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85164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农药清单、病虫害用药建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录A(资料性)草莓主要病虫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A.1草莓主要病害诊断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A.1.1炭疽病A.1.1.1识别要点炭疽病主要由草莓炭疽菌(CoHeioiHChlmIfigariae)、胶JS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或尖抱炭疽菌(C.acutatum)3种病原菌引起。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匍匐茎抽生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可危害草莓的花瓣、花萼、匍匐茎、叶柄、叶片、果实等。初侵染时呈3mm7mm的灰黑或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小病斑,稍凹陷,后扩大为深色、凹陷的硬病斑,严重时病菌侵入短缩茎,先是1片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

2、重,则全株枯死。果实受害,产生淡褐色近圆形病斑,软腐状并凹陷。A.1.1.2主要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抱子在发病组织或病残体中越冬。气温在28C32C、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暴发。5月下旬后,当气温上升到25C以上,草莓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染,7月9月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特别是连续阴雨或台风过后的草莓连作田、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幼嫩及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严重,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A.1.2灰霉病A.1.2.1识别要点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JS菌(BOirytiSCinereaPe0)引起。般从花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花、果实和叶片。叶片染病初期产生水渍

3、状病斑,扩大后病斑褪绿,呈不规则形;湿度高时,产生灰色霉层,发生严重时病叶枯死。叶柄、果柄及匍匐茎染病初期为暗黑褐色油渍状病斑,常环绕一周,严重时受害部位萎蕉、干枯。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产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不规则病斑,并侵入子房及幼果,呈湿腐状,湿度大时产生厚密灰色霉层。幼果主要是果柄、果面染病,严重时变褐干枯,形成僵果;成熟果实发病初期果实呈水渍状,后颜色加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果柄染病,先局部变红,后变红部位出现浅褐色坏死干缩,严重时叶柄可产生稀疏的灰霉;而果柄病斑可通过萼片蔓延到果实,严重时果柄枯死。A.1.2.2主要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抱子越冬和越夏

4、,常借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可重狂侵染,加重危害。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发病最适温度18C23C,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阴天、降雨且温度在20时发病严重;在多年连作的设施栽培条件下,若氮肥施用过量,病残体清理不及时,密度大,排水、通风不畅等管理不当时病害发生较重。A.1.3白粉病A.1.3.1识别要点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真菌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nacularisf.SpJragariae)引起。座果期至采收后期易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薄的白色菌丝层。后期叶背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叶片向上卷曲,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

5、色污斑,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成熟果实果面覆一层白粉。A.1.3.2主要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抱子或菌丝体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越夏。发病适宜温度为15C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抱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白粉病易暴发。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藤的发病盛

6、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月下旬至12月。A.1.4枯萎病A.1.4.1识别要点枯萎病由尖镰抱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fragariaeWinks&Willams)弓I起。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易发病,以病菌侵害根部。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色或黄色,有卷缩或波状畸形叶,植株生长势弱,且多发生在植株一侧,外围叶自叶缘开始变为黄褐。老叶萎藻呈紫红色,最后呈枯菱状凋萎。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褐色和黑褐色,地下根系呈黑褐色,不长新根,潮湿时近地面基部长出紫红色的分生抱子。A.1.4.2主要发生规律病原以菌丝体和厚垣苑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15C18C

7、开始发病,22C以上发病最严重,25C30会造成病株枯死,菱篇也最多。早春温度偏高、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雨后积水、土质黏重偏酸的1+1块发病较早较重,特别是保护地栽培连作明显比露地发病重。栽培上沟系偏浅、偏施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有机肥、植株生长嫩弱及地下害虫危害重、大水漫灌抗旱易诱发枯菱病。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在3月6月、9月下旬11月。A.2草莓主要害虫识别要点和主要发生规律A.2.1叶螭A.2.1.1识别要点危害草藤的叶螭主要有二斑叶螭(黄蜘蛛)(TeirmychusurticaeKoch)和朱砂叶蜻(红蜘蛛)(T.Ci

