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43407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援助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理论与技巧,心理危机:,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突发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所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心理危机:面对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人们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都应该看作是“对不正常情景的正常反应”。,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帮助当事人或当事人群体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情绪和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校园

2、心理危机干预:,校园心理危机的概念 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校园成员心理严重失衡状态。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处理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为相关的校园成员提供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分类,一、与学校成员相关的自然灾害性事件,二、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恶性犯罪事件,三、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重大灾难事件,四、校园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伤害事件,五、校园内发生的自杀、自虐、自残事件,哪些人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 如何实施校园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班主任、教师可以可以提供哪些心理援助危机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典型心理反应校

3、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专业人员指导当事人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模式及其操作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的设计,谢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杭州市学院路35号 邮编:310012 电话:057188077930 手机:13003643845 Email:共享空间:悠然走天下(百度搜索)个人专著: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哪些人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按过程分类:预防性干预特殊情景中的校园成员引导性干预校园内的“高危”人群维护性干预经历了危机事件的人群发展性干预校园内的全体成员,哪些人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按对象分类: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干预

4、 与当事人相关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 当事人亲属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哪些人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按形式分类:来访性心理危机干预 跟踪性心理危机干预 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必须处理的六项事情,通知学生和教师注意安全,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通知、召集有关方面提供救援和帮助;保护现场,等待有关方面的援助和处理;运送伤员,确认死亡情况;正视现实,准备危机事件事实报告;与学校成员家长或家庭成员进行联系;,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一)启动预案和校园危机应急管理队伍 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医疗救护联络员:安全保卫联络员:媒体协调联络员:家庭/社区联络员:心理干预联络员:校

5、园内部联络员:,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二)保障各种人员的安全 1保障各种人员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选择;2、面对携带凶器的侵入者;3、急救实施;,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三)与医疗救护、公安、火警、交警的协调 拨打紧急救援电话时必须汇报清楚的情况:学校(或者,事发现场)的完整名称;突发事件的性质现场进入的准确位置受伤的人数和受伤的情况,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四)保护各种事发现场的基本措施 1、与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2、与医疗救护的关系;3、与公安消防的关系;4、与媒体工作者的关心;,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五)危机事件信

6、息的搜集、整理与上报 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汇总、上报、通报;医疗救护联络员:死伤人员、医院救护单位;安全保卫联络员:目击者、现场勘查;媒体协调联络员:媒体到达、信息发布;家庭/社区联络员:死伤人员家庭、家长要求;心理干预联络员:心理反应、接受心理援助者;校园内部联络员:全体成员、各部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六)通告伤员和死亡人员的基本方法 1.电话通知 2在校园里直接通知 3在医院里直接通知 4通知失踪/身份不明人员的家属,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第一时间里的应对措施,(七)与学生父母和家庭人员的联系与沟通 1家长用电话联系 2家长直接到学校联系 3确保对危机事件陈述的准确性,

7、紧急心理援助的八项基本任务,一、接触与交流 自我介绍、询问对方要求、民族、宗教与风俗二、安全与安慰 生理上安全、人际交往需求与协调、儿童与青少年三、控制与稳定 情绪反应过份的、失去理智控制的、极度孤独的,紧急心理援助的八项基本任务,四、收集有关信息 十三个方面的信息:五、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当事人当前最需要的帮助;与当事人讨论满足这些需要的行动;六、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与最基本的支持人员建立联系;即时、有效的支持;实用手册;,紧急心理援助的八项基本任务,七、提供应对心理危机方法的信息 身心应激反应、典型心理反应、应对压力的方法;心理放松的技巧;对儿童的特殊关怀;发展性活动 八、与其他救援服

