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97403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详细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根本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的衰微,诸候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

2、法家商鞅韩非子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2009烟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

3、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2.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先秦诸子就是出来救世的。这种“救世”出现的共同背景是A.奴隶制彻底瓦解B.各家思想趋向合流C.社会矛盾尖锐 D.争霸称雄局面结束3.(2009潍坊)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

4、墨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4(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共同的出现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5.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所谓“争鸣是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

5、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指战国是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A.B.C.D.,二、儒家的形成1、春秋孔子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思想:A.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保守部分)B.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6、伦理观:性相近。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前551前479),1.(原创题)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其中孔子开出“救世药方”是A用“仁”“礼”规范社会秩序 B倡导“仁政”回复和扩充人性 C.“君舟民水”的统治理念D施政者讲求“王道”“仁义”2(2009枣庄检测)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就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3.(2009泰州联考)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

7、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主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1(2009烟台)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

8、,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2009宁阳模拟)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

9、要。(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例题.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其主张体现的是A人与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C人与天感应的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一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1)相同点: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10、,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2)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并施,使人便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探究二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1、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

11、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3、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虽是大学派,有“非儒即墨”之说,但备受冷遇。原因: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主观方面: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阶级性 孔子的思想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代表了统治阶级利益。,5、孔子“仁礼”学说的两重性作用:孔子

12、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1(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

13、人的自由平等3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C.D.,4.(2009镇江调研)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A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B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C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D儒学具有跨越时空

14、的恒久意义,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夫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材料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材料三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也,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2)战国时期,孟子又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的?(3)材料三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孔子认

15、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以一定的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赋。,(3)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老百姓。,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主张哲学(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16、,“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庄子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评价: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2)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3、墨家(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2)认识 社会根源: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17、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到破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探究三 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强调法律的作用、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1(08

1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诸子百家中哪家的思想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2(08上海历史)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3(08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4(09山东平邑实中)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D阴阳家最受欢迎,第二课“罢黜百家

19、,独尊儒术”,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这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20、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

21、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1(2009泰安质检)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22、”学说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体现了“仁政”思想 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一致A B C D2.(2009福建龙岩质检)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3.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说:“王者承天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对这两句话理解不准确的是A.共同的中心论题是人与天的关系 B.前者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主张天主宰人间C.两句话中的“天”的本质内涵是不一样的D.

23、都是提倡利用自然,遵循自然规律,4.(2008深圳第二次调研)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5.(2009苏州市五市三区调研)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_,“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

24、尊儒术”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实行儒学垄断教育。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09扬州调研)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其思

25、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B.C.D.2(2009泰州联考)“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探究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到了秦朝儒家思

26、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了历史发展。秦朝时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原因:儒家思想主张具有保守性,还主张民本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原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原因:

27、思想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1.(2009韶关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张岂之著中

28、国历史十五讲问题:(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主要流派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实践结果:秦朝“

29、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第三 课 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概况:(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2)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3)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

30、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例题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含义: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2)理学兴起的背景: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代表人物:二程即北宋的程颢、程颐兄

31、弟(著作二程遗书);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4)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作辩护)“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5)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初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朱熹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程颢 程颐 朱熹,1(2009深圳调研)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

32、”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2009潍坊模拟)“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4(2

33、009厦门质检)图1为四书五经的书影。“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5.(2009宁波八校联考)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 B、发明本心 C、端坐澄心 D、读圣贤书,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2)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34、阶段(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陆九渊,王阳明,1.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A人固有的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2.(改编题)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两位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

35、之会。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A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C探究获取“理”的途径方法问题 D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探究一 程朱与陆王思想的异同?同:都是理学的流派,都是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是唯心主义,都为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提供理论支撑。理即伦理道德。异:(1)宇宙观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2)道德观和

36、认识论:理学主张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格物致知,贯通明理。心学主张通过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为善和知行合一。,探究二 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

37、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1(2009泰安质检)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2(2009镇江调研)2003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这定的现实意义3.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制私欲,这说明是A.主流思想文化维

38、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修养C.儒学的发展已经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发展到了极端,4.背景材料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材料四: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五: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依据材料一至四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材料四和材料五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道德观:儒家道德伦理。

39、主张三纲五常(社会道德),“存天理,灭人欲”(个人道德);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第四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背景: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腐朽。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反封建。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等扼杀个性,摧残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二、离经叛道的李贽李贽,明朝后期人,著有焚书藏书,自称异端。,李贽,1、思想背景:明朝

40、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吏治腐败,道学家伪善无能。2、思想主张:破除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挑战正统思想,抨击一些传统观念,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发展个性。(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肯定自由恋爱,寡妇再嫁,武则天,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提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3、评价:他的思想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带有民主性色彩;李贽全盘否定程朱理学,进而否定孔子及儒学思想,这就否认了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的合理成分,这是不可取的。

41、,1(2009淄博模拟)“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2(2009泰安质检)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3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

42、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4(2009临沂质检)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5.(2009江苏模拟)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6

43、.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德礼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7.(2009广东六校联考)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提倡男女平等 实际否定“三纲五常”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有利于思想解放A B C D,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1)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

44、主,君为客”的早期民主启蒙色彩思想。,(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2)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2009宁波期末)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45、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2(2009合肥质检)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3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与唐甄这种政治思想相似的思想家是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魏源4(2009枣庄检测)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能体现17、18世纪世界发展潮流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工

46、商皆本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天命论、生知论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民生之本6(2009福州市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探究一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1、共同的生活背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处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动荡年

47、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2.共同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48、。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3、共同的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探究二 明清儒家思想有何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等观点,令

49、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探究三 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儒家学派;(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使用了社会需要。(3)秦“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到重创。(4)

50、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6)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7)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经朱熹、王阳明等人吸收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8)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9)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