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修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修编).doc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xx.xxxDB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PDB13(J)TXXXX-XXXX备案号:xxxxxx-202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修编)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征求意见稿)202-x-xx发布202-x-xx实施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地源热三M统工程技术标准(蟀)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DB13(J)/Txxxxxx主编单位: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批准部门
2、: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修编)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DB13(J)/Txxx-XXXX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冀建质XXXXXX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修编)的通知-X.=.刖百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河北省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完善地源热泵系统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河北省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
3、究所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在原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B13(J)TI07-20I6)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编。本次修编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地下水换热系统相关内容;2补充智能化控制系统相关内容;3补充地源热泵性能测试相关内容;4补充太阳能辅助供热时的计算方法。本标准由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绿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管理。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石获南路66号,邮政编码:050086,电话:0311-67903061,邮箱:1383311900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
4、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主编单位: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人员:1 总则12术语2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41.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4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84.1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84.2 热泵机房设计12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施工145.1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145.2 热泵机房施工176地源热泵系统检验、调试、性能测试与验收206.1 一般规定206.2 地埋管换热系统检验216.3 热泵机房系统检验236.4 地源热泵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246.5 地源热泵系统验收
5、257运行监测与管理267.1 运行监测267.2 运行管理27附录A岩土热响应试验28附录B地埋管外径及壁厚37附录C太阳能跨季节蓄热系统集热器面积计算方法39附录D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40附录E地埋管压力损失设计计算46本标准用词说明49引用标准目录50附:条文说明511总则.o.为规范河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工作,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行政辖区内以岩土体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汽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空调及加热生活热水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验、验收
6、及运行管理。1.0.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验、验收及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2.0.2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hybridground-sourcehealpumpsystem利用冷却塔、空气能、太阳能等设施作为辅助冷热源的地源热泵系统。2.0.3地热能交换
7、系统geothermalexchangesystem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2.0.4浅层地热能资源shallowgeothermalresources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2.0.5传热介质heat-transferfluid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2.0.6地埋管换热系统groundheatexchangersystem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2.0.7地埋管换热器groundheatexchanger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
8、换热器,供传热介质与岩土体进行换热。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2.0.8水平地埋管换热器horizontalgroundheatexchanger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沟槽内的地埋管换热器。2.0.9竖宜地埋管换热器verticalgroundheatexchanger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2.0.10环路集管circuitheader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2.0.11岩土体rock-soilbody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土壤等。2.0.12岩土热响应试验rock-soilthermalresponsetest通
