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 第一部分 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 第一部分 通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制说明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第一部分通用技术要求目次1编制背景2编制主要原则3主要工作过程4标准结构和内容说明25相关标准对比说明26标准实施措施说明21编制背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标准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第一部分通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本文件”)的制定任务来源于关于印发“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22年标准计划(第三批)”的通知(电机咨(2022)446号),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80%,人们对电动汽车充电便利化、智能化需求日益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充电设施,能
2、够代替人工完成充电操作、解决传统充电桩受场地和电力容量制约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前,充电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多种多样,体积、重量、外观、功能各不相同,适用场景也不同,由于缺乏有关技术标准,导致现有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应用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问题:首先,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缺少规范化限定,用户基本实用性要求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不利于大规模推广时的规范化管理;其次,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没有在机器人术语、定义、组成方面达成共识,也就没有统一的概念体系,交流时常出现指代不明或歧义现象,理解和沟通效率不高,对技术沟通和学术交流不利,也对技
3、术和贸易发展造成障碍;最后,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方式,也就无法明确区分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无法精准比较同类产品的优劣,更无法合理给出机器人评估结果和分级结论。因此,加快推动建立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团体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上述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引导研发方向、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充电机器人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特制定本标准。2编制主要原则本文件是首次制定版本。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严格按照GBZ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进行编制,并与相关标准协调统一。3主要工作过程2022年12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下达标准编制计划,起草单位
4、开展资料收集和编制准备等相关工作。2023年1月,完成对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相关企业的调研,完成标准初稿编制。2023年2月,成立编写组,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组织召开标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对标准大纲进行了详细讨论。2023年3月,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组织召开标准第二次工作组会议,与会专家对标准各个章节逐条进行详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2023年5月,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组织召开标准第三次工作组会议,与会专家对标准对机器人关键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2023年8月,工作组审议通过了标准草案稿,完成了形式修改,并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4标准结构和内容说明标
5、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1)目次;2)前言;3)标准正文共设6章:第1章:范围一描述标准的适用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所引用的标准和相关条款。第3章:术语和定义一规范并定义标准中涉及的专业术语。第4章:分类说明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的分类方法和具体类型第5章:通用技术要求一说明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基本功能和主要性能要求第6章:安全一说明与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有关的安全要求4)附录5相关标准对比说明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属于服务机器人,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机器人领域相关标准,主要包括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12643-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协作机器人(GB/T36008
6、-2018)、服务机器人电磁兼容通用标准抗扰度要求和限值(GB/T37283)服务机器人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发射要求和限值(GBZT37284)、服务机器人功能安全评估(GBZT38260-2019)等。本标准与电动汽车密切相关,因此还参考了电动汽车领域相关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术语(GBZT19596)、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fT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部分:通用要求(GB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2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20234.3-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7930-2015)等。6标准实施措施说明本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促进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技术发展,为机器人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标准自公布实施后,将在国内主要的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用户以及机器人测试机构中率先开展使用。同时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将根据实际升级为行业或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