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40964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第一节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语文素养内涵的分析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跟“素质”相比,素养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二)语文素养的模型建构,操作层:听、说、读、写实施层: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动力层:动机、

2、态度、习惯、意志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个性、思想、道德等。前两者可以称作显性学力,后两者可称作隐性学力。,专题研究:语文素养实施层内容分析,一、语感,(一)定义1.感受论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2.知觉论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3.同化论定义: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二)特征1.语感的心理特征:迁移、图式。2.语感的言语特征。(三)观点: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1.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3.语文知识思维技能从属于语感,二、语文思维,(一)定义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二)特征敏捷性、灵活性

3、、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三、语文知识,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语文文化知识:文学、文字、典籍、成语、书法,四、语文技能,(一)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二)语文技能与语文能力的关系,(三)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语文课程层面2。语文教学层面3。语文教师层面4。语文学习层面,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一)应用能力的培养1.应

4、用能力的情境性特征。2.应用能力的过程性特征。3.应用能力的综合性特征。4.应用能力的合作性特征。,(二)审美能力的培养,1。审美内容构成(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2。审美能力构成(1)审美感受力(2)审美鉴赏力(3)审美创造力,3。语文课程美育策略(1)审美形象性a.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教学b.运用体态语辅助语言表达c.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2)审美情感性a.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b.选择恰当方式表达教材蕴含的情感(3)审美创造性a.教给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b.质疑释疑,诱发创造潜能,(三)探究能力的培养,1.探究是人的潜能。2.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1)问题意识(2)实践能

5、力(3)开放视野,3.探究性学习要发扬三种精神(1)怀疑精神(2)探索精神(3)求实精神4.协调探究性学习中的三种关系(1)理解与探究(2)自主与合作(3)解疑与存疑,(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1)主动学习的愿望(2)阅读求知的愿望(3)表达交流的愿望(4)探究创造的愿望(5)自我完善的愿望,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

6、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一)语文课程的共同性和基础性“我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经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朱自清,附录: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1。莎士比亚:麦克白哈姆雷特等2。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等3。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4。圣经5。

7、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6。狄更斯:远大前程和双城记7。柏拉图:理想国,8。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9。霍桑:红字10。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11。梅威尔:墨比狄克12。奥威尔:198413。索洛:沃尔顿14。弗洛斯特:诗歌15。惠特曼:草叶集,16。菲斯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7。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1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亚利斯多德:政治学20。狄勒里:诗作2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22。福克纳:各种著作,23。赛林格:麦田守望者24。德道克威尔:美国的民主25。奥斯丁:傲慢与偏见26。爱默生:诗文27。马基维利:王子28。弥尔顿:失乐园29。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30。维吉尔

8、:伊尼德,(二)语文课程的多元性与选择性(三)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一、确立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二)社会现实及发展的要求(三)课程性质及教育功能(四)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发展需要,二、语文课程目标,附录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9、。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

10、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附录2: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赏(三)思考领悟(四)应用拓展(五)发现创新,二、必修课程目标(一)阅读与鉴赏(二)表达与交流三、选修课程目标(一)诗歌与散文(二)小说与戏剧(三)新闻与传记(四)语言文字应用(五)文化论著研读,积累整合

11、,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12、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

13、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14、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三、从三个维度把握课程目标,(一)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心理学基础1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记忆性知识,语意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策略性知识:特殊性程序性知识,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五种习得性能言语信息:可用言语进行描述(知什么)智慧技能:使符号应用成为可能的一种性能(造句作文)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部过程。动作技能:完成某一动

15、作。(写字朗读)(读写说)态度: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读小说还是读诗歌),陈述性知识 言语知识 知识和能力 智慧技能 工具性 程序性知识 认知策略 过程和方法 策略性知识 动作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文性 态度,(三)如何把握三个维度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作为一条隐性线索,始终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要准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必须认清以下两个问题:1。重视过程与结论的统一2。追求认知与情意的统一(1)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2)用有声语言传情,声情并茂。(3)细细咀嚼,体味深情。,原稿:“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多数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

16、,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修改稿:“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雲霞,骇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