9、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槽)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试验,获得项目场区岩土热物性参数及岩土初始平均温度。2.0.13岩土热物性参数parameteroftherock-soilthermalproperties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2.0.14岩土初始平均温度initialaveragetemperatureoftherock-soil从自然地表下10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2.0.15测试孔verticaltestingexchanger按照测试要求和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实
10、验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2.0.16无功率循环法nopowercyclemethod不开启岩土热物性测试设备的加热装置,通过记录稳定后的测试孔出水温度的平均值作为岩土体初始平均温度的测试方法。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3.1 一般规定3.1.1 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拟建建筑物功能特点,对工程场地状况进行调查、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和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3.1.2 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或地埋管换热器地质资料的地区,可通过调查获取水文地质资料。3.1.3 工程勘察应由具有勘察资质的专业队伍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并对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3.2 .4工程场地状况调查
11、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地形地貌特征;2场地内已有建筑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形式及埋深;3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信电缆的分布及综合管线分布;4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5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等。3.2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3.2.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内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勘察。3.2.2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岩土层的结构与分布;2岩土体热物性参数;3岩土体温度随深度的变化;4冻土层厚度。3.2.3 当采用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时,场
12、地勘察应采用槽探、坑探或钎探进行,槽探位置和长度应根据场地形状确定,槽探的深度宜超过埋管深度1m,钎探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规定执行。3.2.4 当采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时,场地勘察采用钻探进行,勘探孔的深度宜超过钻孔深度2m以上,勘探孔施工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执行。3.2.5 工程场地内地层岩性差异较小时,应根据浅层地热能工程应用的建筑面积,按表3.2.6确定勘察工作量。若工程场地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探槽或勘探孔数量。表3.2.6槽探和勘探孔数量埋管方式系统应用建筑面积A(m2)槽探、勘探孔数量(个)水平A5(X
13、)1(探槽)500A22(探槽)竖直AIO(XX)1-2(孔)10000A500002=2GL)5000OWA24(孔)3.2.6 勘探孔布设应充分考虑工程场地内地质条件差异和换热孔分布情况,宜分散布设于换热孔区域。3.2.7 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勘探孔宜进行岩心编录、地球物理测井,划分地层结构,岩土层单层厚度大于Im的,每层宜取代表性的原状样品(砂、砾石层除外),细砂粒径以上应取扰动样。3.2.8 测试孔的地埋管换热器设置方式、深度和回填方式应与拟建设的工程换热孔保持一致。3.2.9 岩土热响应试验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测试。3.2.10 测试设备与测试孔的连接应减少弯头、变径,连接管外
14、露部分应保温,且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64W(m.K),厚度不小于25mm。3.2.11 岩土热响应试验应包括以下内容:1岩土体初始平均温度,可采用埋设温度传感器或无功率循环法进行测定;2岩土体热物性参数,采用恒功率加热法。3.2.12 测试仪表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输入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加热功率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2流量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3温度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2。3.2.13 岩土热响应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热时间不应少于72h;2试验期间,加热功率必须保持恒定;3合理选择加热功率,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温度稳定后,其温度宜高于岩土体初始平均温度5以上,且稳定时
15、间不应少于12h;4地埋管换热器内流速不应低于O.2m/s:5试验数据读取和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IOmin;6岩土热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2式中:3.2.1612345673.2.14 岩土热响应试验过程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劳动保护、防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3.2.15 埋管换热系统最大瞬时换热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可用的场地面积,宜按4m6m间距布置换热井,结合岩土层的结构确定换热井井深,初步确定地埋管换热器的布置。再根据单位延米的换热量,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具有的最大瞬时换热能力。地埋管换热器最大瞬时换热量应按下式计算:(3.2.16)Q=aqlQ地