8、nnabarinus)。二斑叶蛾:雌成蜻体长约0.5Omm,椭圆形,足4对,无爪,体背有刚毛26根,排成6横排。生长季节为白色、黄白色,体背两侧各具1块黑色长斑,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当密度大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滞育型体色呈橙黄色至淡红色,体侧无斑;雄成靖体长约0.4Omm左右,近菱形,淡黄色或淡黄绿色,活动敏捷;卵直径约0.12mm,球形,有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转黄色,孵化前出现2个红色眼点;幼螭半球形,淡黄色或黄绿色,足3对;若蛾椭圆形,足4对,静止期绿色或墨绿色。朱砂叶螭:雌成螭体形、大小和二斑叶螭相似,深红色或锈红色,无季节性变化;雄成螭体小,体长约0.36mm,体红

9、色或橙红色,阳具端锤较小;卵直径约0.13mm,圆球形,有光泽,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转变为淡黄色和深黄色,最后呈微红色;幼螭体长约0.15mm,近圆形,色泽透明,有足3对。若螭体长约0.21mm,有足4对,体形及体色似成螭,但个体较小。叶螭主要以成满、幼期、若蜻群集在叶背吐丝结网、吸取汁液危害,一般先危害老叶。危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褪绿斑点,严重时白色小点布满叶片,使叶面变为灰白色,植株萎缩矮化。A.2.1.2主要发生规律叶螭可通过种苗等进行传播,在老叶上越冬。叶螭1年发生数代,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叶蜻喜温暖干燥环境,长势弱的植株易受害,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9C31C,相对湿

10、度35%55%,高温低湿时发生严重,但温度超过31C,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于繁殖。露地草莓或草莓苗圃上以5月下旬至7月受害最重。保护地内由于温度适宜,整个冬季均可取食和繁殖,一般不出现滞育型,暖冬年份,12月仍可造成较重危害。A.2.2场虫A.2.2.1识别要点危害草莓的鲂虫主要有桃鲂(MyzuspersicaeSulzer)和棉鲂(AphisgossypiiGlover)c.棉姐无翅胎生雌蛤,体长L5mml9mm,卵圆形,体黄绿、深绿、蓝黑或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网纹。触角6节,约为身体一半长。复眼暗红色。腹部末端1对暗色短圆筒形腹管,尾片青绿色,乳头状,两侧有刚毛3对;复眼喑红色。有翅胎

11、生雌鲂,体长1.2mm1.9mm,前胸背板黑色,有透明翅2对,前翅中脉3叉,后翅中、肘脉全;腹背两侧有3对4对黑斑,有时腹背有2条3条间断黑横带:触角6节,较短;腹管暗黑色,圆筒形,有瓦棱纹,尾片乳头状。无翅有性雌蛇,体长Imm1.5mm,体灰褐、墨绿、暗红或赤褐色;触角5节,后足胫节发达,排列不规则圆点几十个;腹管小,黑色。有翅雄蛎体长1.3mm1.9mm,体绿、灰黄或赤褐色;触角6节。卵,长约0.5mm,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若鲂,共4龄,体长0.5mm1.4mm,形如成蝇。复眼红色。有翅若蛎,二龄出现翅芽,3龄4龄腹两侧有白色圆斑。桃妫:无翅胎生雌螃体长2.0mm2.

12、6mm,有翅胎生雌蛛体长1.6mm2.1mm,体色多变。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褐、赤褐色,体表粗糙。第七、八节有网纹。腹管细长,圆筒形,端部黑色,额瘤显著。卵长0.9mm1.2mm,长椭圆形,初为绿色,后为黑色,有光泽。若虫体小,似无翅胎生雌螃,淡红或黄绿色。蛇虫常群集于叶片、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卷曲、畸形,削弱植株长势,严重时引起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分泌的大量蜜露能诱发霉菌的寄生,阻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理作用,还会诱发煤污病。A.2.2.2主要发生规律蛇虫以成蝇在草莓植株和老叶下面越冬。在25左右温度条件下,7d左右能繁殖1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最适温度为2028C,当温