8、务建立联系 及时转介;推进长期的心理服务关系;,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1,在得到校长准许后,按照统一的规定说出危机事件得事实。应该准确地、诚实地向学生解释已经发生了什么。要用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方式向学生告知各种有关信息。应当随时向学校里受过危机干预训练的人员咨询如何有效地指导和处理学生在危机中的各种反应。,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2,在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做出榜样,允许和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在经历的感觉,这对帮助学生面对危机情景常常是非常有效的。最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情绪反应时,教师自己要始终保持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儿童通常倾向于按照成年

9、人对情景的反应来评价自己的反应。,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3,当某个教师难于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功能来适应自己的学生时,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可以暂时替换这位教师,或者帮助这位教师。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都应当始终让这位教师和他(她)的学生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如何面对危机的教育。要向学生解释,他们在危机中的各种反应都可能是“对不正常情景的正常反应”。,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4,利用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他们所正在经历的感觉,讨论他们对危机所产生的各种反应。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曾熟悉的环境已经受到威胁,他们的安全正在遭受破坏。要帮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一起来讨论他们的感觉,分享

10、他们的感觉。当学生讨论他们的感觉时,教师需要认真听,要以同理心和心理支持的方式,不要加以任何批评或评价。在和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表达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任何反应都是对不正常情景的正常反应。对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感觉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用语言说出来,但教师要避免用要求的方式要学生去说。,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5,要给学生机会用其它交流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特别要帮助那些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感觉的学生。例如,可以用书写的方式;对年幼的孩子,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可以设计一些班级活动、各种作业或家庭作业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表达出对危机的反应。也可以设计一些作业作为小组讨论的媒介,尤其

11、是在很多学生个体感到无助、感到脆弱的时候。,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6,对那些与同伴相比表现出更强烈的表达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始终保持警觉,因为他们或许需要更进一步的、更单独的个人心理危机干预。要告诉学生,他们正在经历着强烈的情绪波涛,他们正在接受如何有效地处理危机问题的训练。,在危机发生后的一到六个星期里,对危机情景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通常会逐渐地被克服。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长期性影响可能还需要若干星期或若干月才可能消失。有些学生可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或者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或几个星期中没有表现出对危机事件的反应。教师要对这些现象保持注意和警觉。有些学生或许会说他们自己没有受到影响,然

12、而,他们突然就会表现出某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班主任、班级教师的干预技巧 7,危机事件后的典型心理反应(1),1危机事件发生后的三种应激反应类型:侵入性反应(intrusive reactions)回避性和退缩性反应(avoidance and withdrawal reactions)生理激起性反应(physical aroused reactions),危机事件后的典型心理反应(2),2.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四种心理残留现象:灾难事件残留现象 缺失物残留现象 艰难时刻残留现象 变化更迭残留现象,危机事件后的典型心理反应(3),3.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四种基本情绪反应:哀伤情绪反应 灾难性哀伤情绪反应

13、 抑郁情绪反应 生理应激反应,哀伤情绪发展的过程,哀伤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数小时至数周。视死讯来得突然程度以及与逝者亲密程度而定;生理反应:麻木、瘫痪、失眠、对声音敏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认知反应:否认、不信、思维迟缓、难以作出决定;感受反应:失去感受的能力、不真实、抽离、梦幻般状态;社交及行为表现:失控、无法履行生活上的责任;,哀伤第二阶段:接受与瓦解,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哀伤者在认知与情感上接受逝者已死得事实,不同个性的人在这方面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生理反应:失去活力、疲倦、压抑症状;认知反应:不断追忆往事、把逝者理想化、注意力分散、产生自杀念头;感受反应:混乱、失落、空虚、愤怒、内疚、

14、孤独、无助、不安全、抑郁绝望;社交及行为反应:退缩、寻找逝者的遗物,或坚持逝者的生活习惯;,哀伤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时间:可以是数月、数年、甚至一生之久;生理反应:睡眠和饮食正常、压抑症状减退;认知反应:接纳生活里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并赋予一定 的新的意义;感受反应:重拾自信、自尊和企望;社交及行为表现:积极重投工作、重建社交圈、建立新关系、计划未来;,哀伤情绪干预前心理机能评估,心理机能模式图:了解个体心理机能受损的程度以及范围(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要相信大部分人能够在哀伤过程中自行作出调整;对于未能自我作出适当调整的,则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介入;,心理机能模式图,认知层面否定不会质疑

