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73113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风 apoplexy,一、概说:,1、定义: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或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病证。又称“卒中”、“大厥”、“簿厥”“偏枯”、“半身不遂”。,2、西医相关病证:,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动脉血管性梗塞,脑血管意外,二、病因病机:,五志过极,心火暴盛,内风动越,迫血上涌,嗜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劳累过度,气虚血瘀,气虚生痰,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气血错乱,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三、辨证,1、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2、病位有深浅、轻重

2、、缓急之别。临床分两大类:,鉴别:,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神志不清,涡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1)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或口角歪斜,舌红,苔黄、白,脉弦滑或浮。,(2)中脏腑: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数。脱证:突然昏倒,目合口张,手撒 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无力或脉微欲绝。,五、针刺治疗,(一)中经络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以手厥阴经、督脉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滋补肝肾

3、,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内关,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配穴: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提插补法极泉:提插泻法尺泽:提插泻法委中:提插泻法 余穴用补虚泻实法,(二)中脏腑 1、闭证:治则:开窍泄热,平肝熄风。以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辅 以手足厥阴经。用泻法或三 棱针点刺出

4、血。,处方:十二井穴泄热,接通十二经气,调 和阴阳。水沟醒脑开窍 内关 太冲平肝潜阳,熄风止痉 丰隆化痰浊,2、脱证:治则:回阳固脱。以任脉经为主。用大艾柱灸之。处方:关元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大艾炷灸 神阙生命之根,真气所系,隔盐灸,治则:醒脑开窍,清肝泄热,宣导气血。处方、方义:十二井穴、水沟、太冲、合谷 丰隆、内关、劳宫、肩髃、曲池、足三里,六、其它疗法,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 运感区、)颞三针、”定 位围针。2、水针: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肌苷注射液、ATP、C。,其他疗法,3、梅花针:叩打三阳经、夹脊穴。4、耳针:选脑、皮

5、质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锻炼。,假性延髓麻痹,什么是假性延髓麻痹?,以两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表现为吞咽、发音、讲话困难,强哭强笑,而无舌肌萎缩及震颤,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十四经中哪些经脉与舌咽关系密切?,上膈,夹咽,连舌本,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与咽、舌、心联系,循喉咙,夹舌本,从肺中,络心,注胸中,与心、喉咙、舌根 有联系,从心系,上夹咽,与咽喉有联系,足太阳之筋,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界于舌本。,治疗,治法:调神导气,通关利窍。主穴:内关、水沟、通里:泻法 风池、完骨、翳风:补法 金津、玉液、咽后壁:强刺激,完骨,翳风,小结,1、除掌

6、握主症外,如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或神昏,对次症(或先兆)应有充分认识,这对于及时予防、及时个体化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次症有头痛、头晕、呕吐、烦躁、抽搐、呃逆、舌强、舌歪、舌卷二便失禁或不通等。,2、针灸的时机:必须强调,如果是脑出血者,于出血停止、病情稳定一周后才可针刺,三周内尽量不针人中、十二井穴、头部穴位(头针)等刺激较强的穴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绝对卧床一月后才可针刺。缺血性中风者,全身状况许可时,一起病即可针灸。亦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用针灸。,3、如属脱证,在吸氧抢救情况下,不用灸法。,4、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

7、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预防。,思考题,1、什么人容易发生中风?2、中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郁 证,郁证(depression)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哽塞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气机失畅,均可出现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癔病及焦虑症等,也可见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辨证】,

8、主症 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梅核气);心神惑乱(脏躁);心脾两虚;肝肾亏虚。,【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佳;神门用平补平泻法;内关、太冲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2,其他治疗,(1)耳针法(2)穴位注射法,【按语】,1针灸治疗郁证有良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可大大提高针灸的疗效。2对患者应作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应鼓励患者做适度的体育锻炼。,痿证,教学

9、要求,掌握痿证的辨证分型及针灸治疗。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要点。,一、痿症概述,1、定义:以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则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的认识,小儿麻痹后遗症:为小儿多见,发热、热退后出现一侧肢体弛缓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具有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伴弛缓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运动神经元疾病:缓慢发生的四肢肌肉萎缩,肌涑颤动,有明显的病理征,感觉障碍不明显。,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起病急,四肢或双下肢瘫痪,脑脊液有改变。急性脊髓炎:起病急,于发热后出现截瘫或四肢瘫,伴有浅深感觉障碍,二便出溜。,重症肌无力:肌无力以及随意肌的易疲劳性。周期性麻痹:反

