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黄健华,X 13711192525,【案例一】你管的,自己搞定啦!,部分学校的管理模式:校长主管、副校长主管、主任主管 主管行政对课程也不太熟悉,请求大家的帮忙。大家说:“你管的,自己搞定啦,我们更不熟啦!”由于对课程不太了解,学校要求教师“摸着石头过河”,便实践,边研究。,案例一:问题与讨论,我校的课程管理体制是为实施课程,我校的准备工作是我校对课程实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是,课程准备,培训教师保证课时设置机构物质准备 制定规章制度、保证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开放、档案袋准备动员家长,课程准备,1。设置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校长室,教
2、科室,综合实践活动大组(学科组),年级组,班级,课程准备,2。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培训教师师资配备制度 全员参与“团体指导、协同教学”项目责任书制度 每位教师必须指导两个以上的小组教师工作量制度 班主任为本班各小组指导教师的召集人教师奖励制度 教师教研制度 每周一课时开展年级组教研活动,课程准备,3。培训教师聘请专家、学者讲座,更新理念。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稿),领会课程的精神内涵,提高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实践反思交流,定期举行研讨会。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名师带教。,【案例二】我们一学期开展了六个主题活动,某学校在
3、介绍经验时,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很落实,有的班一个学期就开展了六个主题活动。”,案例二:问题与讨论,“一个学期六个主题活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当前有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由教师和学生来开发和实施,因此学校和教研部门部门应放手让教师去实践,不要过多干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课程实施中,应担当一种怎样的角色?学校和班级应当怎样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实施建议,建议每学期每个学生只应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开展10多个主题的活动。如此多的活动主题是难以保证学生深度参与和实践体验的。,学校要有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的实施计划。调查发现,很少有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或方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有的学校认为学校没有条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在实施不到1年时间,社区有关部门就开始拒绝学校或学生进入其中开展活动,没有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要有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学校应通过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处理好与社区机构的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的配合、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取得社区部门或机构的支持。,课程实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原则:亲历实践,深度探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对课
5、程的实施进行规划。学校、班级都要有课程计划。教研部门要给予指导。,【案例三】谁不行,谁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某校校长为谁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而烦恼不已。最后,经过行政班子讨论:各主要学科的骨干都不能动,谁学科教学不行,谁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三:问题与讨论,我对这个学校的做法这样看我校是这样安排教师的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不应该)设专职教师,理由是,教师安排原则,要求:“团体指导,协同教学”成立教师团队理念:原则上不主张设专职教师现实:兼职为主,配备少数专职骨干教师我区:建议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教师(管理、协 调),是否设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6、教师,学生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学校只能要求学校教师和领导全员参与指导,而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实际的结果是“全员参与指导”,“全员难以负责”,往往陷入学生活动过程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这可能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教师安排,组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学校必须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教师安排:我市、我区做法,原则上:以班级为
7、单位开展活动班主任负责正副班主任负责(培正小学)学科教师负责(八旗:数学)设专职教师(某些中学、小学)全员参与:成立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管理,选派和自主报名相结合,教师指导小组,从学校到社会,指导教师管理,教师参与该项课程实践可以有两种模式“全员参与模式”“专业化分工模式”,教师参与该项课程实践可以有两种模式,“全员参与模式”是指借助行政推力用近乎“裹挟”的方式要求某一年级全体教师、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全部责任。可以按照新老搭配、学科文理搭配、教科研能力搭配的原则,把所有在高一年级学科任课教师统一分配到各个班级担任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专业化分工模式”是指根据教师承担的责任把指导教师、
8、学术顾问和协管教师的做法。,专业化分工模式,指导教师:全面负责所在班级学习管理和指导,承担课程的开发、设计,应当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协管教师:组织和管理学生的活动,负责在具体的活动场合中的学生管理和技术咨询工作,可以是班主任或班级里具有较高威信的任课教师;学术顾问:承担学生研究问题的指导工作,负责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专业知识指导,由学生聘请的,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校外人士或学生家长。,日本中小学的“T一T”制,日本中小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T一T(Teachers-Team)”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
9、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案例四】都发补贴了,还想怎样?,某中学,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每课时补助6块钱。教师反映:常规教学是按上课的时间和教案来计算工作量的,如果这样计算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时一个学期也不过是十多节(或二十多节)。而实际上教师的指导工作许多是课外的,教师课堂之外的劳动学校不应该加以承认吗?学校:都发补贴了,还想怎样?,案例四:问题与讨论,市教研室黄宪主任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每节应按1.5节计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应在评优、晋升职称方面优先吗?现实的状况怎样?要你当专职(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0、指导教师,你愿意吗?为什么?,问题与困惑,调查显示,90%的中小学校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以解除校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如实验区普遍面临着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编制问题、教师工作量计算问题。,设想与做法,建立职称系列评优、晋升职称优先、倾斜省市学科带头人评比推动,【案例五】出了意外谁负责?,某校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在校内完成。学生要求外出活动,教师都不同意:出了意外谁负责啊!有的学校则以时间安排不了为由,拒绝师生外出活动的要求。,案例五:问题与讨论,你校这样的情况普遍吗?学生安全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避免学生发生意
