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14496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其分析方法总结.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及分析方法总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表现为其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理论及其的分析方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能动性活动。,本章提纲,1,产业结构理论概述,2,3,产业结构理论分类,产业结构理论分析方法,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一 产业结构的涵义?什么是产业 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 企业的集合。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

2、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产业结构理论概述,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 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 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它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什么是结构

3、结构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最早应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什么是产业结构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 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的内容(两个角度)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的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了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

4、度,静态的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 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列关系,及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二 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2点)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吻合,西方不同经济学科经济分析的对象,都是起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足迹,不断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从个量分析一总量分析一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

5、概述,2、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产业结构理论的兴起与产业结构政策的问世与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如战后的日本,为了重建和振兴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称为产业结构政策,确保主导产业的发展。还有韩国和法国等,也曾制订相应的政策。(2)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

6、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产业结构理论概述,(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做了分析。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产业结构理论概述,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

7、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产业结构理论概述,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有较大扩展。在20世纪30 年代大危机时期,工业部门衰退,从统计上体现出服务部门在经济中的明显优势。于是,人们回忆起17世纪中期 配第的朴素思想。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再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产业结构理论概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 态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

8、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他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的

9、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其理论前提是,以若干经济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在此是指不断提高的国民收人。,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库兹涅茨他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在理论前提上,他把克拉克单纯的“时间序列”转变为直接的“经济增长”概念,即“在不存在人均产品的明显减少即人均产品一定或增加的情况下产生

10、的人口的持续增加”。同时,“人口与人均产品双方的增加缺一不可”,而“所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高”。而后,他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人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由此,使克拉克法则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更趋稳固。,产业结构理论概述,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产业结构理论概述,(1)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

11、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理论概述,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如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将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

12、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而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产业结构理论概述,(2)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两种思路: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

13、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 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

14、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 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 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 口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产业结构理论概述,(3)日本学者的研究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

15、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率、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产业结构理论概述,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

16、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产业结构理论概述,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模型1(基本):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模型2(变形I):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

17、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型3(变形II):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形模式”的特征。但“雁形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但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型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

18、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分类,本ppt将按不同的派别将产业结构理论大致分为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西方结构理论、我国产业结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以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了:产业划分理论、结构均衡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结构调整机制理论。而西方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演变趋势理论、结构调整理论。,产业结构理

19、论分类,一 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1)产业划分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2大部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理论分类,(2)结构均衡理论 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v+m)=c,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c+v+m)=c+c,(c+v+m)=(v+m)+(v+m)。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c+v+m)=c+c+c+c,(c+v+m)=(v+m/x)+(v+m/x)+v+v。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

20、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产业结构理论分类,(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产

21、业结构理论分类,(4)结构调整机制理论 A 结构调整的市场调节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价值规律的发展形态生产价格规律在调节和平衡社会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中(产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他认为,由于部门之间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就 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生产价格规律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入和流出。这便是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理论分类,B 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马克思同时看到了生产价格规律自发作用导致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结构失衡,因此他主张,进入社会主义后,不能再要商品、货币、市

22、场,生产价格规律不再发挥作用,而是以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便是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产业结构理论分类,西方产业结构理论 1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1)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 这种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和里昂惕夫等。,产业结构理论分类,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是配第。他在政治算数这部名著中,比较了英国农民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4倍;他还发现荷兰的人均国民

23、的收入比其它欧洲国家要高。据此,他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重新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其结论是: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库兹涅茨

24、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两个方面,对人均产值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作了更为彻底的考察。他在各国的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作了截面分析和实践序列分析,结论是: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低组距内(70美元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非农业部门的份额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工业与服务之间)的结构变动不大。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高水平组距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则比较显着。霍夫曼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所谓的霍夫曼定理,其内容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

25、(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是不断下降的。,产业结构理论分类,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他根据20多个国家的资料,对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进行了研究。这个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由此他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一统天下,霍夫曼比例约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发展提速,但相对消费资料工业,仍显不足,霍夫曼比例约为2.5;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旗鼓相当,霍夫曼比例约为1;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领先增长,霍夫曼比例小于1,标志着进入重化工业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

26、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产业结构理论分类,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把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并发展到最完美的程度。投入产业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业的数量关系,利用投入产业和投入产出系数推断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前景。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以

