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55532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邵武市大气环境影响气象评价1评价区气象资料(1)地面风场风场概况根据多年(1983年-2003年)气象统计数据统计,AA市地面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2ms,年静风频率为52%。各月介于50-63%之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除静风外,次多风向9-3月为NW风,频率在671%之间,4-8月为ESE-E风,频率为5-6%。风速日变化为日大夜小,一般以14时前后风速最大。风频玫瑰见图5.27,累年风频、风速、污染系数见表5.27,不同风速分档频率见表5.2-2;其它气候要素统计资料(1983年-2003年)见表5.2-3。风频日变化风频随时间变化冬夏略有不同,冬季以偏西风(SW-NW)为最多,各时段均有

2、出现,并以22-08时为最多,偏东风主要出现在1079时,静风出现在20-08时之间。夏季西偏南风主要出在10-21时,东偏南风夜间至翌日上午出现较多,静风主要出现在23时后至次日清晨。表5.27AA市累年风频、风速、污染系数风向单位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风频%0.80.30.41.25.76.11.70.51.42.03.14.54.03.27.01.2风速m/s1.21.11.11.11.41.51.20.90.70.81.01.51.51.21.51.4污染系数0.50.20.20.52.71.90.90.30.81.01.51.91.9

3、1.21.50.5表5.2-2不同风速分档频率风速m/s静风5.0频率%11.319.442.721.04.90.4表5.2-3其它气候要素统计资料(1983年-2003年)气候要素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平均气温(t)7.18.612.617.92224.927.727.124.219.413.88.7极端最高(C)27.930.532.835.136.337.340.439.538.435.531.728.3极端最低(O-7.9-9A.31.46.513.519.115.91.10.9-4.2-8.5平均气压(hPa)999.5997.6994.2990.398

4、6.5983.1982982.6987.6993.99981000.1平均相对湿度808284838385808181808080平均降水量(mm)69.7119.6206.7254.6290.6346.3154.813880.36658.247.3平均蒸发呈(mm)49.94969.199.5123.4131.7193.3182.4147.1112.173.754.7平均日照时数(h)99.276.27998.5121.4129.8219.4213.3169.8153.1128.5123.1大风日数(d0.10.10.40.40.30.10.60.50.20.10.10.2风速日变化风速日变

5、化总体为08时后逐渐增大,到15时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减小,到20至次日07时风速较小。风速日变化见图5.2-2oOO1234S6789101112UH151617)81920212223M网图5.2-2风速日变化图各高度层平均风速日变化项目上空从地面(20Om)海拔1200m高度内,夏季比冬季约高Ioom200m。边界层下层:从地面400m。平均风速日变规律与地面风速日变基本一致,呈双峰双谷型。白天风速大于夜间,0608时和2022时为风速最小时,从该高度层的风频分布可知,该层的风向、风速变化具有明显的“河道风”特征。边界层中层:400800mo该层风速变化小,风速日较差V3ms,是上下层动量

6、交换与风速演变的过渡层。边界层上层:800-1200rno该层风速主要受大气系统及大地形影响,使该层风速日变规律随季节及天气系统的强弱而异。日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冬季从地面1200m,风速随高度按对数增加,高度上升100m,风速增加09ms,70Om为大风速层。70Om以上由于地形开阔,风速变化缓慢。夏季由于热力对流和湍流混合作用,风速随高度增加缓慢,从地面100m,高度上升100m,内速增加0.45ms,大风层在1000m以上。从地面1000m以内,冬季风速大于夏季风速。冬季特征层高度风随时间变化见图5.2-3,日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见图5.2-4O图5.2-3冬季特征层高度风随时间变化图图5.

