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49470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四圣谛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用四谛如何消除MBA学习中的烦恼,引言,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未来社会的竞争,更大程度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四谛之理,不仅讲人生真实状况的价值判断,也是进行心理锻炼而做好心理健康的真理。此次的讲题将从四个方面谈起:一、四谛之理,二、求学应有的认知,三、学习目标四、四谛在学习技巧上运用。,苦谛,苦谛是众生现实生活、生命状态的真实反映。在世间,人大致分有两类:一是胜者精英,一是庸流之辈。胜者有意苦,而庸流有身苦。,集谛,集谛是对痛苦根源的揭示。人生的本质是苦,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痛苦的经验,没有不曾受到痛苦的折磨,只是受苦的程度不同而已。

2、人生的问题根源虽然与外界环境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根源于有情生命的内在。,灭谛,灭谛是痛苦的灭除,是众生的共同期求的结果。佛法就是让我们透过这个无常的生命世界,看到永恒的真理。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现实过生活。我们不可能用自己没有的东西去生活,生活的任务是依据现有的,活出它的价值和意义。,道谛,道谛是我们离苦灭苦、获得快乐的方法、途径。佛法的旨趣是把修行建立在世间法上,以求得出世间的圆满之果。它不是要追寻和执著世间法,而是要在世间法中实现出世间法,是在有生之年中看出无限的真理。,求学应有的认知,1、求学的精神 我们追求真理要有不怕困难,不怕路途遥远的精神;也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2、

3、学习的愿心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器识;只求奉献不求报酬。,学习的目标,(1)、升华人格。(2)、净化我们的烦恼。(3)、扩大我们的心胸。(4)、庄严世界。,四谛在学习技巧上的运用,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的技巧:一、为学当重闻思修,二、将来必须说写作,三、若能具备戒定慧,四、必可清净乐融融。,为学当重闻思修,学习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闻,二是思,三是修。我们学习首先应注重听闻,要谛听。听闻中四种心态:一、自负;二、悲观三、犹豫不决四、用心去听,自负心理,自负者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孤傲、自大是他们惯有的常态。自负者

4、的表现:1、看高自己2、看不起别人3、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克服自负心理,克服自负,学会谦虚:1、接受批评 2、与人平等相处3、提高自我认识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一个人若心存有粒稻谷大小的傲慢,此人便不能升入天堂。谦逊能打开心灵王国的大门,才能使人们在生活中获益。佛说:“能够把自己的姿态压得低低的,尊重他人,那才是真正的尊贵。”,悲观心理,否定自己的优势能力,就等于在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很人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悲观者与乐观者不同,1、从时间难度上悲观者把失败解释成永久性的;乐观者认为,一次失败是暂时的。2、从空间维度上悲观者把失败解释

5、成普遍的,如果某个阶段失败了,就会认为自己会在所有阶段失败;乐观者不会将失败普遍化,认为某个目标没实现只是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与完成总体目标无关。3、从失败的原因上悲观者倾向于将失败解释为个人原因,认为自己要为失败完全负责;乐观者认为失败虽然有个人原因,但不只是个人的原因,有时一些无法抗拒的因素也影响着成败。,悲观时怎么办?,改变悲观的原则:1、要朝好的方向想2、不要过于挑剔3、偶尔也要屈服4、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不幸之人记住:“在我遇到没有双足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穿而感到不幸。”,犹豫心理,做事不能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因为时机是不等人的,犹豫不决会错失良机。优柔寡断者的类

6、型有:(1)、缺乏自信者(2)、很难确立自己的目标者(3)、有依赖心理者(4)、被别人目光所左右者,犹豫的对策,(1)、积累知识经验(2)、进行思惟训练(3)、克服依赖心理(4)、遇事要冷静(5)、当断则断,用心去听,用心去听,就是要去感悟心灵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认清自己。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认识。最根本的认识,是认识自己。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人才能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认识自己的方法,提出疑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去做?我做得怎么样?我们没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在心灵中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不要试着去改变你的下属,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7、处事技巧,才能在管理上有所作为。萧伯纳说:“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用心思考,每个人为了充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吸收新知的习惯。不过,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直接拿来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来孕育自己的创意。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错误、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核心。唐朝的临济大师:汝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问题终究必须自己解决,而不是依别人的观点解决。,思考的步骤,第一、面对困境,了解真相。第二、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列出时间表,以利自我考核。第三、切实依据计划去努力。要不断搜集

8、资料,不断评估校正原订计划。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心智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将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开阔。,实践即修,遵循的原则: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识,三、依义不依语,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学习很多管理知识,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即学即用即灵的应用工具。要想精通管理之道,只有靠自己用心去体悟。如果你不能把很多管理知识运用得好,这说明管理者还没有悟到管理的真谛。,将来必须说写作,你必须把自己学习的成果说与人知,写给人读,并且亲自去实践,否则徒然浪费功夫,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了汉。,若能具备戒定慧,戒,就是戒律,

9、有三层意义: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构造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训练正确的工作习惯。戒是生命的护法神,也是生存的条件。五戒:戒杀是为了培养仁慈的习惯,戒盗是为了确立无贪和知足态度,戒淫是为了养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语是为了维护心平气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戒饮酒是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若能具备戒定慧,定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控制能力。六祖慧能曾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身为学者,不能冲动没有定力。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是禅定。慧是指自己不被物欲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不受情绪所干扰时,

10、流露出来的省察力。智慧的发生是空与有两个因素的作用,空与有的微妙关系一个生活的最高智慧。,必可清净乐融融,慧性来引导本能中的种种动力,把尘劳变为实现的生活,把烦恼化作一切功德,未来将是清净乐融融。智慧观照自己的本质及根性因缘,实现为“转识成智”。坛经上说:“不悟即佛是众生(烦恼),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转识成智,慧能有偈语是:“大圆境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是一个人经过净化之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平等性智:每一个人的根性因缘不同,但实现的结果都得到圆满,所以是平等的。人人平等,人人尊贵,每一个人都能见性成佛。妙观察智:当我们依自己根性实现证入佛性时,便有了真正的肯定性,而不是需要与别人比较,不再陷入是非之心,不再虚幻地追求。大圆境智:当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潜能,对外把它布施给社会,服务人群。对内不起执著,真正的做到“无所住”。四智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完全的融合,过如如实实的生活,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结语,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佛陀的智慧。祝愿诸位运用四谛的智慧,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展现解脱的风采,快乐无忧、潇洒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