10、复发作无体征,有家族史。外伤性截瘫:癔病性瘫痪:突发,有特殊性格或刺激下发作。,二、病因病机,痿证,感受邪热,饮食不节,久病体虚,肝肾亏虚,络脉瘀阻,三、辨证,1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2、湿热浸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3、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4、肝肾亏虚 病久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形疲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11、,5、瘀阻脉络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治 疗,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为主 针用或泻或补。,取穴原则:1、“治痿独取阳明”。即主穴在阳明经取穴。2、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即上肢痿先补肩 部穴,下肢痿先补腰、臀、股之穴。3、辨麻痹之经以补之。即辩明某经麻痹,就补某经穴位。,常用穴位: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穴,下肢: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腰部夹脊穴,阳陵泉,配穴:肺热:尺泽宣肺清热 湿热:阴陵泉健脾除湿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健补脾胃,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滋养肝肾瘀阻脉络:三阴交、血海、委中 行气活血,疏通

12、经脉,其他疗法,1、耳针:相应部位、肺、胃、肝、肾2、穴位注射 药物:VitB1+VitB12、北芪、当归、胎盘等 穴位:足三里双 脾俞双 肾俞双(交替),3、头针:脑三针、颞三针(适用于以大脑发育不全等较好)4、皮肤针:皮肤针轻叩手、足三阳经,以皮肤潮红为度。5、电针:取夹脊穴,每椎1针,加电,适用于截瘫、运动神经元疾病。,6、灸四花穴: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炎7、排针法:手足阳明经(肌肉萎缩)8、埋羊肠线:手足阳明经(每次24穴),每周一次。,小结,1、本病病情缓慢,疗程较长,穴位应适当组合,交替使用。2、三大取穴原则要互相配合,灵活运用。3、综合治疗。4、加强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面 瘫,

13、facial paralysis,一、概述,1、定义:是以一侧面部麻痹,口眼歪 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又称“口眼歪斜”,“歪嘴风”,“口歪”。2、西医相关病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解剖结构,面神经(混合神经)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3、副交感神经纤维(1)支配泪腺(2)支配唾液腺,上半部(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延 髓束纤维支配。,下半部(核下部):接受对侧交叉过来的皮质延髓束纤维支配。,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核上

14、性损伤-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中枢性面瘫 核上性 口角歪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面瘫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二、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面部筋脉(太阳经筋、阳明经筋),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面瘫,三、临床表现,(一)症状1、发病突然,常于 夜间发病。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3、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4、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 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5、或伴流泪、流涎。,(二)体征:,1、额纹变浅消失;2、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3、鼻唇沟变浅或消失;4、人中沟

15、歪、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5、蹙额、皱眉、吹口哨、鼓颊困难。,6、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的“倒 错”现象(久病)。,(二)分型(1)风寒型: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多有面部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久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2)风热型: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 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后疼痛。,(3)气血不足型:兼有纳呆、眉棱骨疼痛、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苔有剥落、脉弱。,四、针灸治疗,1、刺灸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 经穴为主,处方和方义:,攒竹、鱼腰四白、阳白 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地仓透颊

16、车 气,温经散寒。颧髎翳风 祛风散寒合谷、昆仑循经远取,通经活络。,阳白,地仓,颊车,攒竹,鱼腰,四白,颧髎,随证配穴: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风寒:风池、眼睑闭合不全:睛明、人中沟歪斜:人中,5、鼻唇沟变浅:迎香 6、颏唇沟歪斜:承浆 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 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 为主。,操作:早期浅刺、轻刺激、泻法,风 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中后期补法,透针、灸法、拔 罐(温针灸或隔蒜灸);顽固性用滞针法。,其他疗法,1、电针 选穴:参照处方选穴,用疏密波。(早期不宜)2、皮肤针叩刺:患侧面部、耳后 叩刺。3、拔罐:患侧面部、耳后