27、同质性和比例性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因而这种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它用于短期而不适用分析,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产业结构理论分类,(2)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这种产业结构理论考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钱纳里等。在古典经济学家中、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一书从中提出绝对成本说。他认为,各国按照绝对成本的高低进行成本分工,就必然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流入高效率产业,从而使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斯密的绝对成本(或相对成本)进行国际分工,以获得比较优势和资源的优化

28、配置。,产业结构理论分类,俄林继承并发展其师赫克歇尔的学说,在1933年出版的域际和国际贸易中提出著名的要素禀赋论。他们认为,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因此各国应从事自己拥有优势生产的那些商品生产,通过自由贸易从新分配各国生产要素,以实现国际商品价格的均等化。此理论是对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里昂惕夫用投入产生发对对1947年对美国200个产业的产品进行检验时,得出了与俄林的观点刚好相反的结论,即里昂惕夫反论。要素禀赋论与里昂惕夫反论的分歧是由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事实背景不同。前者是以澳大利亚、挪威、荷兰、乌拉圭、阿根廷等不少国家的外贸提出的,而后者则美国

29、的外贸情况为事实背景提出的。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研究,就是循着某些国家某个时期的情况符合要素禀赋论,而另一些国家另一个时期的情况符合里昂惕夫反论,这样一种思路展开的。,产业结构理论分类,筱原三代平发展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说,提出著名的动态比较成本说。该理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业,从发展的眼光看却有可能转化为处于优势的产业。故对那些潜力巨大且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不但不应放弃它的发展,且要扶持它的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日本政府依据动态比较成本说制定了扶持若干幼小产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日

30、本的汽车工业。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扶持幼小产业政策的保护下,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从1955年到年产量6.5万辆提高到1980年的1140万辆,并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产业。,产业结构理论分类,钱纳里把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和数学化,提出了著名的“发展型式”理论。他在一些基本假设的基本上,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个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一致的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

31、的回归方程对“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着的、深刻的变化。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人均GN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产业结构理论分类,2 结构调整理论 在各种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分类,(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2)从农业

32、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故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致达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MP托达罗批判

33、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产业结构理论分类,(2)赫尔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的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此即不平衡增长。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一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

34、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使对社会资本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此过程。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产业结构理论分类,(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35、。他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其它部门发展。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1)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2)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3)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和城郊建筑等部门。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6、过程。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门并非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供借鉴。,产业结构理论分类,(4)筱原三代平了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的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以下列条件为基本前提:1)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

37、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颈瓶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2)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3)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俩个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未必比可行。,产业结构理论分类,三 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1 趋势分析论 2 机理分析论 3 现状分析论 4 关联分析论,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与其研究方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是与其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紧密联系的,其主要研究方法是以下几种:抽象演绎分析法、时间序列方法、截面分析方法、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一 抽象演绎分析法 抽象演绎分析法是从假设出

38、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论证结构,在特定的框架内对事物进行理论上的演绎、推理和归纳。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式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根据其三个基本假定: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推出工业发展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的结论。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并将最终导致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劳动力际生

39、产率的下降,以致达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从而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力上升基准”的逻辑推理演绎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和资金约束。在这一前提下,积累就可以无障碍地投向收入弹性大和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的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二 时间序列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用于揭示经济长期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和经

40、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从配第开始,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等都是通过使用若干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实际经济运作状况,从统计分析上寻找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性。科林克拉克通过对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趋势;库兹涅茨分析了约 17 个国家 1801 年1967 年的经济时序数据,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霍夫曼根据近 20 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三 截面分析方法 截面分析法是指分析比较处于不同发展

41、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点上,或研究某一对象在同一时刻内部结构的数量指标的方法。,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库兹涅茨依据 57 个国家有关产值中的部门份额的原始统计资料,得到横截面数据基础上的部门结构转变趋势;钱纳里在发展的型式 19501970中把经济截面分析的国家样本扩大到 101 个,通过对这些国家 1950 年 1970 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了揭示部门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数量关系的劳动力配置模型。,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四 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其中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钱纳里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把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和数学化。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结果。,总结,怎么总结呢?也许你们已经要睡觉了吧,但是你们还得忍受一段时间。我将以一篇文章来结束我的讲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