7、2-4日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图风向频率随高度变化风向频率从地面1200m,可分为三个特征层:近地层:从地面30Om为典型“河道风”,主导风向是偏西风和偏东风,风向与河道走向平行。冬夏两季频率分布基本相同,冬季偏西风较强,夏季偏东风与偏西风相当。中层:气流逐渐脱离河道影响,受周围丘陵山地及天气系统支配,使主风频逐渐由二个风向转为一个风向,冬季以偏北风频为主,夏季以偏南风频为主,各占主风频的50%以上。上层:该层高度冬季约为70Om以上,夏季为IIoOm以上,基本受大天气系统与山地支配,主导风向为偏北风与偏南风,这两个主导风向与武夷山脉走向(北北东)基本平行。(3)温度场特征地面温度场日变化不论冬夏

8、,该地区地面气温曲线呈一峰一谷型,1216h为日气温最高时段,0408h为气温最低时段。各高度气温随时间变化从地面1200m高度内,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中午前后最大,这时大气层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夜间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白天,大气层多处于稳定状态,近地层往往有逆温出现。该地区上空不论冬夏,逆温出现几率均较高,几乎每个时段都有出现,但逆温出现的高度、强度、层次不一,并有明显的日变化。低层逆温约从18时开始形成(夏季20时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加强,后半夜到清晨最强,08时(夏季10时)后逐渐减弱,消失。冬季逆温虽然出现几率不低,但强度弱,厚度薄(约50m)并多层次。(4)降水根据多年(1983年-2

9、003年)气象统计数据统计,AA市年降水量1805.4mm,季节分布:春夏两季(3-9月)占80.3%,秋冬两季(10-2月)占19.7%。降水高度集中于梅雨季节(5-6月)和春雨季节(3-4月)。AA年降水日数175.4d,其中:小雨(10mm)日数119.8d,中雨(10-24.9mm)34.3d,大雨(25-49.9mm)16.2d,暴雨日数(25Omm)5.1d。雨日的月分布:3-6月介于19-21天之间,1-2月、7-9月介于1276天之间,10T2月为970d。AA的降水强度6月最大,为18.3mm;5月次之,为14.8mm;4月、7月再次,为11.373.3mm;12月最小,为4

10、.5-4.9mm;其他月份介于6.59.8mm之间。(5)湿度年平均相对温度82%,2-6月为83-85%,9月为82%,其他月份为80-81%。最小相对湿度以7-8月相对为大,在24-30%之间,11-3月为小,介于674%之间,其他月份居中,为15-20%。(6)云、雾、日照年平均总云量7.4,2-6月为8.1-8.4,其他月份介于6.3-7.1之间,年平均低云量为5.4,1-6月介于5.5-6.9之间。771月在4.0-5.0之间。年平均雾日117.8d,与低云量的分布趋势相反,772月雾日较多(11-13d),而1-6月较少(7-9d)o雾的日变化规律是夜间多见,凌晨最浓,日出后不久即

11、消散,这里的雾多为辐射雾。年日照时数为1687.4h,日照百分率为38%,季节分布为夏季多,春季少,秋冬季居中。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建成后,以电能为主要能源,不使用煤、油等燃料,且破碎工序在喂料口进行了水喷淋,故不产生粉尘。本项目废气主要为原材料装卸粉尘、熔融废气和废滤网焚烧炉尾气。(1)原材料装卸粉尘本项目所用的原材料来自烟地生产过程中的废弃农用膜,含水率较高,在卸货过程中无组织排放产生的粉尘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2)熔融废气和废滤网焚烧炉尾气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的环节为线圈加热熔融塑料膜排放的熔融废气和废滤网焚烧炉尾气,主要成分为非甲烷总烧。废滤网经专用焚烧炉焚烧后回用于生产,尾气依托

12、造粒车间的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由于要使废PE塑料处于熔融状态,根据本项目产品特性,需加温到110200C左右,在此过程中,通常塑料聚合物单体或添加剂、防老剂、稳定剂等有少量挥发,从挤压机孔隙间逸出,进入车间。非甲烷总煌参考空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手册(美国国家环保局)中推荐的废气排放系数,其非甲烷总燃排放系数取035kgt0建设单位拟采用“水浴+等离子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进行尾气处理,净化效率达90%以上。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所推荐采用的估算模式SCREEN3,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羽模式,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

13、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所以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某一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是保守的计算结果。D评价因子根据项目工程分析结果,结合各污染物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确定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为:非甲烷总燃(NMHC)o2)评价范围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为三级,评价范围以项目厂区为中心,2.5km为半径的范围内。3)大气污染物预测根据工程分析的内容,项目大气污染物正常排放的源强参数见表5.2-4;项目大气收集后若没有经过处理设备处理,直接通过排气筒排放。则大气污染物非正常排放的源强参数和正常排放时一致。表5.2-4本项目废气污染源源强一览表污染源性质污染物排气筒高度m排气筒内