17、。,4、穴位注射 选穴:地仓、颊车、翳风、牵正每 次12穴。药物:VitB1、VitB12、加兰他敏、北芪注射液每次选一样,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5、神灯照射:患侧面部、耳后。6、耳尖放血:适应于风热型面瘫。(耳背静脉放血)7、电磁疗:穴位同体针。适应于急性 期。8、局部按摩:,9、穴位埋线:适应于面瘫经久不 愈者。10、穴位结扎术:适应于面瘫经 久不愈者。,六、小结,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2、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3、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4、避免风吹受寒,必要时可戴口 罩、眼罩防护。,4、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5、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12月内症状明显

18、好转,约2/3患者在三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6、本病有自愈倾向,但针灸起缩短作用。7、针灸作用的机制: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的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 喘,哮 喘,一、概念 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是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哮 喘,二、现代医学的认识:1、支气管哮喘;2、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3、肺炎;4、肺气肿;5、心源性哮喘。,哮 喘,三、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痰饮内伏。2、感受时邪、久病咳嗽 痰饮阻塞气道,饮食偏嗜

19、、情志内伤 气机升降失常3、发作期实证气阻痰壅,阻塞气道 缓解期虚证肺气耗损,累及脾肾,哮 喘,四、辨证1、实证:病程短,或为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可分为风寒外袭、痰热阻肺两型。2、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为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可分为肺气不足、肺虚及肾两型。,哮 喘,五、治疗1、基本治疗:(1)实证: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风寒风门;风热大椎、曲池;痰热丰隆;喘甚天突。,哮 喘,(1)实证:操作:毫针泻法。风寒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方义

20、: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肺俞宣肺祛痰;定喘平喘之效穴。,哮 喘,(2)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气海;肾气虚阴谷、关元。,哮 喘,(2)虚证:操作: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或拔火罐。方义:肺俞、肾俞补益肺肾两脏之气;膏肓理肺补虚;太渊、太溪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资生化之源。,哮 喘,2、其他治疗:穴 位 贴 敷 法 穴 位 埋 藏 法 穴 位 割 治 法 耳 针 法,哮 喘,六、按语 哮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心源性哮

21、喘主要治疗原发病,针刺只作辅助治疗;发作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应配合药物治疗;气候转变时应注意保暖;过敏体质者,注意避免接触致敏源和进食过敏食物。,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 喘THE END,哮 喘,穴位贴敷法:(1)穴位:肺俞、膏肓、膻中、定喘。(2)方药:白芥子30g 甘遂15g 细辛15g。(3)方法:三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将其调成糊状,在肺俞、膏肓、膻中、定喘处涂药蚕豆大,贴3060min即可,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若起泡,则挑破后涂以龙胆紫。,哮 喘,穴位埋藏法:(1)穴位:膻中、定喘、肺俞。(2)方法1: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缝合针,将“0”号羊肠线埋于穴下肌肉层,每101

22、5天更换一次。(3)方法2:常规消毒后,于穴位表皮局麻,用9号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哮 喘,针灸穴位植线疗法,属埋线疗法的一种,该法于穴位表皮局麻后,利用腰穿针将羊肠线植入有关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哮 喘,穴位割治法:(1)穴位:膻中。(2)方法: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穴位1厘米,割去皮下脂肪,缝合后,外用消毒敷料固定即可。每1015天做1次,一般做12次。耳 针 法:(1)穴位:平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2)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法用中、强刺激。(3)适用症:哮喘发作期。,哮 喘,1、列缺(肺经)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2、

23、尺泽(肺经)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哮 喘,3、膻中(任脉穴)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哮 喘,4、肺俞(膀胱经)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5、定喘(经外奇穴)定位: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哮 喘,6、风门(膀胱经)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7、大椎(督脉经)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哮 喘,8、曲池(大肠经)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9、丰隆(胃经)定位:外髁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哮 喘,10、天突(任脉经)定位:胸骨上

24、窝正中。,哮 喘,1、膏肓(膀胱经)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哮 喘,2、肾俞(膀胱经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哮 喘,3、太溪(肾经)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4、太渊(肺经)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哮 喘,5、足三里(胃经)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哮 喘,6、气海(任脉经)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7、关元(任脉经)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8、阴谷(肾经)定位: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与半膜肌腱之间。,哮 喘,刺络拔罐法 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灶较局限处。常以三棱针或梅花针于压痛点迅速点刺数下或数十下,迅即用投火法或贴棉法在其上拔罐,务求吸力较强。留罐约1015分钟。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拭净血渍,罐内血块亦应清洗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