13、度高达29C以上或下降到6C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或相对湿度在40%以下时,均不利其生长、繁殖。长江中下游地区设施栽培草莓,蝇虫可连续危害,但主要危害期在10月11月及次年3月气温回升以后。A.2.3蓟马A.2.3.1识别要点危害草莓的蓟马以棕K司蓟马(ThriPSPalMiKamy)和花蓟马(FrankIEielIaimOnSaTTybom)为主。棕桐蓟马:雌成虫体长1.0mm1.1mm,雄成虫体k.8mm0.9mm,淡黄色至橙黄色。头近方形。触角7节,第1、2节橙黄色,第3、4节基部黄色,第4节的端部及后面几节灰黑色。腹部8节,第2腹节侧缘鬃各3根,第8腹节后缘雌雄两性均有发达的突起的

14、栉毛。卵,长椭圆形,长约0.2mm,黄白色。若虫,初孵幼虫极细,体白色;I龄2龄若虫无单眼及翅芽,体色由白色转黄色;3龄若虫淡黄白色,有翅芽(预蛹);4龄若虫体金黄色(伪蛹),单眼3个,翅芽伸达腹部的3/5,不取食。花蓟马:体长约1.3mm,褐色,头、胸部稍浅。触角8节,较粗,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第1、2和第6节8节褐色,第3节5节黄色,但第5节端半部褐色。前翅微黄色。腹部17背板前缘线暗褐色,第1背板布满横纹,第28背板仅两侧有横线纹。雄虫较雌虫小,黄色。卵,长约0.29mm,宽约0.15mm,侧面呈肾脏形,背面及正面呈鸡蛋形,初产时乳白色,略带绿色,头的一端有卵帽,近孵化时可见红色眼点

15、。若虫,共4龄;1龄若虫体长0.3mm0.6mm,触角第4节膨大,呈鼓槌形;2龄若虫体长约1mm,橘黄色,第4节触角长与粗相等,第3节有覆瓦状环纹,第4节有环状排列的微鬃,兔眼红色;3龄若虫叫前蛹,体长1.2mm1.4mm,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4龄若虫叫伪蛹,体长1.2mm1.6mm,触角5节,不明显,单眼内缘有黄色晕圈。蓟马成虫、若虫多隐藏于花内或植物幼嫩组织,在清晨和傍晚或阴天出没,以锂吸式口器铿伤花器或嫩叶等组织危害植株。危害叶片时,叶脉间先出现灰白色条斑,叶脉发黑,严重时叶片皱缩不展,叶柄变黑,整片叶子变黑,植株矮小,生长停滞。危害花时,花瓣呈褐色水锈状,萼片背面有褐色斑,后期整个花器

16、变褐、干枯,萼片从尖部向下呈褐色坏死,会影响花芽分化,易产生畸形果。危害幼果时,果实粗糙,果尖呈水锈状,后期幼果呈茶褐色或黑褐色、僵死,影响着果,降低果实产量及品质。A.2.3.2主要发生规律蓟马一年能繁殖多代,世代重叠,在土壤、栽培基质或杂草里越冬。喜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30C28C、湿度40%70%。在草莓栽培过程中,蓟马有2个高发期,第1个发病高峰为11月12月,草莓进入开花坐果期,第2个发病高峰为次年3月5月,温度逐渐升高。在设施栽培中没有越冬现象,可周年发生危害。A.2.4斜纹夜蛾A.2.4.1识别要点斜纹夜蛾(Rode山。/rFabricius),成虫体长14

17、mm20mm,翅展35mm42mm,体深褐色。前翅灰褐色,具有复杂的黑褐色斑纹,雄蛾前翅带有黑棕色,径脉和中脉基部褐黄色,内横线及外横线之间有灰白色宽带,自前缘向后缘外有3条白色斜线。后翅白色半透明,翅脉及端线褐色。卵,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常多层重叠成卵块,上覆黄褐色绒毛。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6mm50mm,体多为黑褐或暗褐色,具黄色背线和亚背线,沿亚背线上缘每节两侧常各有1半月形黑斑。蛹长15mm23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弯曲的粗刺,刺基分开,尖端不成钩状。斜纹夜蛾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取食,留下叶片表皮,俗称“开天窗”。2龄3