14、径m废气量m3/h烟气出口温度匕评价因子源强t/a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造粒排气筒点源NMHC150.32000200.175(0.365mgm3)1.75(3.65mgm3)4)预测模型选择及影响分析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J2.2-2008),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SCREEN3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为分析依据。非甲烷总煌影响情况,具体估算结果见表5.2-5。表5.2-5非甲烷总燃排放情况估算结果单位:mgm3距源中心下风向距离D(m)造粒废气正常排放造粒废气非正常排放下风向预测浓度Ci1(mgm3)浓度占标率Pi

15、I(%)下风向预测浓度Ci1(mgm3)浓度占标率Pi1(%)100001000.0004920.020.0049150.252000.0005990.030.005990.33000.0006370.030.0063660.324000.0006070.030.0060650.35000.0006170.030.0061720.316000.0006980.030.0069780.357000.0007170.040.0071730.368000.0007020.040.0070180.359000.0006680.030.0066840.3310000.0006270.030.006274

16、0.3115000.0005890.030.0058860.2920000.0004910.020.0049050.2525000.0004040.020.0040390.2最大落地浓度0.000717(695m)0.040.02141(290m)0.36浓度占标准10%距源最远距离D10%(m)00由表5.2-5可知,造粒废气排气筒正常排放非甲烷总燃最大一次落地浓度为0.000717mgm3,占标率仅为0.04%,对应的距离为695m。估算模式已考虑了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距离厂界最近的敏感目标江富村与项目厂界距离520m,项目废气排放对期环境

17、空气的影响不大。非正常排放是指集气罩出现事故或停电等,导致废气直接排放的情况,项目废气经集气罩收集后经净化装置处理后接排放。非正常工况下,造粒废气排放的最大浓度虽未超出相关标准要求,预测的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为0.36%o为最大程度减少项目生产废气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本项目生产过程造粒废气产生的非甲烷总燃必须经净化装置处理后才能外排。3大气防护距离项目熔融造粒工序及废滤网焚烧炉产生有机废气,部分呈无组织排放,类比分析,项目无组织有机废气(非甲烷总烧)排放量为0.0175ta,排放速率为0.00073kgh0根据本项目特点,本项目车间有少量的废气属无组织排放,本评价通过计算大气防护距离确定废气影

18、响控制范围。大气防护距离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对于无组织排放的工艺废气,可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发布的大气防护距离软件计算,非甲烷总煌选取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第244页非甲烷总燃质量标准为2mgr113要求,其它相关计算参数见表5.2-6。表5.2-6相关计算参数一览表污染源污染物名称面源有效高度m面源宽度m面源长度m污染物排放速率kg/h评价标准mgm3算果计结项目厂房非甲烷总煌520500.000732无超标点根据表5.2-6的计算结果,本项目厂界外无需设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由于

19、项目选址周边以工厂企业为主,对厂区外环境影响不大,因此该项目无组织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4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大气层时,其浓度超过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本项目无组织排放有害气体主要为非甲烷总烧。非甲烷总煌选取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第244页非甲烷总燃质量标准为2mgf113要求。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

20、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有关规定,要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卫生防护距离,可由下式计算:=(5Zc+O,25r2)50ZdCM4式中:Qc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kg/h;Cm-污染物的标准浓度限值,mgm3;L卫生防护距离,m;r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5.2-7查取。表5.2-7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工业企卫生防护距离Lm计算系数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L100010002000TlllM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D均风速III111III111IIIIll(ms)4530350260530350260290190140B20.0210.0360.03621.851.771.77D2O. 84O. 84O. 76选取A:400,B:0.01,C:1.85,D:0.78,今五年平均风速取1.2ms,经计算项目厂房非甲烷总燃的卫生防护距离为10m,经提级后车间卫生防护距离为50mo项目选址周边20Om内无敏感点,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见图5. 2-5。图5.2-5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