15、为什么?寻找怎么办?接纳逝者在我心目中是,行为层面沉默或多语忙碌或瘫痪社会交往模式生活交往模式,情绪层面麻木、震惊焦虑、恐惧空虚、抑郁起伏、冷漠,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文化价值观社会转变度,心理文化防卫机制成长事件性格类型健康程度,家庭文化家族传统家庭价值观架构与功能家庭转变度,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1,人们对不同危机事件的反应方式和反应程度取决于大量的不同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受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离危机发生现场的远近程度、得到社会支持的程度以及危机干预的类型和质量等。讨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同一种危机的可能的共同反应?,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

16、能出现的应激反应2,师生可能有的共同反应:震惊、失去知觉否认,或者对已发生的情景无法知觉交往行为错乱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表达不真实的感觉思维混乱行为混乱难于做决定易受暗示,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3,在危机发生的情景下,可以观察到儿童的一些反应:行为退缩:恐惧和焦虑提高:学业表现下降和注意力下降:攻击性和敌对性行为增多,抗挫折能力下降:易怒性、情绪不稳定性、抑郁性的感觉提高:否认:,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4,理解不同个体在危机情景下的典型反应是区分是否需要进一步接受专业性帮助的关键。如果所辨别出的反应越多,说明越需要接受专业性心理支持和干预。学龄前儿童(15岁

17、)吮吸手指;说话困难;尿床;食欲降低或增高;害怕黑暗;依恋和啜泣;对圆形物体无法控制;分离困难;,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5,儿童(511岁)悲伤和哭叫;不愿上学;对身体抱怨(头痛);注意力下降;容易发火;害怕自己受伤害;行为退化(例如,依恋、哭啼);做噩梦;在学校或家庭里的侵犯性行为;尿床;焦虑和害怕;思维混乱;进食困难;退缩性行为、不愿与人交往(social isolation)寻求他人注意(attention-seeking),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6,青春初期少年(1114岁)睡眠困难;退缩性行为;不愿与同伴交往;食欲下降或上升;对活动失去兴趣;反叛性

18、行为;一般性焦虑;学习困难(包括打架);害怕个人受伤害;生理上失调(例如,内脏功能失调);学习能力下降;抑郁;注意力集中困难;,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7,青少年(1418岁)失去感觉;无法控制性的回想;睡眠困难;焦虑和内疚感;进食困难;注意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心身性疾病症状(例如:头痛);反社会性行为(例如:偷窃);冷漠;侵犯性行为;过度兴奋或兴奋度下降;学习能力降低;抑郁;伙伴冲突;退缩性行为;物质滥用提高;对异性的兴趣下降;月经不调或月经困难;,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师生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8,教师(成年人)否认;各种分离的感觉;非意愿的、无法控制的回想;抑郁;注意力集中困难;

19、焦虑;身心疾病反应;高度敏感;退缩性行为;饮食困难;烦躁、耐挫折力降低;睡眠困难;工作能力降低;对曾经喜爱的活动的兴趣降低;情绪疲劳和心理疲劳;情绪依赖;婚姻不合,应对心理压力的基本方法(1),注意休息。经常化一些时间和他人在一起。参加具有支持性的组织。使用一些能够使自己放松的方法。使用能够使自己冷静下来的自我对话。适当地做一些心理放松操练。寻求心理咨询。坚持记日记。,与他人谈论以获得物质上的援助和心理上的支持。恢复日常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从事那些能够主动分散注意力的活动(体育锻炼、各种爱好、阅读书籍)。最大可能地保持正常的、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安排一些令人愉快的活动。吃有益于健康的食品。,

