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7277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崔 清 国,【概述】,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缘于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卡压,从而造成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麻木和(或)大鱼际肌无力、进行性的大鱼际肌萎缩。多见于3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36倍。女男是因为女性手腕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女性较多从事繁琐、细碎、需要手部频繁劳动的工作.,【针刀应用解剖】,腕管为腕掌侧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其桡侧为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头状骨、舟状骨、小多角骨及覆盖其上的韧带,掌侧为腕横韧带。,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

2、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9条肌腱,1条神经),腕管的组成,腕横韧带(屈肌支持带),宽1.5-2.0cm,长2.5-3.0cm中央部厚约2mm,两侧部及近远部厚约1mm,正中神经,1.正中神经的走行:自臂丛内外侧束发出后沿肱动脉外侧下行,在肘窝处位于肱二头肌腱膜深面,然后在旋前圆肌两头之间进入前臂,沿前臂深浅二肌群间下行,至腕部变浅紧贴掌长肌深面,指浅屈肌浅面,通过腕横韧带内入掌。,正中神经的分支:在前臂远端,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发出掌皮支,分布于掌心及鱼际皮肤;入掌后发出鱼际支(返支)和3条指掌侧总神经。,2.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前臂屈肌、旋前肌、大鱼际肌(拇对掌肌、拇短展肌、拇短屈

3、肌浅头)、及第1、2蚓状肌;3.皮支支配:手掌桡侧拇、示、中及环指桡侧半,手背侧示、中指远节皮肤的感觉。,【病因病理】,病 因1.腕管容积变小:腕横韧带肥厚、腕骨变异等等;2.腕管内容物变多:特发性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腕骨增生、腱鞘囊肿等等3.其他:糖尿病性神经损伤、类风湿、酒精中毒性神经损伤等等。,病 理 腕管内压升高时,可减慢或中断神经的轴浆运输,使神经束膜水肿,而当压力成为持续的压迫状态时,可发生神经内膜水肿,神经内膜、束膜的通透性下降,从而使神经纤维束受压,神经内血供减少,神经纤维发生永久性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1.30-60岁的劳动人群。2.手掌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疼痛

4、、感觉异常。活动及甩手后减轻。3.常有夜间痛及反复屈伸腕关节后症状加重。患者常以腕痛、指无力、捏握物品障碍及物品不由自主从手中掉下为主诉。4.病变严重者可发生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受限。,【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阳性。腕关节极度掌屈,一分钟后,自觉正中神经单一支配区麻木加重者为阳性。可双侧对比。也可在屈腕时,检查者拇指压迫腕部正中神经部位,一分钟后,麻木加重者为阳性。,3.神经叩击实验(Tinel征)阳性。用手指轻叩腕部,如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异常感者为阳性。,1.治疗原则 依据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理论和疾病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本病主要是由于腕横韧带的瘢痕

5、粘连肥厚和挛缩使腕管容积变小,管腔狭窄而产生。用针刀将肥厚和挛缩的腕横韧带切开松解,使腕部的力平衡得到恢复,就可以治愈该病。,【针刀治疗】,2.操作方法(1)体位 仰卧位(2)体表定位 腕横韧带tinel征阳性点偏尺侧0.3cm定点。(3)消毒 在施术部位用活力碘消毒2遍,然后铺无菌洞巾。(4)麻醉 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刀具 斜刃针刀。,(6)针刀操作 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肤垂直,按四步规程进针刀,针刀斜面刀刃向上。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刀下有坚韧感时即到达腕横韧带近端,然后针刀向近端探寻,当有落空感时到达腕横韧带近端,此时将针刀体向前臂近端倾斜90,与腕横韧带平行,向上挑切腕横韧带,范围0.5cm,以切开部分腕管近端的腕横韧带。术毕,拔出针刀,局部压迫止血3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刀眼。将腕关节过度背伸12次。,(7)注意事项 在做针刀松解时,注意针刀始终在有坚韧感的腕横韧带上切割,不能在其他部位切割,否则可能引起正中神经的医源性损伤。,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