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73180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0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节 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中西医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认识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腺: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独立的消化器官,其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如大唾液腺、胰和肝;小消化腺分布消化管壁内,位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如胃腺和肠腺等。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分解食物的各种消化酶。正常生理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和密切配合的一个过程。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

2、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机体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失常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饮食稍有不甚,则运化失常。针灸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临床通常以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健脾益胃进行治疗,针灸通常采用太冲、足三里、太白、公孙、中脘、脾俞、胃俞等穴来调补脾胃、补益气血。它表现在对唾液的分泌、食管的运动、胃、肝、胆、胰、肠等机能活动均有调节作用。,一、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一)针刺对唾液分泌的调节,针刺机体的某些穴位可调节唾液分泌(Salivary secret

3、ion)的量及成分,如针刺颊车、足三里等穴,可使脾虚流涎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可增加唾液淀粉酶的含量。针灸对唾液成分及唾液分泌量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时与穴位和针刺手法有一定的关系。如针麻研究中发现胃大部分切除术病人经电针诱导后,针麻效果优良者,其唾液淀粉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针麻效果差者,其唾液酶的含量下降。目前研究显示胃经腧穴对唾液的分泌影响明显,以局部颊车和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最为显著。,(二)针刺对食管运动的调节,针刺对食管(Esophagus)的运动有调节作用,如对35例已确诊为食道癌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发现针刺具有缓解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作用,有效率达82.9%,

4、多数为一次见效。虽然这种效应常因肿瘤的生长而不能持久,但它可以提示针刺对食管的运动有影响。对食道癌患者用钡餐透视、摄片,观察针刺前后食道运动情况,发现针刺后食道增宽,肿瘤部位上下段的食道蠕动增强,钡剂通过肿瘤处的狭窄部位时速加快;对健康人X线观察发现针刺天突、膻中、合谷、巨阙等穴,食道内径增宽。,(三)针灸对胃机能的调节,1针灸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 针刺足三里穴能增加胃的运动,促进胃的排空。在病理情况下,胃的运动机能发生障碍,如临床上出现的胃痉挛疼痛,呕吐,胃下垂等各种病症,针灸足三里、梁丘、中脘等穴能解除胃痉挛,缓解疼痛,防止呕吐;针灸能增强胃下垂患者胃的张力,促进胃的运动。在耳穴的研究中发现

5、,针刺耳穴的“胃区”可促进胃的蠕动,改善由于胃的张力减低或胃扩张等引起的胃排空机能障碍。针灸对胃的运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性质和大小与受试者个体特性、胃当时的机能状态、穴位特性、及手法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生理状态下不如病理状态下明显;胃经的穴位比非胃经的穴位明显;胃处于运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下,强刺激能抑制胃的运动,解除胃的痉挛;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弱刺激能增强胃的运动。,2针灸对胃分泌机能的调节 胃液由胃酸、胃酶和粘液蛋白组成。胃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研究表明,针灸对胃液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针刺可使胃液分泌增加。针刺四缝穴可使营养不良患儿胃蛋白酶活

6、性升高,使胃酸度偏高者下降,偏低者升高。关于腧穴特性的研究有人报道针刺中脘、足三里穴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则抑制胃酸的分泌。针刺对胃泌素的分泌也有调节作用,胃泌素(Gastrin)能使胃粘膜血流加强,促使粘膜上皮细胞中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增快,泌酸、泌酶功能增强。胃泌素也可促进胃肠道的运动。如针刺能降低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使之恢复到正常水平。针灸对化疗后胃肠反应的作用研究中发现,针刺能减少胃泌素的分泌,从而抑制胃粘膜的兴奋性,减低其对化疗药物刺激的敏感性,达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中,用五肽胃泌素引起胃瘘狗胃液分泌亢进后,电针“足三里”穴能使胃液