16、埋管换热器最大瞬时换热量(kW);q单孔设计工况下单位延米换热量(Wm)4单位延米换热量修正系数,可取0.8;I地埋管系统总延米数(km)o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项目概况;勘察工作概况;拟建工程场区场地条件;拟建工程场区地质条件;岩土热物性特征;地下换热器换热能力分析评价;结论与建议。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1.1.1 管换热系统设计4.1.1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勘察及热物性测试结果,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性。4.1.2 应用建筑面积大于50000m2的地源热泵系统宜布设区域地下温度场监测系统,宜进行10年以上地源侧热平衡计算。4.1.3 地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17、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合格证。埋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光滑,不应有气泡、明显的划伤、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管端头应切割平整,并与管轴线垂直。4.1.4 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聚乙烯管(PE80或PEIoo)或聚丁烯管(PB),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2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各项规定。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0MPao埋深达12Om时,必须采用公称压力不低于1.6MPa的管材,工作温度应在-2(C40C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18、可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选用;3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要求成品供应,中间不应有机械接口及金属接头;4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U型弯管接头,应选用成型的U型弯头成品件,不应采用直管道煨制弯头。4.1.5 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他介质:1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腐蚀性小;2安全,与地埋管材无化学反应,泄露对环境危害小;3较低的冰点;4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系数:5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4.1.6 在有可能发生冻结的情况下,传热介质应添加防冻剂。防冻剂的类型、浓度及有效期应在充注阀处注明。防冻剂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温低35。选择防冻剂时,应考虑其对管道与管件的腐蚀性,其安全性、经济性
19、以及对换热的影响。4.1.7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明确待埋管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及深度,预留未来地下管线所需的埋管空间及埋管区域内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4.1.8 在经济技术安全合理的情况下,可采用建筑物下埋设换热器的方式,并应与岩土专业设计人员共同确定地埋管设计方案,满足建筑基础的设计要求。4.1.9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分析,最小计算周期不少于1年。计算周期内,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总取热量宜与总释热量相平衡。4.1.10 地埋管换热器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取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在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辅助热源或冷却源与地埋管换热器并用的调峰形式,并应确保地
20、下岩土体在全年使用期内的热平衡。当采用太阳能作为辅助热源时,其设计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进行计算。4.1.11 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使用地面面积、工程勘察结果、热物性测试结果及成本等因素确定埋管方式。4.1.12 地埋管换热器宜根据现场实测岩土体及回填材料热物性参数进行设计计算。竖宜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宜按本标准附录D的方法进行计算。4.1.13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介质进出水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侧出水温度宜低于30;2冬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富于3。4.1.14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内。4.1.15 水平地埋管换热
21、器可不设坡度。最上层埋管顶部应在冻土层以下0.4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0.8m。单层管埋设深度宜为1.2m-2.0m,管沟间距1.2m1.5m,双层管埋设深度宜为1.6m2.4m,管沟间距1.82.1m。4.1.16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应根据工程勘察结果确定,深度宜大于40m,钻孔孔径不宜小于0.13m,钻孔间距应根据换热需要计算确定,间距宜为4m6m。水平连接管的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1.5m。4.1.17 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保持紊流状态,单U型埋管不宜小于0.6ms,双U型埋管不宜小于0.4ms,水平环路集管坡度宜为0.0024.1.1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
22、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4.1.19 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且应同程布置,并应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查井。每对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的地埋管环路数宜相等。供、回水环路集管的间距不应小于0.6m,否则管道应进行保温。规模较大的地埋管换热器系统应进行分组连接,每组换热器数目宜相等。4.1.20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结合热泵机组与循环水泵的数量对应分设若干系统。连接中间分、集水器的地埋管环路集管或水平环路集管,在近分集水器处设关断阀;各地埋管环路或水平环路集管环路阻力不平衡率215%时,宜于集水器各支管设平衡调节阀。应考虑中间
23、分、集水器的维护条件,宜将中间分、集水器设于维护用检查井内,设于检查井内的管道、阀门、分集水器应有可靠的保温措施,检查井内应设集水井及排水装置。4.1.21 地埋管换热器布置位置应远离水井及室外排水设施,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4.1.22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充液及泄漏报警系统,并采取防冻保护措施。4.1.23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地埋管压力损失可按附录E计算。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4.1.24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4.1.25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建筑物内系统压力超过