11、外,你有什么高招?你校是如何安排课时(课表)的?,安全措施,计划:要有活动计划,经学校批准。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说明注意事项。家长:征得家长同意,争取家长支持。踩点:必要时,教师先踩点,及早发现问题。师生比:1:6,必要时可请社会人士参与。,专家建议:建立具有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改变单一机械的时间管理制度,建立弹性课时制。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提出并实行了弹性课时制度,目前,国外不少学校就实施了“阶段课表制度”。所谓“阶段课表制度”,就是根据一个学期不同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个学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段”,如开学初期(1个月左右)、期中(1-1个半月)、期末(1个月左右)
12、三段划分,每个时段制订一张课程安排表,每个学期至少设计三份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表。这种课程表的制订方式比较适合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时安排上的基本要求: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要求。,课时安排,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三课时。广东省把其中一节划给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因此广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两课时。弹性课时制:集中、分散相结合。长短课时制:长、短课时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案例六】(一)有教材就好办了!,部分教师对于怎样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显得一片茫然:没有教材怎样上课啊?!当拿到学习资源包(即所谓“教材”)时,教师们很高兴:有教材
13、就好办了!,【案例六】(二)课时实在太紧了,部分教师使用地方编写的学习资源包(即所谓“教材”)上课,不时发出抱怨:“教材有六、七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只有69课时,每个课时的内容又很多,经常完成不了课时实在太紧了!”,【案例六】(三)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张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都是在教室里围绕学习资源包(教材)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问曰:何不出外实践活动?答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案例六:问题与讨论,你校有使用学习资源包吗?学习资源包是教材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需要教材?你如何看待学习资源包的作用(正面、负面各有哪些方面)?你认同张老师的观点吗?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应在学
14、校(课室)里完成?如何看待“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句话?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通过调查发现,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有关专家搜集和不完全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调查表明,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的确需要必要的“资源包”,离开了所谓的“资源包”(实质上已经呈现出学科教材化的倾向),87%的教师
15、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看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资源包,是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就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化倾向在许多中小学比较严重。,问题与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化,合理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学科化、教材化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从实验区已经实施的许多活动案例来
16、看,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严格的条件和“学科化”教材。,问题与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设置)、地方管理(督导)、校本开发的课程,不应编教材。目前,各地都根据学生需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开发了不同的“资源包”,应该说大多数的作用是积极的。但究竟如何利用这种资源包,如何开发这种资源包,需要研究。无论如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都不能走向教师和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实践形式及意义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必
17、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实践形式及意义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此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良好的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实践形式及意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
18、、经济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实践形式及意义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的必经环节。,吴文化公园与泰伯墓景区发展策略与前景的对比研究,无锡市一初中班级学生开展的吴文化公园与泰伯墓景区发展策略与前景的对比研究,主要采用了下列活动方式:实地访问、走访专家、图书查阅、网上信息查询的方式相互综合进行。实地
19、考察:吴文化公园、泰伯墓景区、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物理委员会,无锡市旅游局,通过访问专家、听取介绍、实地感受获得了相当多的第一手资料。走访的专家:吴文化公园创办人。,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有知性的活动与有理性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才不会导致盲目的实践和“无知的”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注重活动的形式,忽视学生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知识的指导,忽视学生对活动主题或问题的基本认识的指导。在综合实
20、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以认识为基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学生要围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开展活动,首先需要对问题和主题本身占有一定的文献资料,对问题本身具有初步的认识。收集有关活动主题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辅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方法论讲座或关于活动主题的知识讲座也不应追求学科化的系统性。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其认知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明
21、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认知目标。,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注重深度实践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受益。,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
22、的文化学习过程。一是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为学生的实践和亲身经历性的实践奠定基础。二是实践学习活动结束后,也应该使学生有所知,即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当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有效的文本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文本信息。教师还应适当地对学生经济实践方法的指导。,【案例七】(一)开齐了课程,某校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时,校长说:我们的课程实施很落实,四大领域都分别开齐了课程。,【案例七】(二)不刚好3节吗?,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时,批评某校没有
