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54383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5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信息传递模式.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遗传信息传递模式,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的相似现象,变异(variation):亲代与子代间或子代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现代遗传学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 对植物杂交的观察实验 对变异现象的进化论观点,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植物杂交实验的发展,科尔罗伊德(Joseph Gottlieb Kelreuter 17331806)第一个系统地进行杂交工作,被誉为“近代植物杂交实验之父”。他用了138个种进行了五百个以上不同的杂交实验,从一千余种植物中研究了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在用烟草进行实验时,成功地获得他的第一个杂交种。发展了人工授粉技术:为避免自花授粉带来的错误,审

2、慎的去掉花药,手工进行授粉,然后把花罩起来,防止外源花粉搞乱结果。,一般情况下,杂交种(子一代)性状通常介于两种亲本中间。杂交种自交得到的下一代(子二代)的性状则极其多样化,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值得注意的。,把亲本的两个种雌雄对换一下,仍将得到同样的结果。,由十分不同的亲本形成的杂交种往往是不育的,但有些杂交种则具有比亲本更强的活力。,对他来说,子二代特有的多样性是他自己干涉自然的结果,就是说,由于在两个种之间强行进行了交配,而这种交配上帝原来是没有打算让其发生的。,人工授粉技术、正交、反交、杂种不育、杂种优势杂交实验基本流程:选择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用子一代进行自交获得子二代,对杂交子代的结

3、果进行观察分析,诺丁(18151899)诺丁观察到,两个亲本杂交得来的杂交种报春花,其自交的后代几乎回复到其亲本种,他提出了在杂交种中会发生两个物种的性状分离现象。诺丁同时还进行了一些第三代甚至第五代的杂交实验。但他仍然是把物种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分析。,自然界渴望毁灭杂交形式,其方式是通过分离两个物种的要素,性状分离、稳定遗传,奈特(Thomas Andrew Knight,17591838)奈特于17991833年用豌豆进行了杂交实验。他选择了种子颜色为灰色和白色的豌豆品种作为杂交亲本,在实验中,他仔细地给花朵摘去雄蕊后再授粉,并以去雄后未授粉的花作对照组,发现了豌豆种子的灰色对白色为显性。他

4、用白色种子的亲本和杂种回交,得到的下代种子有白色和灰色两种类型,但他没有去计数过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奈特所做工作与科尔罗伊德工作的差异在哪里,盖特纳(Carl Friedrich Von Grtnor,17221850)盖特纳是孟德尔之前最博学、最勤奋、最有成就的科学家。较之前人,他在实验方法和对杂种的比较描述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先后分析了近一万个杂交实验。在玉米杂交实验中,他观察到黄色籽粒与其它颜色籽粒的分离比例为3.18:1,然而他无法对此作出任何解释。他于1837年发表的获奖论文植物杂种形成的实验和观察被孟德尔十分认真地研究过,称之为“里面记载了很多有价值的观察”。,盖尔纳的研究

5、中不同于前几位科学家的地方在于?,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1822年7月22日,生于奥匈帝国西里西亚小村18511853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18561863年曾进行豌豆杂交实验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隆自然科学学会宣读植物的杂交实验论文1868年被选为布隆基督教修道院院长 1884年1月6日,死于肾病。他的后任院长烧毁了孟德尔的私人文件。,孟德尔研究的初衷是检验植物杂交后代的性状变化(性状分离),在以豌豆为实验材料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导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豌豆容易种植,易于人工授粉,且具有一些容易区分的

6、性状特征。孟德尔从34种豌豆品系中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这样的品系自交后代具有一致的特性,各代之间性状特征保持稳定。他选择了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茎的长度等7种性状进行检验,统计分析了这7对性状连续各代的性状表现。孟德尔收集了大量数据来消除可能的干扰。,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选择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用子一代进行自交获得子二代,对杂交子代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PARENTS,F1 HYBRID,F2 HYBRIDS,父本性状,母本性状,子一代性状,子二代性状,P,F1,F2,圆粒,皱粒,圆粒,圆粒 皱粒5474 1850,全表现为圆粒,发生性状分离比例为2.96:1