20、积极的应对方法:有助于减轻焦虑、放松压抑反应、改善当前心态的应对方法。,应对心理压力的基本方法(2),消极的应对方法:通常趋向于对问题纠缠不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依靠酒精或毒品来使自己消沉。脱离各种活动。脱离家人或朋友。加班加点地工作。对他人发怒或使用暴力。羞辱他人。过量饮食。过度地观看电视节目或无休止地玩电子游戏。做冒险的事情或者从事危险性很高的活动。不关心和照料自己(在睡眠、饮食、锻炼等方面)。,应对心理压力方法的基本方法(3),简单的心理放松技巧:深呼吸和心理放松操可以帮助深呼吸的其他活动还有:用肥皂液吹泡泡。用口香糖吹泡泡。在桌子上相互吹纸球,或棉花球。,应对心理压力方法的基本方法(4

21、),对儿童提供特殊关怀 对发展性活动提供帮助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发展需求 幼年儿童 学龄儿童 青少年 青年人 成年人 家庭,应对心理压力方法的基本方法(5),为“愤怒者”提供自我管理方法采取“搁一会儿”或者“冷静下来”的方法。提醒自己,发火对于得到自己所想得到的东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发火会伤害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增加锻炼或者进行一些能降低自己紧张情绪的活动。和自己的朋友谈谈是什么使你生气。成年人要记住,当自己实在无法控制地想发火或者很急躁时,要委托家庭的其他成员临时帮助监管好自己的孩子。,应对心理压力的基本方法(6),及时处理严重的负面情绪 为有睡眠障碍的人提供帮助 有效处理“物质滥用”的问

22、题,同理当事人的理论与方法,同理心与危机事件当事人沟通的基础同理心促进相互有效沟通的基本条件向当事人传递同理心的五个层次在表达同理心时要坚持的基本立场加强自我“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理性情绪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心理疏泄疗法 想象回忆疗法认知情绪疗法 焦虑管理 延迟暴露疗法 游戏疗法(沙盘游戏),催眠治疗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法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法EMDR,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法的理论与方法,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C

23、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也称为严重事件晤谈,或集体晤谈,是一种通过有系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谈的形式来减轻危机事件压力的方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过程: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的前三步的基本原则是:以同理、尊重、接纳、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在倾听的同时进行观察、理解,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的后三步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状况,采取非指导性的、合作性的、或指导性的干预方式。采取哪一种干预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当事人具有思维和情绪上的能动性,干预方式是非指导性的

24、;如果当事人具有部分能动性,干预方式是合作性的;如果当事人基本失去了能动性,干预方式将是指导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一步,确定问题。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探索和定义问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包括用开放式的问题,既注意当事人所传达的言语信号,也注意其无意中所表露的非言语信号。,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主动地、全面地评估当事人的躯体安全程度、心理受危机事件威胁的危险程度、失去思维能动性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要客观评估当事人所发生的内心冲突及基本心态。在必要的时候,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要保证当事人知道代替冲动或自我毁灭行动的解决

25、方法。,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三步,提供具体支持。帮助危机事件当事人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种可靠的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通过语言、声调和躯体语言向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感知与体验,帮助当事人理解危机事件干预人员会以关心的、积极的、接纳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四步,检查替代解决方法。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促进当事人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五步,制定短期计划。帮助当事人自己制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发现另外的可利用的资源和寻

26、找可以替代的应对方式,确定当事人能采取理智的、自主的行动步骤。,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第六步,获得承诺。帮助当事人以自己承诺的方式采取确定的、积极的步骤,这些行动步骤是当事人自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是可以完成的。,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1危机事件压力报告的目标 通过集体公开讨论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帮助当事人在认知上和情绪上消减、消融危机事件创伤体验;在集体互动中获得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充分调动当事人内在和外在的各种资源,使危机事件当事人顺利地度过心理危险期,获得新的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2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开展的时限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