23、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长很委屈: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我校每周开设信息技术课1节,班队活动1节,心理健康1节。班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不刚好3节吗?,案例七:问题与讨论,你认同两位校长的观点吗?为什么?这样的现象是否普遍?既然有了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你校是否得到落实?如何落实?应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四大领域)的关系?如何理解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学科化与分化的倾向,在实验
24、区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特别是几乎每所学校都宣称学校开设的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要素的关系,是困扰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深圳育才二中教学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学科化与分化的倾向,调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要素关系中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因而,在一些学校和地方是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以劳动技术或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么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完全消失。存在着由综合实践活
25、动某一内容要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要素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1。活动指定领域:(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2。活动非指定领域:班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要素的关系,不能用非指定领域来代替指定领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是课程的内容
26、,而是学生活动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要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门课程来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学科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只要是作为学科性课程来开设,那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能归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范畴。至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知识体系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只能采取“任务取向”的方式来实施,即当学生的活动主题涉及某些知识和技术的时候,教师
27、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讲座,这也许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有效策略。当然,学校要有意识地在不同年段开展以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有关的活动主题,保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融合实施,拖带式融合整体性融合,关于综合化举例垃圾的处理,1。利用信息技术检索搜集有关环保和垃圾处理的资料;2。调查、分析社区环境和垃圾情况;3。设计和制作处理垃圾的工具;4。清除社区垃圾的公益劳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方式-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关于综合化举例百年“旱龙舟”,师生决定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旱龙舟”的沧桑历史渗
28、透信息技术教育 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旱龙舟”的工艺制作劳动与技术教育走近“旱龙舟”节研究性学习方式弘扬“旱龙舟”文化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关于综合化举例凉茶文化,从这五个方面去研究:凉茶的故事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社会实践凉茶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方式、社区服务凉茶的改良劳动与技术教育走进杏林春社会实践凉茶的未来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
29、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
3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
31、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案例八】我们最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某校某小组出外活动,大家就一起玩,或到公园游玩、或烧烤 大家都说,我们最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八:问题与讨论,发生这样的问题,原因何在?有什么措施能避免(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
32、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案例九】真实的谎言,某小组调查表有调查对象的一段话:“我很喜欢步行街的修建,让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购物场所,如它拥有很多专卖店,什么红蜻蜓、欧莱雅、艾格”指导老师也喜欢逛步行街,但从来没有见过“欧莱雅”化妆品店,于是决定再去走一走结果发现,学生做了假。,案例九:问题与讨论,你学生会在研究上作假吗?一般有些什
33、么表现?学生作假,你会怎样处理?有什么方法防止学生作假?作假的背后反映学生怎样的思想状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案例十】(一)“听领导的”与“看领导的”,学生小组在讨论活动方案时。某甲对小组的现状做了小结,并谈了自己对活动方案的设想,大家均没有异议。某甲跟着指派和分工,方案很快就形成了。研究、结题,基本也由某甲一手包办。(某甲能力出众,有“领导”的美誉),【案例十】(二)“湖南头”与“南蛮鸡”,学生小组在讨论活动方案时,因为意见不合争吵起来。某女生痛骂某男生:湖南头 男生怒而斥之:南蛮鸡 小组活动不了了之,没有形成方案。,案例十:问题与讨论
34、,两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学生怎样的价值取向?哪一个案例是你所乐见的?为什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工作与分工?,崇拜权威,权威永恒恩格斯居里夫人的老师“请领导作指示”,国际性与民族性,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这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独特的尊严。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能力。民族性与国际性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依赖。,“多元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
35、一种能力,是扩大自己设身处地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柯希,“多元主义”价值观,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有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是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为了和平,必须发展民主主义,民主主义鼓励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它国际组织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社会和多元文化世界的公民,应能承认他们对形势和问题的解释根植于他们个人的生活、他们社会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传统;其结果