18、龄转移危害,也仅取食叶肉。4龄6龄食量大增,将叶片取食成小孔或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片,仅留主脉,呈扫帚状。A.2.4.2主要发生规律斜纹夜蛾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喜温暖环境,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0,但在高温下(33C40)也基本能正常生活。抗寒力很弱,在冬季OC左右长时间低温下,基本上不能生存。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植株茂密处、土缝、杂草丛中,夜晚活动,以夜间8时12时活动最盛。斜纹夜蛾的卵通常产于叶片背面,每只雌蛾能产卵3块5块,每块约有100粒200粒卵。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以7月9月危害严重。附录B(资料性)草莓上登记的农药清单B.1草莓上登记的农药清单表B.1草莓上登记的农药清单

19、序号农药类别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1杀菌剂白粉病乙喑酚磺酸酯、氨菌喋、毗喋醛菌酯、枯草芽预杆菌、嚏酰菌胺、四氟醛哇、后菌酯、戊菌哇、蛇床子素、醛菌酯、嗜菌酯、氟哇菌酰胺、粉哇醇、乙嘴酚、解淀粉芽泡杆菌Ar-332、氨基寡糖素、苯醛甲环理、互生叶白干层提取物2灰客病P-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毗理酸菌酯、唉酰菌胺、多抗得素、辄毗菌酰股、氨瞠菌酰胺、氨哇菌酰羟胺、腐用利、咯菌胎、解淀粉芽泡杆菌QST713、克菌丹、枯草芽抱杆菌、喀菌酯、喀提胺、喀菌环胺、木源菌、膈菌酯、异丙啜菌胺、异菌胭、抑得喋3炭疽病喀菌酯、戊嗖醇、毗唾酸菌酯、代森铭锌、苯酸甲环噗、曝Q坐锌、克菌丹、咪鲜胺、瓶咤胺、木霉菌、d柠檬烯4枯萎

20、病苯酸甲环理、多粘类芽泡杆菌、井冈霉素A、枯草芽抱杆菌、木霉菌、鼠烯菌酣5叶斑病毗嗖醛菌酯6根腐病甲基营养型芽泡杆菌9912、棉隆、异硫氨酸烯丙酯7杀虫剂蛇虫毗虫咻、苦参碱、氨咤虫酰胺、毗螃酮、嚏虫胺8二斑叶蜻乙嗖蜻糖、脂叱螭酯、联苯肿酯9斜纹夜蛾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1朱砂叶蜻藜芦根茎提取物、联苯肺酯、乙螭喋、依维菌素12蓟马咤虫脓、筑酰胭13根结线虫硫酰氟14杀线虫剂根结线虫棉隆15除草剂一年生阔叶杂草甜菜安、甜菜宁16植物生长调节剂/24.表芸苔素内酯、曝苯隆、苇氨基嚓吟、赤霉酸A4+A7注:此表信息来源于中国农药信息网(网址:ht(pzwww.chinapes(zwbdat

21、aCen(er),最新草莓登记农药产品情况适用于本文件,国家新禁用的农药自动从本清单中删除。附录C(资料性)草莓主要病虫害用药建议C.1草莓主要病害用药建议表C草莓主要病害用药建议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剂型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推荐用,安全间隔期(d)施用方法炭疽病苯醛甲环嘤悬浮剂40%15亳升庙24亳升/亩5在苗期和定植后,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苯酸甲环嗖水分散粒剂10%60克庙80克/亩5苯醛甲环理乳油250克/升1500倍液/Ooo倍液5喀菌酯悬浮剂25%40亳升而50亳升/亩5味鲜胺水乳剂450克/升30亮升庙50亳升/亩14毗哩雄菌酯悬浮剂25%30亳升庙40毫升/亩7苯甲嚅菌酯悬浮