7、,显性性状:子一代能表现出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子一代未能表现出的亲本性状,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F2发生性状分离,显:隐3:1,P,F1,F2,圆粒,皱粒,圆粒,圆粒 皱粒5474 1850,F3,理论解释(孟德尔假设),对等性遗传因子(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单个存在,纯种圆粒,纯种皱粒,P,F1,(杂种),配子,杂合体(F1)内等位基因的关系,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其纯质性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1/2R,1/2r,配子,圆粒,圆粒,圆粒,皱粒,F2,分离,随配子传递,杂合体内等位基因遗传行为,配子生成时等位基因分离 生成的雌雄配子各有两种(R:r=1:

8、1)精卵结合时基因随配子传递,F2,基因型:,表现型:,RR:Rr:rr=1:2:1,圆粒:皱粒=3:1,F1等位基因分离(因)F2性状分离(果),对分离假设的验证,杂合体(F1)生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生成的雌雄配子各有两种,且数目相等,回交,(F1)圆粒 皱粒(亲本),Rr,rr,配子型,R r,r,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实验值,Rr,rr,圆粒 皱粒,1:1,Ft,证据:测交子代(Ft)表型比真实反映F1配子比论证:F1能产生两种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结论:F1是杂合的基因型(Rr);F1的等位基因保持各自的纯质性;配子生成时等位基因分离;,现代生物学的证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

9、减数分裂时F1的等位基因分离,随同源染色体动态等位基因分离,减,减,两种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分离定律及其实质,基本论点:F1等位基因的纯质与分离,实质:,F1等位基因分离(因)F2性状分离(果),比利时灰毛(B)青紫蓝毛(b1)白毛(b2)黑毛(b3)褐毛(b4),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基因型是内在决定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IA对i为完全显性,IB对i为完全显性,IA和IB无显隐性关系,为共显性,有两个婴儿同时出生在某一医院的同一间产房里。出生后,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将婴儿床上写有孩子母亲姓名的牌子挂错了,为此引起两个孩子父母之间的争议。已知

10、两个孩子的血型分别是B型和O 型,在两对父母中,一对父母的血型是AB型和O型,另一对父母的血型是A型和B型,你能用遗传学的知识,判断这两个孩子的父母吗?,分离规律的应用,作物育种 选择纯质材料作为双亲 连续自交和选择可以培育出纯系优生优育 根据双亲基因型,预测子代发病率 根据子代遗传病症,推断双亲基因型,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个体数 315 108 101 32比 例 9:3:3:1,自交,F1,F2,P,F1全部为黄色圆粒(显性)F2有四种表型:黄圆和绿皱(亲本型)黄皱和绿圆(重组型)F2性状分离比例,两对性状重组的分离比例为(3:1)2,3黄,1皱,9黄圆,1绿,

11、3圆,性状重组,3黄皱,3绿圆,1绿皱,自由组合遗传现象是指F2性状分离比例符合(3:1)n的遗传表现,理论探讨,两对性状分别由两对基因控制黄与绿(Y-y),圆与皱(R-r),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Yy,Yy,Rr,Rr,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9黄圆Y_R_ 3黄皱Y_rr 3绿圆 yyR_ 1绿皱 yyrr,F1(Yy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随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而自由组合,Y y,R r,测交验证,实验方式:测交法实验结果:Ft表型比真实反映出F1的 配子种类及比例证据:F1产生4种类型数量相等的配子结论:F1的基因型 F1的基因动态,自由组合定律,基本论点:揭示F1的基因动态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减数分裂时每对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实质: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或重组互不干扰性,理论和实践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选择优点多、缺点少、优缺点互补的亲本 选择符合育种目标个体的有利时机 预测选择群体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