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中医基础理论,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绪 论,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精气学说气一元论整体观念的建立;阴阳学说气二元论生命活动的协调;五行学说气多元论五脏的协调。多种哲学思想相互交融、补充,用于全面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养生与康复。,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2、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 证,论 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治疗疾病时所采用的基本法则。,中医基础理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整体观念示意图,整体观念内容归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病变相互影响,机能上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病理上 相互影响,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3、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形神共养共治,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昼夜晨昏,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不利的社会环境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结构上 不可分割,生理,内脏有病影响局部,形神病变相互影响,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
4、,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五脏一体观示意图,形神一体观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为基础,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形为基础,神主宰形。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神为统帅。,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 形神一体观,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
5、体(2)病理上的整体性,内脏有病影响局部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内脏病变相互影响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神病变相互影响形体病变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异常;情绪障碍亦能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身心疾病、心身疾病,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通过经络等连接作用相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由外察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验舌与面部色诊等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
6、进行调节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泻肝。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3)诊治上的整体性,养生康复上 形神共养共治形神共养,养生防病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生理因素可以导致心理疾患的产生(形病可引起神病,如身心疾病),心理因素亦可以主导部分躯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神病亦可引起形病,如心身疾病),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治,首先“治神”在康复治疗时,若因躯体病变引致精神病变时,当以治疗躯体疾病(治形)为先;若为精神的伤害引致躯体疾病
7、,则当先调理精神的失调(治神)。但由于“神乃形之主”,躯体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损害,而这些精神损害又常阻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重视调理精神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首先“治神”。,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认识。“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但随着认识的进步,社会环境
8、对人体的影响亦受到重视,天人相应的内涵亦有所扩大。,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物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生理: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时辰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
9、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春,夏,秋,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暖,热,凉,寒,年节律季节气候,人体气血趋向于表:皮肤松驰,汗孔开张多汗,少尿,人体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汗孔关闭少汗,多尿,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某些慢性病
10、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养生防病适应自然规律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2.人与自然
11、环境的统一性(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治疗疾病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原则因时制宜 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制宜”。春夏慎用温药,秋冬慎用寒凉,以适应季节变化。“能夏不能冬,能冬不能夏”能:通“耐”“冬病夏治,夏病冬治”,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地制宜 人的体质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地域不同,人体易患疾病也不一样,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时应因地制宜,顺从地
12、理。如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故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养生和用药,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常有变更
13、,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情志而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并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14、,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整体观念内容小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病变相互影响,机能上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病理上 相互影响,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形神共养共治,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昼夜晨昏,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
15、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不利的社会环境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结构上 不可分割,生理,内脏有病影响局部,形神病变相互影响,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就诊,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病机的内涵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病势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症状,体征,疾病过程中个别现象,主观异常感觉 如恶寒发热、恶心、烦躁,客观异常
16、征象 如舌苔、脉象等,症,证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反映了某一种病理变化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疾病,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辨证论治的
17、基本概念,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证候,治则治法,方药,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因证立法,据法选方,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病出现相同证候 相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久病泄泻、慢性水肿、哮喘等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肾阳不足证候因而可用温补肾阳的相同方法治疗,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病确诊疾病全过程和全貌总体的认识 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性或类型性本质的认识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既把握总体,亦辨析清病变的阶段或类型)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中医基础理论,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绪 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绪 论,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