22、剂325克/升40亳升加50亳升/亩7灰霉病咤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30克庙45克/亩5在扣棚后至开花前或下雨前,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重点喷施发病植株及其周围植株毗理雄菌酯水分散粒剂50%15克隔/5克/亩5喋雒嚏酰菌水分散粒剂38%40克庙60克/亩7嗖酸械酰胺悬浮剂42.40%20亳升庙30亳升/亩7枯草芽抱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亿胞子/克40克席60克/亩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0%600倍液1000倍液3嚏霉胺悬浮剂400克/升45亳升庙60亳升/亩5伊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可溶液剂20%160毫升隔/20毫升/亩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亿抱子/克100克而300克/亩多抗霉素可溶粒剂16%20

23、克庙-25克/亩3解淀粉芽抱杆菌QST7I3悬浮剂10亿CFU/克350毫升500毫升/亩枯萎病枯草芽泡杆菌可湿性粉剂2000亿CFU/克400倍液800倍液在移栽缓苗后或发病初期灌根处理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亿活抱子/克330倍液500倍液制烯菌酯苯酸甲环哩悬浮剂30%1000倍液2000倍液7表C.1草莓主要病害用药建议(续)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剂型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推荐用安全间隔期(d)施用方法白粉病氨基寡糖素水剂2%150亮升/亩250克升/亩在苗期和9月TO月花前花茎抽生期,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喷施叶片背面,重点喷施发病中心及周围毗唾酸菌酯水分散粒剂20%38克/亩50克庙5粉

24、喋醇悬浮剂250克/升50亳升/亩70亳升/亩7嘀菌酯悬浮剂25%40毫升/亩50亳升/亩5四氨的理水乳剂12.5%21亳升/亩27亳升/亩7戊菌嚏水乳剂25%7亮升/亩10亳升/亩5互生叶白干层提取物乳油9%67亳升/亩100亳升/亩解淀粉芽抱杆菌AT-332水分散粒剂50亿CFU/克100克/亩140克/亩枯草芽泡杆菌可湿性粉剂100亿芽泡/克120克/亩150克/亩一酸菌酯可湿性粉剂30%30克/亩40克/亩5乙啼酚悬浮剂25%80亳升/亩TOO亳升/亩7乙嚅酚磺酸酯微乳剂25%50毫升/亩70毫升/亩7酸菌口定酰菌悬浮剂300克/升25亳升/亩50毫升/亩7哩雄氟酰胺悬浮剂42.40%

25、IO毫升/亩20毫升/亩7C.2草莓主要虫害用药建议表C.2草莓主要虫害用药建议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剂型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推荐用量安全间隔期(d)施用方法叶蜻乙嚏螭懵悬浮剂30%10亳升/亩屋0毫升/亩5开花前每叶螭量达2头3头或覆膜前有虫株率达5%时喷雾防治,重点喷施草莓叶片背面联笨腓酯悬浮剂43%15亳升/亩-25亳升/亩5乙嫡哇悬浮剂110克/升3500倍液5000倍液1藜芦根茎提取物可溶液剂0.10%120克/亩140克/亩10蛇虫苦参碱可溶液剂1.50%40亳升/亩46亳升/亩10发生初期喷雾防治毗虫咻可湿性粉剂!0%20克庙25克庙5氟咤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30克/亩50克/亩1口比螃嘎虫胺悬浮剂30%20毫升/亩25毫升/亩5斜纹夜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5%3克/亩4克庙7卵孵高峰和低龄幼虫期喷雾防治,且宜在傍晚进行阿维菌素乳油5%18亳升/亩23亳升/亩7蓟马咤虫氟酰服乳油16%20毫升/亩25毫升/亩3在育苗期和开花前,于初发期或若虫盛发期喷雾防治,且宜在傍晚进行。重点喷在植株中下部及地面等若虫栖息地和幼嫩组织如花、幼果、顶尖及嫩稍等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