24、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与建筑物内系统分开。4.1.26 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可按下式计算确定:P-P0Pgh+0.5PA(4.1.27)式中:PPo管路最大压力(Pa); 定压点压力(Pa);P地埋管中流体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ms2);h地埋管承压最不利点与定压点的高度差(Dl);Ph水泵扬程(m)。4.1.27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水量不应低于工作流量的2倍。4.1.28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有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装置,补水管应设计量水表与漏水报警装置。进入地埋管换热系统的传热介质应经可靠的过滤处理。4.1.29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
25、埋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的定位带,并应采用2个现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并建立地埋管换热器的数据档案。4.1.30 埋管换热器的环路平均比摩阻宜控制在10kPa100m-30kPa100m,最大不应超过50kPaIoOn1。4.2热泵机房设计4.2.1 地源热泵系统的机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其中生活热水或其他热水供应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4.2.2 热泵机组的装机容量,应按空调计算负荷确定,不另作附加。热泵
26、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的相关规定。4.2.3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开式冷却塔时应增设板式换热器。4.2.4 地源热泵系统增设蓄热(冷)装置时,应经技术经济性分析。4.2.5 热泵机组的性能与台数,应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及部分负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两台。4.2.6 热泵机组使用的制冷剂,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4.2.7 热泵机组、水泵、末端装置等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其额定工作压力。4.2.8 地源侧换热系统水泵的流量,应由所配主机与水系统设计温差等参数确定;水泵的扬程应由循环管路的水力计算确定。4.2.9 热泵机组应与各相关
27、设备进行控制联锁,顺序启停;采用自动运行方式时,宜利用冷(热)量、地源侧换热管内水温等参数进行优化控制。4.2.10 热泵机房内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宜包括参数监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故障自动报警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4.2.11 控制系统宜采用人工智能节能技术,热泵系统各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和智能运行,优化运行状态,合理控制回水温度和设备启停,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智能高效节能运行要求。4.2.12 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应根据负荷变化进行精细、合理的控制热泵主机的启停及运行状态。4.2.13 地源热泵智能化控制系统应包含下列内容:1效果控制:典
28、型房间的温度;2参数控制:根据需求控制进出水温度、流量,兼顾运行能效对热泵机组及各辅助热源进出水温度、流量进行控制;3地质环境控制:对地埋管换热器进出水温度、流量进行控制。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施H1.1.1 管换热系统施工5.1.1 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前,应具备埋管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5.1.2 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前,应了解埋管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其他地下构筑物的功能及其准确位置,并应进行场地清理。严禁损坏既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应与区域规划相协调,并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5.1.3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并做好管材保护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29、进入现场的管材、管件必须逐件进行外观检查;2管材和管件存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轻放,排列整齐,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或吊绳进行装卸,不得随意抛摔和沿地拖拽;3夏季施工应预防管道受热发生热变形,未安装的管材应避光存放。5.1.4 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换热孔钻孔方案。5.1.5 竖直地埋管钻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钻孔过程中,做好钻孔记录,包括地下岩层情况、地下水情况;2钻孔开孔及终孔宜采用同一设计孔径。对于回填土、卵石层、流沙带、破碎带等复杂地层,应采取泥浆护壁或埋设套管护壁,护壁套管内径应与设计钻孔孔径一致;3实际钻孔孔深宜大于设计孔深lm2m;4钻孔施工应及时清除孔口残渣,设置排
30、水沟和泥浆池等设施,以过滤、储存钻孔浆液;5当钻孔孔壁不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导致成孔困难时,应设护壁套管或用泥浆护壁;6钻孔孔位偏差不应大于0.1m,钻孔的竖直偏差不应大于1%,成孔孔径不应小于设计孔径。5.1.6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U形管安装应在成孔固化后立即进行;2下管过程中,U形管内应充满水,打压合格后带压将换热管连续缓慢下入孔内;3下管完毕后U型管管端应作好临时封闭措施,防止进入杂物;4下管过程中应遵守旁站监理制度,监督下管深度并记录在案。5.1.7 竖直地埋管回填灌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毕后应立即回填灌浆封孔。当埋管深度超
31、过40m时,灌浆回填应在周围邻近钻孔均钻凿完毕后进行;2回填料宜采用膨润土和细砂(或水泥)的混合浆。当地埋管换热器设在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中时,应采用水泥基料灌浆回填;3灌浆材料应搅拌均匀后使用,灌浆应密实,无空腔。灌浆宜采用孔底灌浆;4采用孔底灌浆时,灌浆管和U型管一起下入孔中,灌浆管内径不小于20mm,灌浆管底端宜设防堵堵头,且灌浆时应能够将其冲开,灌浆管下入深度以距U型端头O.3mO.5m为宜,灌浆设备选用专用注浆泵。5.1.8 地埋管换热器水平集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水平集管在竖直埋管完成后进行,水平管沟开挖应保护好U型换热管,防止损坏U型换热管或管内进入杂物;2聚乙烯