7、分泌下降,而电针“合谷”穴胃液分泌无明显变化。当胃机能低下时,轻刺激可使胃的酸度升高;当胃的机能亢进时,轻刺激无效,重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度下降。,(四)针灸对肝脏功能的调节,针灸对某些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可改善肝的功能和肝病的临床体征。如针刺能促使急性黄疸性病毒性肝炎的恢复,降低黄疸指数和血清谷丙转氨酶。艾灸膈俞、肝俞、脾俞、期门等穴也能使慢性肝炎病人自觉症状有所改善。针灸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及利胆效应,达到对肝脏机能的调整作用,特别是通过利胆作用达到对肝脏疾病的治疗。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灸不同的穴位对肝血流量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慢性肝炎患者右阳陵泉、章门穴可使肝脏血管

8、阻力紧张度降低,充盈度增大,肝血流量增多,肝微循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肝微循环的改善对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五)针灸对胆囊功能的调节,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针刺能促进胆总管的运动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的作用。如给机体注射吗啡造成胆总管压力升高后,针刺太冲等穴可使压力迅速降低,如在注射吗啡前针刺,则可阻止吗啡的效应。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对胆囊、胆总管的运动具有调节作用。针刺对胆囊的调节效应与腧穴的部位有一定的关系。足三里、心俞、胆俞穴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胆汁中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浓度达到治疗和预防胆结石的作用。,(六)针刺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针刺

9、对胰腺(Pancreatic)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刺四缝穴治疗蛔虫患者时,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均有增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家兔的“四缝”穴可使胰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七)针灸对肠道机能的调节,1针灸对肠道运动的调节针灸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急、慢性肠炎、蛔虫性肠梗阻和部分性肠梗阻患者、急性阑尾炎患者 针灸足三里穴来预防腹部手术后的腹胀有显著疗效。不同的穴位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不同。如有人用肠鸣音频率密度作为针刺效应的观察指标,比较针刺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非穴点的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人还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均以针刺足三里穴的效应为

10、明显,针刺阳陵泉、非穴点对肠鸣音则无明显影响。对急慢性肠炎、菌痢患者的观察亦证明,不同穴位对肠鸣音的影响不同。针刺对肠道运动的影响与针刺的手法或方法有密切关系,2针灸对肠道分泌及吸收功能的调节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小肠的分泌、吸收功能也有显著的影响。针刺对小肠分泌及吸收的影响存在着穴位特异性。针刺能够明显改变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从而改变大便中水份的含量,既可使便秘患者的干燥粪便变得湿软,又可使菌痢、肠炎患者的稀便恢复正常。3针灸对阑尾运动的调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粘连或粪石阻塞等情况时,阑尾的运动和排空受限,针灸的疗效差。用X线片的动态变化

11、观察针刺对正常无胃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阑尾变化的影响,发现针刺阑尾穴、足三里、曲池等穴后,阑尾蠕动明显增强,张力增高,管腔变小。针刺家兔的“阑尾穴”、“足三里”穴后,阑尾的充血和蠕动明显增强。实验和临床观察还显示针灸对阑尾的运动、张力变化、排空程度及排空时间的影响,双侧选穴比单侧选穴效应更为明显。穴位以“阑尾穴”和“足三里”穴为佳。,二、针灸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机制,神经系统在消化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刺激信息通过周围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再将信息经传出神经传道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达到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目前对胃肠运动和胆汁分泌与排泄调节的机理研究较多,主要认

12、为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一)传入途径,外周神经是针刺信息的传入途径。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可兴奋该穴区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而产生针刺感应。实验中若切断或用局麻药物阻断坐骨神经,或于腰髓3骶髓3节切断背根均可消除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这些实验说明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感和针刺效应是通过躯体传入神经上传的。还有人实验证明在切断坐骨神经与股神经的同时,还应破坏股动脉壁上的神经丛,才能完全阻断针刺足三里穴引起的针刺效应。这提示血管壁的植物神经也可能参与了针刺足三里穴信息的传入。,(二)传出途径,迷走神经(Vagus nerve)针刺对胃运动和胃电产生影响的一条重要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A 兴奋性神经