36、是没有一个人或群体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且对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不止一种的解决方式。因此,人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以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磋商,以期寻求一种共同的基础。这样,教育就必须加强个人的特性,并鼓励那些能增强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各种思想和解决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94年10月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学会倾听、学会妥协,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妥协妥协是往往是民主的结果,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因此出
37、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应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如“公关员”的岗位细则: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做好活动中的形
38、象、礼仪设计;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案例十一】我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我们的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当他们尝试着在班上组织这一活动时,心中充满了疑虑“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做这样的课题是否太难了一点?”但他们还是鼓起勇气,竭尽所能地帮助了学生。教师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给予了指导。协助选题:本课题的选择起因是由去年的端午龙舟节引发的。许多学生因为参加和观看了去年的端午龙舟节,对“让世界了解荆州,让荆州走向世界”这句话的印象特别深刻。当学校一提出开展
39、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端午龙舟节,从而确定了研究课题。,【案例十一】我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讨论:课题确定后,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无序议论反映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我们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解。同学们很快领会了老师的意图,通过自由组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并选定了小组长。小组内由小组长负责,大家有一个大致的分工。通过讨论研究和我们的指导,撰写出了活动方案。辅导写作:学生年龄小,加上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写作上是有较大困难的。因为他们不熟悉写作的规范和格式方面的要求。在我们的建议下,同学们先参阅了一些报告和有关材料,写出草稿,然后根据我们的修改意
40、见进行了修改。,案例十一:问题与讨论,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怎样的指导?据你了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你校教师有没有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指导方案?,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
41、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在中小学建立其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
4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导师制”要求一个教师指导一个或多个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由于学生班级人数的限制,一个班级往往需要由若干个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即教师小队(teachers-team)来共同指导学生班级的活动。,问题与困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专家在部分实验区调查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95%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问题与困惑,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得
43、以实现。专家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问题与困惑,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
44、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教师指导职责,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目前在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
45、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策略与方法,1.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具体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方案)等,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策略与方法,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
46、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策略与方法,3.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方法论的指导要把专题讲座和方法实践结合起来,方法论的指导不能陷入知识的系统讲授的局限。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要从小学3年级开始到初中三年级初步构成一个比较宽
47、泛而不失系统的系列。专家建议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方面,应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案例十二】(一)成果表彰会,某校每年均举行研究性学习结题暨表彰会,出版成果集,并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社会人士参加。其介绍云:在99年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中,我校共获奖82项,一等奖11项,获奖总数及获一等奖数均居全市首位;2000年市第十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我校又获一等奖七项,2000年6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举办
48、的“长江小小科学家全国科技表彰”上,张琼同学的“光卡打孔机”又获得全国三等奖(获奖金3万5千元),【案例十二】(二)宣传与报道,寒假期间,我们对于南楼路口车流量调查,对市专利局及人才市场的调研及采访院士、专家等活动被2月21日的日报所报道。紧接着,2月28日的每日新报又以近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校高一1班刘巍同学的“法制教育应从小学抓起”,高一10班王媛同学的“兴建海底垃圾场”,高一2班鲁媛同学的“二十一世纪的家用电器”,刘婷婷同学的“展望二十一世纪的空间技术”,王添同学的“因特网神话”的调查报告及课题小论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正在逐步迈向创新式学习。在这些创新式学习的成果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
49、愉悦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正是在从研究跨越到创新中体现教育本质理念。,案例十二:问题与讨论,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谁更重要?这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是“优等生”的专利吗?学生课题是否要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1.关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儿童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
5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生活动日记1:第一次调查就没有完成预定任务,回来后虽然满腹牢骚,但仔细想想,也怪我们事先没有弄清楚林业研究所是干什么的,如果知己知彼,不就百战不殆了吗?要想搞出成绩,得吃苦、勤奋,还得有组织、有条理才行。另外,不能太看重结果,而要看在探究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既使没有结果,我们毕竟经历过,对我们也是一个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生活动日记2:那天我去一家饭店问老板:“你们这用一次性筷子吗?”没想到老板对我大吼:“去去去,你们这小孩就是有点四肢发达,头脑有毛病,我们这儿会用一次性筷子都惯了,没事儿赶快走,别耽误我的生意。”我只好气冲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