32、管道连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IOl的有关规定;3地埋管系统水平集管与地埋管换热器的连接:当管径小于等于Qe75时,宜采用电熔套管连接;当管径大于。e75时,宜采用热熔对接方式。如需采用金属件丝扣连接时,必须在连接件外作防腐处理,并设置维护检查井;4水平集管在挖沟转弯处须用圆角,避免90。直角转弯,或安装合适的弯管接头;5双U型换热管连接水平集管前应严格核实并区分各组进出水管。5.1.9 地埋管换热器水平管网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地埋管换热器铺设前,沟槽底部应先铺设相当于管径厚度的细沙。安装时应防止石块等重物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转弯处应光滑,
33、且应采取固定措施;2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回填料应细小、松散、均匀,且不应含石块及土块。回填过程应采用人工逐层均匀压实,回填料应与管道接触紧密,且不得损伤管道。5.1.10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前、地埋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及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成后都应对管道进行冲洗。5.1.11 利用桩基础安装地埋管换热器时,竖直埋管或盘管式换热器均应放置于钢筋笼内侧,并顺钢筋扎紧扎顺,同时做好与有关专业协调和衔接工作。5.1.12 桩基础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时,应在管内注满水,并以不小于690kPa的压力充压后灌注混凝土。5.1.13 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5C时,不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O
34、C时,不得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5.1.14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资料的编制、审核、存档等管理。1.1.2 机房施工5.2.1 热泵机房设备安装前,应勘查机房内的设备基础和现场施工条件,编制重要设备吊装施工方案。5.2.2 机房设备安装前应按设计要求校验主机、水泵、板式换热器、稳压设备、水箱等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5.2.3 设备安装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机横向纵向的安装误差不大于l%o,水平误差不大于2%o;2水泵的横向水平度误差小于2,纵向水平度误差小于l%o;3固定措施宜采用普通膨胀螺栓、化学膨胀螺栓或地脚螺栓二次浇灌,并有防松动措施;4减振措施应使用
35、减振垫、减振器或减振台。5.2.4 地源侧分集水器安装前应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小于1.0MPa。5.2.5 冷热源系统的冷热转换阀门应在试压与关断性能检查合格后安装;压力试验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规定。5.2.6 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道材质选择相应的施工工艺;2管道与主机、水泵等设备采用柔性连接,且不得强行对口连接;3机房系统供回水管路最高点分别安装排气阀,设备及系统供回水管道最低点分别安装泄水阀和排污阀。4在与主机、水泵等运转、振动设备连接的管道处,应设置独立、固定的支吊架;5支吊架的紧固件不宜直接接触管道;支吊架与
36、管道间应避免产生冷桥。5.2.7 机房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置钢制套管,并留出保温间隙;管道接口不得置于套管内;穿墙套管应做防水防火处理;穿人防工程时,应符合有关人防工程的设计要求。5.2.8 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验。5.2.9 保温工程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管道保温工程应在管路系统试压、冲洗合格,除锈防腐工程完成后进行;2设备和管道系统的保温材料按设计要求选用;保温层与被保温体之间应无空隙;保温层搭接处应平滑过渡,缝隙密实一致、均匀;保温层纵缝应错接、密闭、不渗漏空气;易被损坏处宜有保护措施;3需要经常拆装的阀门、过滤器、法兰等部位的保温结构宜能单独拆装。5.2.10 热泵机
37、房供配电系统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有关规定。196地源热泵系统检验、调试、性能测试与验收1.1.1 一般规定6.1.1 地源热泵系统交付使用前,应按隐蔽工程进行检验、调试、性能测试与验收。1.1.2 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整体运转与调试方案,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批核准;2热泵机组试运转前应进行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调试,确定系统循环总流量、各分支流量及末端设备流量均达到设计要求,各分支环路流量允许偏差不大于15%,实测循环总流量与设计流量偏差不大于10%o3水力平衡调试完成后,应进行热泵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
38、转记录,运行数据应达到设备技术要求;4热泵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进行连续24h的系统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5热泵系统调试应分冬、夏两季工况进行,且调试结果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运行操作规程,提交业主确认后存档。1.1.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进行冬、夏两季性能测试,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做出评价;2系统运行应满足室内设计参数和使用要求,并做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3地源热泵系统所用测试仪器和仪表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其量程范围、精度应能满足测定要求;4地源热泵系统全部测定调试完毕后,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39、,测试结果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1.1.4 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性能测试与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5O8O1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等的相关规定。6.2地埋管换热系统检验6.2.1 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按隐蔽工程相关规定和方法进行检验,并应提供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钻孔、水平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径、壁厚及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回填料及配比应
40、符合设计要求;4水压试验应合格;5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满足设计要求;6防冻剂和防腐剂的特性及浓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7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尺量和观察检查;核查相关资料文件、检验与试验报告。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2.2 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LOMPa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LOMPa时,应为工作压力加0.5MPa;2水压试验步骤:1)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将其密封后,在有压状态下插入钻孔,完成灌