27、24小时内一般不宜进行CISD,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危机事件当事人的思维和情绪通常都处于麻木、震惊状态。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实施CISD的时间;危机事件发生6周后再进行,通常效果甚微。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危机事件当事人参加,尽可能按照危机事件当事人的不同背景情况编组。(年龄、家庭、离危机事件现场的距离等),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3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实施的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极度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暂时不要求参加,或将他们单独编组,因为他们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有些地区由于有特殊的文化或宗教特点,可以用其文化仪式替代CIS

28、D。(3)对于处于极度悲伤状态的人,如家中有亲人去世的,最好不要求其参加CISD。因为晤谈过程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他们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的当事人可能会为同一会谈中的其他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相互介绍(introductory phase)首先由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的活动规则,详细解释保密问题。然后,小组成员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一个接一个的轮流介绍;先分成两人小组自我介绍,再在大组内相互介绍;先由女同学介绍,再由男同学介绍,等等。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相互介

29、绍过程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同时增进小组人员之间的可信任度。小组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调节气氛,排除交流障碍。,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二阶段:讲述事实(fact phase)请所有参加晤谈的人员自由讲述自己所看到的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以及他们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指导者要询问所有参加晤谈的人员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要做发言,通过各自的发言,使所有的参加者感受到,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就不同。此外,由于大家的不同叙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也就理出了头绪。人之所以产生各种焦虑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现实情况

30、不清楚,因此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还原过程,理清事实”。小组指导者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要十分关注每一个参加者的叙述,注意他们各自叙述中的不同点。指导者可以加一些追问,但又不能过于追究细节。,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三阶段:交流感受(feeling phase)指导者要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详细询问小组成员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的有关感受,比如,看到自己同学自杀的现场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说出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自我减压的过程,因此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共感,例如,亲眼看到身边的人

31、死亡时的共同感受。帮助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和他人一样的,面对危机事件所产生的各种反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四阶段:面对自己(symptom phase)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描述自己在危机事件中出现过的各种身心现象(应激反应综合症状);询问小组成员在危机事件过程中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自己的生活有何改变?引导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体验对家庭、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面对自己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些症状的出现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

32、响。指导者必须意识到,这个阶段的活动是为小组成员在下一个阶段的认知调整做必要的铺垫。,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五阶段:提供支持(teaching phase)运用事前准备好的有关资料向小组成员做与危机事件相关知识的介绍。介绍的重点要放在: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对人的影响;应激反应的一般模式及可能出现的综合症状,自我识别症状;面对危机事件的自我适应能力,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有关进一步提供心理服务的信息;在危机事件过后的阶段可能产生的并存问题;有关减轻应激反应的多种策略。这个阶段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小组成员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应激反

33、应,重新调整对自我应激反应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关键是要针对小组成员在上一个阶段活动中所归纳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惑。,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第六阶段:调整安排(re-entry phase)在前面五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有关危机事件发生的事实和对有关问题的看法的同时,简要总结小组晤谈的过程,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引导小组成员讨论具体的行动计划,指导小组成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相互支持,如何共同使用可利用的资源。指导者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建立承诺,指导者的承诺以随时提供心理支持为主,小组成员的承诺以实施自我调节行动计划为主。活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梳理清楚小组晤谈

34、过程中所产生的共同认识,帮助小组成员形成共识,形成可实施的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自信心,建立相互支持的意识和相互合作的渠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治疗理论与方法,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关于PTSD的认知理论解释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目前所能确定的、原因相对明确的心理障碍之一,PTS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例如,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关于PTSD的产生原因目前有多种理论解说,有从生理角度的解说,也有从心理角度的解说。心理角度的解说又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

