方式开发,这种开发方式,可有效避免层间干扰、防止层间流体不配伍等情况,但是一次性建设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单井产量,提出了一套井网多层系油藏进行分层采油。偏置阀式分采泵分层采油工艺是实现长庆油田多层系油藏分层开采的主要方式之一,2009-2010年在现场开展了试验应用。,偏置阀式分采泵实物照片,偏置阀式分采泵分采原理,长庆油田油气工

3、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3.选题理由,在试验应用过程中,部分井下泵完井上抽后井口不出液,井口载荷偏大、抽油机无法正常工作,分采失败。,造成现场反复起下钻施工,施工费用增加;占用动力,且影响油井生产时率。,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偏置阀式分采泵分层采油是目前长庆油田多层系油藏实现分层采油的关键技术。,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4.现状调查,前期开展的2口井4井次分采试验中,有2井次下泵后井口不出液、井口载荷偏大,一次分采成功率为50%。,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5.目标设定,分采泵分层采油工艺试验是一种新工艺技术试验,工艺技术尚不成熟,根据项目组对现场试

4、验要求,结合长庆油田井下作业成功率的相关规定,确定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在80%以上。,50%,80%,80%,活动前,目标值,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6.原因分析,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7.要因确认,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7.要因确认,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确认一:油井气油比高,分采泵发生气锁。,7.要因确认,偏置阀式分采泵主要适应于气油比小于30m3/t的油井分层采油,对分采试验油井资料统计结果显示,试验油井气油比在98.6120m3/t之间。,泵余腔,“油井气油比高,分采泵发生气锁”是要因。,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

5、院采油工艺QC小组,确认二:泵筒堵塞,凡尔漏失,7.要因确认,试验油井采用压裂改造投产,井筒内有结蜡、结垢现象,在后期修井作业过程中容易造成井筒内残存压裂液残渣、机杂、垢片等物质。偏置阀式分采泵分层采油配套采用Y211封隔器,封隔器上的弹性扶正体外径为132mm(套管内径124.26mm),当封隔器上下移动坐封时就会把套管内壁垢片刮掉,落入井筒,在泵抽吸过程中,垢片等物质进入泵筒,导致泵筒堵塞、凡尔漏失。,“泵筒堵塞,凡尔漏失”是要因。,白423井泵筒、固定阀堵塞、漏失照片,白423井油管内结蜡照片,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7.要因确认,QC活动小组通过对9条末端因素综合分析研

6、究,结合现场调查、室内论证,筛选出2条末端因素作为本次QC活动的攻关方向:,分采泵气锁,泵筒堵塞、凡尔漏失,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8.制定对策及措施,分采泵结构优化改进,强化井筒处理、确保井筒干净,提高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提出对策:,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8.制定对策及措施,具体措施:,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8.制定对策及措施,实施一:分采泵结构优化改进,通过对偏置阀式分采泵结构的认真研究,认为发生气锁的主要原因是上泵偏置阀进液通道处存在较大的余腔;实施措施:减小上泵余腔出外管内径,由原来的58mm减小为49mm,上泵余腔截面由原

7、来1121mm2减小为236mm2,基本消除了上泵余腔。,上泵余腔,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8.制定对策及措施,实施一:分采泵结构优化改进,上泵分流装置由原来的侧向进液改为底部进液,减小气体进入、影响程度。分采泵上泵改为长泵筒、短柱塞形式,增加泵筒柱塞之间的密封性,降低气体影响。,黄115井改进前泵功图,刘70-9井改进后泵功图,验证:,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8.制定对策及措施,实施二:强化井筒处理、确保井筒干净,优化施工方案,完善通井作业,提高通井要求:用118mmx1.2m通径规通井,通井至人工井底,要求在坐封段连通三次,保证畅通无阻;同时要求用58mmx

8、1.2m油管规对油管进行逐根通径。提高洗井质量:在进行洗井作业时,采用反循环洗井,要确保排量、水量、返出水质量达到方案设计要求;加强过程监督:施工作业过程中,进行监督,做好施工记录,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刘71-14井生产4个月后泵筒照片,验证:,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9.效果检查,小组成员对实施措施后开展的2口井3井次试验情况进行了跟踪统计,结果显示实现偏置阀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为67%。,50%,80%,67%,活动前,目标值,活动后,67%,目标没实现!,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原因分析,现场技术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作业队施工操作不当,泵质量不合格,泵漏失严

9、重,泵结构设计缺陷,油井气油比高,泵发生气锁,井筒处理不干净,泵筒进入异物,球阀关闭不严、漏失,油井油管漏失,油井井斜角偏大,泵球阀关闭不严、漏失,油层能量亏空,供液能力差,试验方案不完善,分采试验管柱、生产参数设计不合理,人员,工具,井况,环境,分采泵完井上抽后,井口不出液、井口载荷偏大,地层流体配伍性差,泵筒、柱塞表面结垢导致卡泵,被动影响末端因素分析不彻底!,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确认:泵筒结垢、分采泵卡泵,要因确认,井筒结垢垢型为:BaSO4、CaCO3垢。,“泵筒结垢、分采泵卡泵”是要因。,柱塞、泵筒结垢照片,抽油杆结垢照片,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

10、制定对策及措施,具体措施:,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实施:,通过流体配伍性实验优选高效阻垢剂A,要求现场进行洗井作业时,洗井液配比一定浓度阻垢剂A。优选固定防垢块C,在每口试验井管柱尾管连接3根固体防垢块,进行井筒防垢处理。,井筒清、防垢处理,验证:,刘71-14井生产4个月后泵筒、柱塞照片,固体防垢块,阻垢剂评价优选,防垢块溶解充分,制定对策及措施,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效果检查,小组成员对再次实施措施后开展的5口井6井次试验情况进行了跟踪统计,结果显示偏置阀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达到了83%。,50%,80%,83%,活动前,目标值,活动后,目标实现啦!,长

11、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10.制定巩固措施,根据本次QC活动成果,制定偏置阀式分采泵分层采油现场试验作业规范、技术方案,以强化本次小组活动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分层采油现场试验;继续跟踪偏置阀式分采泵分层采油试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经济效益:通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偏置阀式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减少了现场施工作业重复次数,节省了作业费用(按单井次作业费3.5万元,前试验周期内节省作业费用15.8万元)。,无形效益:通过本次QC活动的开展,QC小组成员的质量意识、个人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1.总结与下步打算,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继续对偏置阀式分采泵结构进行优化,对分采泵“下泵”进行“强启闭阀”设计改进,从根本上解决偏置阀分采泵受气体影响的结构缺陷,达到强化分采泵一次分采成功率的目的。,11.总结与下一步打算,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QC小组,发布结束!敬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