41、浆之后保压Iho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放入沟槽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2)竖直或水平地埋管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30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3)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后,回填前第三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2h,且无泄漏现象。4)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排气及回填完成后,应进行第四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2h,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3水压试验宜采用手动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不得有渗漏;不得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42、。检验方法:旁站,检查水压试验报告。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2.3回填过程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检验方法:查看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3 热泵机房系统检验6.3.1 热泵系统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检验方法:查阅图纸核对设备型号、规格、技术参数;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和性能检验报告;观察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主机横、纵向的安装误差不大于1,水平误差不大于2%。;水泵的横向水平度小于2%。,纵向水平度小于10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测量检查。检查数量
43、:抽查数量不少于10%,且不得少于一台。3减振垫、减振器安装位置应正确;各个减振器的压缩量应均匀一致;弹簧减振的热泵机组,应设有防止机组运行时水平位移的限位装置。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测量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3.2 机房内的设备基础平面尺寸与承重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按图纸核对,尺量,承载力检验。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3.3 阀门的规格、型号、材质及其安装位置、高度、进出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牢固紧密、平整。检验方法:核对图纸、观察检查;旁站、查阅试验记录。检查数量:抽查10%,不少于2个。6.3.4 冷热源水系统的冷热转换阀门组应进行试压与关断性试验,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
44、检验方法:按设计图核对、观察检查;旁站、查阅试验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6.3.5 支吊架、管道规格、材质、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核对图纸,观察检查。检查数量:固定支架全部检查,滑动支架抽查数量不少于5%;每个系统管道、部件数量抽查不少于10%,且不得少于5件。6.3.6 管道的绝热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密度、规格、厚度与施工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尺量检查,材料合格证查验、点燃。检查数量:按批随机抽查1件。6.4 地源热泵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6.4.1 地源热泵系统试运转需测定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6.4.2 力、温度、流量等各项技术数据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
45、的规定;2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与风机的压力和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3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要求;4控制和检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正常沟通,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动作;5调试报告应包括调试前的准备记录、水系统及风系统平衡、机组及系统试运转的全部测试数据。6.4.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测试应符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50801要求,并包括以下项目:1室内温湿度;2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制冷能效比;3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系数、制冷能效比。6.5 地源热泵系
46、统验收6.5.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并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6.5.2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验收文件与资料: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竣工图;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抽检试验报告;3成孔(井、开沟)施工记录;4成孔(井、开沟)检测报告;5回填施工记录;6压力试验报告;7隐蔽工程验收记录;8设备单机试运行记录;9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记录;10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11观感质量综合检查记录;12测量定位成果记录;13其他相关文件。7运行监测与管理1.1.1 监测7.1.1 应用于超过20000m2公共建筑的地源热泵系统,宜设置地源热泵集中监测管理系统。1.1.2 集中监测管理系统应包含下列功能:1状态参数的监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参数:1)热泵主机的状态参数:冷凝器、蒸发器的进出水温度、压差,热泵主机的启停状态、故障报警,防冻保护,高低压保护、报警状态;2)热源侧水系统、用户侧水系统的水泵状态:启停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模式;3)热源侧水系统的温度、压力;4)热泵主机耗电量、循环水泵耗电量、总制冷量/制热量计量。2状态参数的记录与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