13、纤维 其中胆碱能纤维,释放乙酰胆碱,有促进胃运动和胃电活动的作用。B 抑制性神经纤维 可引起胃底部的容受性舒 张,这些抑制性纤维也到达胃体和胃窦部,可能是一些肽能纤维。胃正常时处于迷走神经兴奋纤维的影响之下,切除动物的支配胃的双侧迷走神经可使胃的蠕动减低,排空延缓。,2.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对消化道的运动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其中肾上腺素能纤维实现的。交感神经抑制胃运动的可能机制 一是由肾上腺髓质所释放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通过受体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由此抑制蠕动的发生。二是由支配胃壁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的肾上腺素能介质弥散到肌层所引起;三是交感神经通过其终止于壁内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上的纤

14、维的作用,来调节这些细胞的活动,引起胃运动的抑制,这一机制可能是主要的.但其特点是只有当神经丛内有进行性活动时,交感的抑制效应才能表现出来。如刺激胃迷走兴奋神经引起胃运动增强时,刺激下丘脑防御区或附近的加压区能够产生快速而且常常是完全的胃运动抑制,当壁内神经丛不存在来自迷走神经的兴奋时,刺激这些下丘脑区对胃运动的影响不明显。,针刺可通过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来影响胃的运动。针刺对胃肠的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影响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如有人实验研究发现电针雄性大白鼠“足三里”穴后,胃壁神经丛中乙酰胆碱酶(AchE)和单胺氧化酶(MAO)的活力均明显增加;针刺狗的“足三里”穴可使血液中儿茶

15、酚胺显著升高。,(三)中枢神经核团和递质,1中枢神经核团:延髓水平及该水平以上可能存在有兴奋胃运动和抑制胃运动的中枢,调节胃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和延髓。脑干的一些神经核团控制着迷走副交感中枢对胃肠道的传出活动。延髓内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一直被认为是调节胃运动的最基本核团之一。针刺研究中发现,有躯体传入神经传入的针刺信号在延髓水平就可同支配胃运动的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和整合。用形态学方法研究证实,家兔“足三里”穴的躯体传入神经末梢和胃内脏传入神经在延髓孤束核的中、下部,迷走神经连合核,网状结构的中央背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均有双重投射,而且有少量的纤维投射到对侧同名核团。,机理2 家兔“足三里”穴的躯

16、体传入神经末梢和胃内脏传入神经在延髓孤束核的中、下部,迷走神经连合核,网状结构的中央背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均有双重投射,而且有少量的纤维投射到对侧同名核团。说明来自内脏的迷走神经投射与来自体壁的投射可汇集到同一神经元。这种形态结构上密切联系的纤维汇集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说明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其中枢的整合作用在延髓水平就可完成。观察到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孤束核背内侧部分多数单位的自发放电发生改变,并以增多为主,认为电针“足三里”穴可能刺激了迷走背核等有关核团中的一些抑制性神经元或阻遏了一些兴奋性神经元而引起胃基本电节律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运动的抑制影响主要是通过颈髓实现的。脑桥背侧

17、的蓝斑核团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比较集中的部位,它与脑干许多核团如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等有突触联系。刺激蓝斑核区可导致胃电和胃运动的明显抑制,因此蓝斑核对胃电和胃运动的抑制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和颈髓两条通路实现的,且迷走神经通路可能起主要作用。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延脑中缝核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均以抑制效应为主,在毁坏中缝大核后,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说明中枢的下行性抑制可能参与了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切割脊髓背外侧索或分别切断双侧的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均能减弱下行性抑制对胃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的邻近结构,能兴奋猫的胃电,说明在延髓水平还可能存在下行性兴奋系统。,2中枢递质 针刺实验研究显示,针刺可以影响中枢递质,针刺对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与中枢递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针刺效应有可能激活了脑干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动,通过其下行纤维兴奋交感中枢或抑制延脑的副交感中枢的活动,引起胃运动的抑制。推测电针“足三里”后,脑内产生的阿片类物质可能作用于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一些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出到胃窦,引起胃窦蠕动和胃电的改变。在给大鼠海马或侧脑室注入吗啡,能显著抑制胃肠推进运动,纳洛酮可阻断此作用,说明吗啡通过阿片受体对胃肠运动起抑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