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9684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优秀教案.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集序,王羲之,1.理解作品小中见大、借题发挥 的思想内涵;2.感受文章叙议结合、骈散并行 的语言特色。,教学目的,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应用文体,与跋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介文章著述,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及评说,还可对一些相关的事情作出补充。,序言,有自序、他序等。还有一种赠序,是文人骚客间赠别时用,则区别于书序。,文体,诗集的由来:因修禊事而“群贤毕至”。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的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的目的(意义):“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找出“序”在全文的贯穿的句子,兰亭集序,实则兰亭集会赋诗其事的总述。,兰

2、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酒友之乐、诗赋之雅,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学习导入,如王羲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进而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从山水中感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表现万物浑一,莫辨彭殇的思考。,兰亭诗 王羲之仰视碧天际,

3、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以及集序标志着文人已开始留意于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文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着推动作用。,作者,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世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敦是东晋军事统帅。,朝廷召王羲之为侍中、吏部尚书,辞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

4、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赞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魏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生无常。文人或关心人生,或逃避现实,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多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互见,呈现出慷慨悲凉的色彩。这种审美趋向,影响了魏晋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时期。,背景,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的这一天,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在曲水两

5、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起来,编成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0余字的序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流连山水,探问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注音释义,癸u:天干的第十位。禊x事:一种洗濯祈福的祭祀。会稽kuij:郡名。激湍tun:流势急的水。流觞shn:盛酒的杯顺流而下,人取而饮。契q:符契;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可为凭验。殇shn:未成年死去的人。感慨系x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字词积累,情缘事发,乐,兰亭盛会,痛,人生感慨,悲,死生之辩(作序目的),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6、,清流激湍,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良辰,美景,贤人,乐事,赏心,.俯仰天地,“乐”在何处?,语法讲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译文:,虽然没有盛大的管弦音乐之声。,定语后置定义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 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类句子我们把它称作定语后置句。常见类型 1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 用“而者”使定语后置。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7、),翻译句子,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句式: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解析:正常句子应为“或因(于)所托寄,于形骸之外放浪”。,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俯仰人生,因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 岂不 痛 哉,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往事不再 生死难测,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要点,答:抒发人生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境界扩大),两种人,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动者: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知既倦,情随事迁,俯仰之间,化为陈迹,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生,死,乐,痛,(沉重、悲痛)

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送应氏 曹植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秋风辞 汉武帝,(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3.俯仰古今,为何而“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古人,悲时人,悲后人,死生亦大矣,悲:生

9、死循环,古今相同,这里的“悲”不同于上文的“痛”,“痛”是个体对“往事不再,生死难测”的伤感,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生命情绪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因此“死生”是人类永恒的悲叹。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遇 快然自足 老之将至既倦 情随事迁 终期于尽,死生之大,兴感之由,览昔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喻怀 虚诞妄作 有感斯文,痛,议,悲,1.文中景物有怎样的色彩?寄托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2.文章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襟怀?,阅读思考,课文探究,文中景物有怎样的色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开头稍事交待,就以简明美好,错落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会的盛况。算是一个交代,就转而去绘

10、自然美景。作者以脱去俗务的心境,从容地走进大自然,外在的世界在他眼里就有了灵性,它们色彩明亮,境界清朗和生机盎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作者的情感高洁而美好,心灵清明而自由。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呢?,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治世少乱世多,在300多年的动乱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独善其身”的消极避世思想,逐步成为士阶层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大自然就成为他们隐居避世的理想场所。雅好自然、游玩山水便成为一时风尚。西晋朝司马氏以政治高压、文网罗织来清除异己。名士或遁入山林,或佯狂乱世,或清谈玄理。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河南修武)竹林下

11、,“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最终,嵇康(曹操曾孙女婿)因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被杀;山涛、王戎则先后投靠司马氏获得高官。,文章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的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景叙事既然收于“乐”,便“悲”从中来。一死生、齐彭殇,是其作者探求人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名士的生死观是,崇尚老庄,等同死生,逃离现实,寄情山水。,本文旨在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死生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明确的:

1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由是,他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变化万端,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长短有数,第三来自生命本体的永难满足。可以说,作者对生死人生的思考是敏锐而苦痛的,因为死生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最后,他由己之悲古人推及后人之悲己。千古同悲,便深深地撩乱了我们的思绪。,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正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惠子说:“(您的妻子)和你做了一世的夫妻,养大了孩子自己年老过世,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罢

13、了,还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说:“不是这样的。这个人她刚死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推究起来,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她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得有元气,有元气又变得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而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她将要安然歇息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我认为是不通晓天命的,所以(我)停止了哭泣。”,在庄子的哲理中,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就此而言,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理路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转化为死,死也要转化为生,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地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