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61397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管路清洗消毒.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U管路清洗消毒一、清洗消毒原则1.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2、科室使用的呼吸机管道做到专人负责,定时清洗消毒。3、消毒前应尽可能将连接部分彻底拆卸,有套管的物品必须拆成最小单元,以免影响消毒效果,并防止消毒后粘连,拆卸后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4、清洗消毒时,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自我防护,应遵循先彻底清洁,再消毒的程序。二、清洗和消毒程序1.医务人员在清洗消毒前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2、管道多为人工合成材料、橡胶、金属等,可用洗洁精、多酶洗液等溶液清洗,尤其注意清洁管道中的痰痂、血渍及其它脏物残留。3、彻底清洗干净后,消毒剂浸泡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30m

2、in.浸泡消毒时物品必须全部浸入消毒剂中,防止管路中留有气泡。4、消毒完毕,必须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放到清洁环境内自然晾干或氧气吹干,再将清洁干燥的呼吸机管道密闭保存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5、装外置管路前,做好手卫生消毒。ICU病人管理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应有醒目的标识,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如房间不足,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分组护理,固定人员。5 .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的病人,应安置于单间病房并有

3、保护性隔离醒目标识。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和保护性隔离的病人。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采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日四次。ICU护理安全管理制度针对ICU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如下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提高护理安全质量。一、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工作标准。ICU的很多护理工作都需护士独立完成,高度的自律性是保证护理正常运转、提高工作质量、杜绝差错发生的基础。认真学习及执行ICU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工作标准。二、科室建立护理质量改进小组、院感防控小组、病

4、房管理小组等质量控制小组把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人管、有人查、谁违反谁负责。三、严格查对制度:三查八对制度。三查即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检查八对即对床号、姓名、药名、用药浓度、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方法、药品批号。四、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到十不交接。五、护士责任心培养:作为ICU护士,一定要具有慎独精神,应有积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认真完成ICU各项操作,患者抢救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认真负责,确保护理质量。六、严格无菌制度: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管理规范,把好无菌关是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七、ICU院内感染防控安全管理:ICU的人员必须

5、经过更衣更鞋,并严格控制进入ICU的人数,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以减少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数。落实VAP、导管相关感染、尿路相关感染预防措施。八、仪器安全管理:1 .ICU固定仪器设备有专人(主电班护士)管理,护士长总体负责。2 .各仪器定点放置,每班清点仪器数量,并每班交接。3 .根据各仪器不同要求,由工程师来检测仪器。4 .如有仪器损坏应标识后告知负责人员处置。5 .每日对使用仪器进行清洁。6 .终末消毒时按照各仪器的消毒要求进行终末消毒。7 .物品管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分开开放置;无菌物品做到定位、定数量、定专人负责、定时清理、定时补充。8 .保证每台呼吸机备用电源充足。九、特殊感染的患者,应放

6、置单间,按隔离技术规范并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使用的器械应用含氯液浸泡后再清洁消毒。十、ICU病人留置管路安全管理1 .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胸带,肢体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2 .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导管粗细,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3 .移动患者时,避免造成插管移位或脱机;脑室引流管除导管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帽。4 .留置胃管患者及时检查胃管固定是否牢靠,记录胃管的深度及日期。5 .胸腔引流管置于患者上臂下,避免被患者抓到;协助患者翻身活动时注意管路长度,搬动患者时防止导管脱出。6 .动静脉

7、置管选择注射部位时,避免关节活动处,操作时应小心以防将穿刺针拉出;福雷氏双腔尿管要定期检查,避免囊液减少而致尿管脱出。十一、提高护理专科技能业务素质:鼓励支持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级护理学历自学考试,积极订阅各类护理刊物,在加强专科护理能力的同时,不断了解新技术以提高专业技能及应变能力,全面提高ICU的护理工作质量。ICU患者的心理护理ICU(IntensiveCareUnit的缩写)即重症监护病房。为了避免给患者增加身心的痛苦,对于ICU患者的护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病房噪声:为降低病房内的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讲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而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至最氐。抢救危重

8、病人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患者,必要时窗帘遮挡。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共同保持病室的安静。做好心理疏导工作:ICU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的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所谓心理疏导是通过护士的分析和引导,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使其从不愿合作,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而使不良的心理状态得到转化。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不仅可以保证病人的体力得到恢复,还可以使病人放松紧张的情绪,对病人的恢复尤为重要。如提供柔软、平整、干净的床铺,厚薄适中的被褥,协助其取舒适的卧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整病室的温度、

9、湿度和光线,减少外界对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尽量使机械声和谈话、走路等人为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并集中夜间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以保持病人正常的睡眠周期。各项护理措施及操作均应取得患者合作: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要尽量取的患者的理解跟合作,采取任I可措施和操作前要跟患者说明目的,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在c这个拘禁性很强的集中治疗和护理场所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很强,在尽可能的条件允许下,护士应在患者的视野内活动,说话态度和蔼,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切忌只注意监护仪上的信息,机械地做治疗,翻身等操作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对病人的不良情绪要及时疏导,耐心解释,以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及

10、时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C)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

11、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

12、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9、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10、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IL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