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3186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德理论与实践,2012.4,社会科学方 法,肖 巍复旦大学,导 言,关于“方法”关于“科学方法”关于“社会科学方法”,关于“方法”,“方法”(methodmeta+)这个概念是泊来品,指思考问题的路径,并意味着比知识更深刻的东西(思路),而方法论(+logy)则是对之的解读中文的“方”(矩)与“法”(常);因此,方法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有常,关于“科学方法”,科学是现代人领略世界的主要方式,而“现代”(modern)本身即意味着模式,现代化在精神方面的表现就是科学化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摆事实”(实验证明),“讲道理”(逻辑证明),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科

2、学是对社会问题的科学解读除了具备科学的一般特征,社会科学的特点,主要一是强烈受制于文化背景,二是具有更明确的利益牵制,因此往往表现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社会科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框 架,一、文化背景二、原型方法三、系统方法四、逻辑方法五、历史方法余论,一、文化背景,纵向考察 横向比较,纵向考察,近代科学的起源“科学革命”的伟业启蒙运动以后,科学向社会领域扩展,向精神领域延伸科学技术化,科技社会化,是科学主导现代社会的物质/精神力量所在,科学所依赖的两大主义,古代逻各斯中心主义:承认超人为(但也非神)力量的存在;人力可以通过有限方法去认识与表达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subj

3、ect),世界则被对象化有了科学,人可以无所不知;有了技术,人可以无所不能,近代科学的“物化”,进一步强化为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者的结合和放大,塑造了近(现)代科学通过技术,科学大规模改变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广泛地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改善了生活质量;深刻地改变了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强化了理性能力,横向比较,“文化”(土)与“文明”(水)一内向(收敛),一外向(放射);太极图与十字架,从器物、制度到观念,都是如此比较于西学,中学的特点,一是执著的实用主义,二是格外关心政治,思维方式的特点,分析与综合严谨与模糊推演与折中习得与体悟,思维方式的“互补”,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本

4、身无所谓好坏,而取决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取向(偏好),传统思维方式的有些方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必须进行改革,吸收新的东西,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方面努力,二、原型方法,思维转型 理性规范,思维转型,从“集体无意识”说起心理学发现思维活动的“飞地”无意识,并以构成健全人格、未可形式化的心理内容,譬如感情、意志和信仰个人心理如是,集体心理也如是,意味着还有比形式化更深刻的“原型”,“原型”与转型,所谓“原型”(arche+type),即构成思维路线的基本“范式”或格式化在前现代,审视社会问题的西方原型是宗教思维,在东方则是道德思维;而在现代社会,科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

5、因此也就要求思考的“转型”,从非理性到理性,传统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叫做学问,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是道德文章,微言大义现代则要以理服人,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不但要有理论证明,还必须有实验证明,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理性规范,“理,治玉”,理性,对应于悟性rational(理性),与intellect(理智)与reason(理由)有别,对应于感性;本义比例,衍义尺度,再引申为类似规则(规律)的东西或者说,理性就是作出合理性表达的能力,“理性”何为?,近代意义上的理性与科学几乎可以通用理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丝丝入扣的分析(条理);二是认知遵循的规律(道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

6、所短缺的,是我们文化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弱项,实现理性的基本步骤,理性步骤就是从分析到规律的途径: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见(根据必然推出未然)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了挑战,三、系统方法,结构分析 动态变迁,结构分析,如果说原型是发生学,那么系统就是成长学“系统”的眼光,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构成整体的关系,尤其要把握两个环节的关系,一是结构与功能,一是静态与动态,社会形态即社会系统,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形态”的论述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政治体制(制度,硬件)和意识形态(观念,软件)“建构”的上层建筑,并可分别对应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

7、一个社会有结构的整体(社会有机体),中国社会结构性特征,譬如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人治观念体系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社会的运作模式来理解自成一格,而且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动态变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当系统运转的能量耗竭之时,影响系统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就来自外部,所以对系统的变迁来说,“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的介入势必导致对系统的改造、“解构”或“重构”,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权政治到民主政治从统一思想到多元思想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适应”与“变革”,这就要求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革;要求

8、各项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失彼的情况,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类似地,社会问题的动态研究就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太“专业”,四、逻辑方法,形式体系 内外要求,形式体系,科学理论是创造性的形式体系作为形式体系,只能是对问题求解的系统“说法”,由于取证方法的不同,因此而具有非唯一性,或多解性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说法的“建构”性或主观性更强,理论“建构”,当然,所有说法都必须遵循与实验(践)相“一致”的原则,否则就不是科学了;重要的是,这个“一致”是相对的例证: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建构”起来的,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论证,可以给出很不相同的结论,理论结构与语言学意义,理论具有

9、壳层结构:核心是概念、中间是命题、外围是推演,连接到经验世界套用科学语言,理论层次可分别对应于语义问题(意义)、语法问题(论证)与语用问题(应用),而从理论到实验的整个框架就是语境(context)问题,内外要求,一是内部可靠性,或逻辑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必要条件二是外部有效性,或实验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充分条件而确立理论的充要条件,就是必须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时过境迁,分别考察理论,譬如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满足可靠性而不满足有效性,或者有效性满足了可靠性却不满足的情况从而表明,理论的确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没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理论,这意味着任何理论建构方法的相对性、局

10、限性,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同时也意味着改进理论的可能性、开放性,或者说,逻辑方法只能解决理论的证明问题,还不能解决理论的发展问题,五、历史方法,辩证途径 演进模式,辩证途径,所谓“辩证”(dia+lect+),可见辩证法的要义,一是对话,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重大改造,开辟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互动)、推陈出新(发展)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特点与局限,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实践”观点的引进,实践(practice)即行动,即历史的痕迹逻辑与历史的“一致”(accord with)深刻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此,也就无所谓“判决性”,却经常要再认识、再评价,“真”“假”之辩,“真(理)”(t

11、ruth)表达了理论与实践的某种一致,而非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相符”(coincidence,identical),这就使科学发展具有了历史感真理的相对(有条件)性所以,真理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假说”(hypothesis),演进模式,原则地说,科学的演进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还是可以概括出几种类型作出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体现科学理论辩证发展的过程,即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积累式与批判式,积累式是理论的“量变”方式积累表明科学的继承性进步及其局限批判式是理论的“质变”方式批判意味着科学的突破性刷新及其局限,历史主义:“范式”与“革命”,历史地把积累与批判统一起来理论变迁的历史主义线索

12、“范式”与“革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余 论,关于“科学特质”关于“科学精神”关于“科学主义”,关于“科学特质”,科学“特质”(ethos)就是区别于其他思维/行为方式的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公共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并通过体制化(公认的、规范的、互动的)和共同体实现可“物化”的社会化,有力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关于“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深刻的,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结合(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催发了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探索性与创造力应试教育与创新匮乏,关于“科学主义”,而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信赖与推崇导致“科学主义”(the Scientism)越来越多的事态表明,科技行为的僭越与异化,蕴涵着大量人为不确定性,酝酿着各种新型风险但是在中国,这种批判必须有分寸和适度,谢谢诸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