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11268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2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比较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法.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法,10级网络(1)班张麒 强锐,法家,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等。主张法制,反对礼治。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地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法家在中国

2、的诞生,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又重视道德教化。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

3、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商鞅,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获罪车裂而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惠文王继位后做的

4、第一件大事,却是车裂商鞅。为什么?因为商鞅变法之初遇到极大阻力,阻力主要来自秦王宗亲。秦惠文王当太子时带头犯禁,商鞅毫不客气,先惩罚太子。当时的惩罚办法是在违法者脸上刺字,商鞅说,太子将来要当秦王,脸上刺字不好,那就“黥其傅师”。商鞅果然厉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么一整,谁都不敢胡作非为了,“于是法大用”,秦国大治。但这件事对太子的刺激太大了,他咬紧牙关,记在心里,总有一天要报复商鞅。商鞅心里也清楚,他在秦国变法,对秦国贵族的利益伤害太大,恨他的人太多。秦孝公去世后,太子惠文王即位,“宗室多怨鞅”,商鞅准备离开秦国。可是晚了,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准备谋反,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以徇秦国”,灭其

5、家。,民心即天心,自从商鞅变法起,秦国就废除了奴隶,“国无隶身,一体国人”,全部都是拥有人身自由的国人,可以拥有财产土地。更别说,秦法森严,“不分贵贱,一体同法”,就是没有贵贱之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点,秦惠文为王孙时犯法被惩处就是最好的明证。这对没有人身自由,随时可能丧命的奴隶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重视人才,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与任用,远非山东六国所能比,这是秦国能雄视天下的原委所在。山东六国天天喊着举贤任能,然而,山东六国所用之人大多是宗室子弟,或者世家大族,有名无实,并没有治国的才干。比如孟尝君、平原君、申君三人。秦国的官员三四成来自山东六国,吏员六七成来自山东六国,这是一个惊人的比

6、例了,很能说明问题,证明秦国重视招揽人才。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国的历代丞相,从秦孝公变法时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所用的丞相有:商鞅、张仪、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王绾和李斯,这八人中,只有王绾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其余七人都来自山东六国。商鞅有“荐贤杀贤”的典故,张仪因孟子而远走他邦,范睢更是九死一生、差点被魏齐害死,李斯是楚国不为人重视的小吏就是这些不为六国重视的人才,到了秦国却被拜为丞相,位高权重,成就一世功业。山东六国得虚名,不务实,信陵君号称得士,拥有贤名,在他一生中,有三个盘盘大才从魏国离开,乐毅、范睢和尉缭。,在武灵王大破匈奴之前,秦昭王下旨,调集秦军锐士,准备攻赵。却接到匈奴大举南下

7、的消息,秦昭王当机立断下旨中止了这一行动。秦王不仅中止了这一次攻赵之举,更是下旨给九原郡的秦军锐士,要他们做好增援武灵王的准备,务必不使匈奴越阴山一步。,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

9、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但是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内阁职权,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

10、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内阁职权,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维护正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明代宗万历28年不上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