35、论和认知理论等,其中发展较完善、较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是认知理论。在PTSD的治疗领域,目前心理干预人员和心理辅导人员应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仍然是认知行为疗法。,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国际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对PTSD的临床症状做了如下描述:反复体验创伤事件的症状,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唤醒症状,如惊恐反应、过度警觉、入睡困难。还伴有负性情绪(如悲伤和愤怒)以及负性认知(内疚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把创伤后应激障碍归入心因性精神障碍,并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和延迟性应激障碍两种,其中延迟性应激障碍与DSM-

36、所列的PTSD相似。,关于PTSD的社会认知理论解释1,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应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的原动力具有一种完形倾向,人会不断地将新信息整合进预存的认知模型,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由于与原有预存认知模型不同的信息大量闯入,形成信息超载,超过人的心理需要时,关于危机事件经历的记忆、想法和表象都不能与已有的认知模型相融合,从而使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把对自己有伤害的创伤信息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个体会经历一段麻木和否认事实的时期。,关于PTSD的社会认知理论解释2,人在认知上的完形倾向却会努力使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保留在已激活的记忆中,并努力使它们与预存认知模型

37、达到整合,于是导致人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创伤信息重新不断地进入人的意识层面。创伤信息不断强制性地进入人的意识层面的表现形式为:侵入性记忆、闪回、噩梦等。这种应激反应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部分创伤信息没有完全整合进已有的认知模型,并且依然保持在激活记忆中,这就导致了顽固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即PTSD。,关于PTSD的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信息加工理论对PTSD的解释是:经历创伤后,人的记忆中就形成了一个恐惧信息网络,这个网络由三部分信息组成:创伤事件的刺激信息;人在认知上、行为上和生理上的反应信息;刺激与反应联系信息。诱发性刺激信息,包括创伤的遗留物等,会激活恐惧信息网络,使恐惧网络

38、信息进入人的意识。这就解释了发生PTSD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具有侵入记忆症状。逃避反应症状群的出现是由于人的意识力图压抑和避免这种网络的激活的结果。只有恐惧信息网络成功地整合进已有的记忆结构中,才能够解决这种创伤问题。在这种记忆结构的整合过程中,由于不断修正人在认知、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信息,才能够解决由于恐惧网络而激活的各种症状。但是,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种整合出现阻碍,如创伤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会使恐惧信息网络难以整合进人的记忆模型;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会干扰创伤发生时的认知过程,这种干扰会使恐惧信息网络变得支离破碎,很难有组织地进行整合。,关于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解释,双重表征理论从意识

39、加工的角度来解释PTSD。这个理论认为,危机事件会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两种表征,一种是有意识加工的产物,其过程是缓慢的、系列化的,而且信息容量有限,被称为“言语通达性记忆”(Verbal Accessible Memory,简称VAM)。另一种是无意识加工的产物,这个过程是快速的、平行分布的,信息容量非常大,被称为“情境通达性记忆”(Situational Accessible Memory,简称SAM)。当人处在物理特征或意义特征都与原来的记忆相似的危机事件情境时,伴随上述两类记忆表征,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一种是与SAM有关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会伴随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产生;另一种

40、是非条件性情绪反应,它会伴随VAM形成,这是通过认知评价加工后产生的情绪。,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技术系统脱敏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心理放松方法,让当事人对由低至高的不同等级的恐惧刺激进行想象,从而达到对恐惧刺激的脱敏,不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但至目前为止,在对PTSD 进行的干预研究中,还没有见到对PTSD 进行水平测量,同时进行双盲独立评估的研究案例。因此,系统脱敏技术在危机事件干预中运用的真实效果还很难加以确定和介绍。,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所提出的习得性恐惧、习惯化恐惧等概念都借助了经

41、典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目前,在对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的研究中,又引入了情绪加工这个概念,侧重解释在实施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期间为什么能减少当事人的恐惧感。依据情绪加工理论,恐惧被看成是一个由刺激的表征、情绪反应、以及情绪反应的含义这三部分组成的认知结构。通过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的方式可以矫正这三部分之间的错误关联(去条件化)和评价,这种矫正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复现(想象、回忆、观看照片,等)恐惧刺激来激活恐惧网络,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自我认识上的误区,建立与错误认识相反的认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回忆创伤经历并不等同于再经历一遍相同的事件。在恐

42、惧情境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经过对创伤经历的有控制的再认识,焦虑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会消失。,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EMDR)实施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首先需要为心理干预过程设立主观干扰程度量表(Subjective Unit of Disturbance Scale,简称 SUDS)和有效认知量表(Validity of Cognition Scale,简称VOC)。让当事人集中精力于危机事件的想象或记忆,包括有关的情感和认知。与此同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当事人视野范围内晃动手指,让病人用眼睛追踪这个手指。在每次想象告一段落后,让当事人指出他们的SUDS 水平和他们在

43、有效认知中所表现的信念程度。关于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效能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许多研究不能证实该项治疗的有效性。,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焦虑管理法焦虑通常可以分为气质性焦虑和条件性焦虑。焦虑管理法(Anxiety Management Technology,简称AMT)认为,人们的气质性焦虑来源于人的个性和气质特征,所产生的条件性焦虑来源于缺乏应对环境和变化的技能。AMT为当事人提供应对条件性焦虑的各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等等,最常用的焦虑管理法是应激反应预防训练。这种方法把教育性和技能性的应对方法结合起来,诸如,生理放

44、松操,思维阻断法,改变认知的自我对话等。,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重建法认知重建法注重对当事人的思维、推理和信念的矫正,以及在认知中所包含的对认知态度的矫正。理性情绪疗法(ABCDE理论)认为当事人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是由于存在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干预或心理辅导时,侧重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重建信念系统,以达到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有的认知治疗法侧重通过矫正当事人的歪曲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认知重建。尽管不同认知重建法都关心当事人的认知,在实施技术上各有差异,但是对于遭遇危机事件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来说,认知重建法是一种可靠的心理干预方法,具有较好的心理矫正作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45、,三个方面的子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灾难性、冲突性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学生、教师或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2),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应

46、急系统(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是:当发生与校园生活有关的重大恶性事件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要能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它系统(教育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群和亲属人群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2),领导指挥组 专家指导组 专业工作组,领导指挥组的责任与组成,在事件现场领导和实施对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负责协调与其他危机干预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的各种关系。领导指挥组的负责人应由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负责人

47、组成,他们应该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可在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领导指挥组的成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有高级职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高级职称的学校医务人员等。,专家指导组的责任及组成,对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指挥领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在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现场评估;收集和整理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相关的资料;对事件发生后的维护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方案或建议;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

48、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研究报告。,专业工作组的责任与组成,*在事件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员主要由本校的和本地区(或本学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在他们的下面还应该建立若干个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为事件现场外围的人或人群(同学、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和疏导。这些小组的成员可以由接受过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教师中的骨干教师、团队学生会干部、学生中的“心理互助员”等组成。,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1),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是

49、指在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以及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或人群提供补救性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系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维护系统的任务(2),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大恶性事件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无法到达现场,因而采取事后补救性的心理干预。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当事人群的继续跟踪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人群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3),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维护系统主要组成部分:领导指挥组 专业工作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以矫正性心理辅导为主),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专业组,维护系统专业工作组人员构成与应急系统专业工作

50、组人员构成基本相同,其任务也基本相同。在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时,专业工作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区分和鉴别出已患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员,要及时向上一级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求助,或及时转介到当地医疗卫生部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1),有预案的危机应对是一种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准备的措施,这种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由于危机发生而对当事人产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影响。自然性的反应行为是即时性的,而不是充分思考过的、有计划的、有准备的。因此,自然性的反应行为在校园危机应对中的效果是比较低的,而且更难适应学生、教职员和学校管理者的长期心理变化和需要。,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2),需要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