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941332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学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简述同犯罪的形式概念相比,犯罪的实质概念的特征。答案:1、犯罪的实质概念的外延大于形式概念。2、犯罪的实质概念以行为是实害确定犯罪的内涵。3、犯罪的实质概念是预防犯罪意义上的概念。2、简述我国关于犯罪学概念的界定。答案:我国犯罪学研究者对犯罪学有着不同的界定,从各种界定可以看出,我国犯罪学研究都倾向于广义犯罪学的研究,即把犯罪学界定为研究犯罪行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其犯罪控制和预防犯罪对策的学科。具体而言,犯罪学是指研究犯罪行为、犯罪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控制与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的边缘科学。3、简述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答案: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犯罪学的研究范围问题,对犯罪学概念理解

2、的不同,其确定的研究对象也不同,根据我们对犯罪学概念的界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四个方面:犯罪行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控制与预防。4、简述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答案:首先,犯罪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一样,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犯罪学研究对象独特性和不可替代型的要求。其次,犯罪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这是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由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总之,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新兴的边缘学科。5、简述犯罪学的功能。答案:犯罪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四个:1、认识犯罪的功能。2、指导刑事立

3、法、刑事司法的功能。3、促进刑事科学发展的功能。4、为刑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的功能。5、促进社会政策的变革的功能。6、简述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答案:(一)犯罪学和刑法学区别。1、所研究的“犯罪”的外延不同。作为刑法学的研究时象,犯罪是一种法律现象,是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而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犯罪。犯罪学的犯罪概念的外延比刑法学犯罪概念的外延大,犯罪学一方面研究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研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社会越轨行为。2、二者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犯罪学则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原因及其

4、犯罪对策,其终极目的是期望运用法律的、社会的等措施和手段控制、管理和预防社会客观存在的“犯罪”。3、刑法学和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刑法学主要采取的是规范分析的方法,而犯罪学主要采取的是事实分析的方法。(二)刑法学和犯罪学的联系。犯罪学和刑法学虽然存在着上述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犯罪学对刑法学的发展起着辅助功能,另一方面,犯罪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以刑法规范和刑法学的研究为基础。7、简述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答案: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首先,二者研究的对象犯罪的概念是一致的。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都从实质意义上界定犯罪,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犯罪加以

5、制止和预防。其次,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制定和实施刑事政策及刑事政策学研究的基础。犯罪学对刑事科学具有辅助作用,犯罪学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理论资源,来实现其社会功效。犯罪学是刑事政策学的基础。第三,从预防犯罪对策的角度来看,犯罪学研究内容较刑事政策学广泛。总之,犯罪学对犯罪原因及犯罪对策的探讨较之刑事政策学要更为广泛和全面,并且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为刑事政策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刑事政策学对刑事政策的研究丰富和加深了犯罪学的内容。8、简述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答案:(一)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1、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犯罪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犯罪成为犯罪问题研究的一

6、种主流。2、研究内容交叉。从研究内容上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同内容和主题。3、研究方法基本相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是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主,但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人文研究方法,且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区别。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探寻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犯罪问题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犯罪学不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现象,而且也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犯罪问题。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的视野。9、简述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答案: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心理

7、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行为,这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但是二者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一些差异,犯罪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更广。其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的科学,从这一界定上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犯罪学广阔。犯罪学仅研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问题,而心理学研究所有的人类所有行为,而且还研究动物的行为。10、简述犯罪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答案:思辨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11、简述18世纪以前西方犯罪研究的四个时期。答案:18世纪前欧洲的犯罪研究,又被称为西方古代犯罪研究。其研究历程被概括为四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封建神学统治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2、简述贝

8、卡里亚关于有效刑罚的三个特征。答案:1、罪刑相适应。贝卡里亚的罪刑相适应包含:刑罚的强度与犯罪的危害相适应;刑罚造成的痛苦要按一定比例地大于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或者犯罪人所得到的利益;对特定的犯罪要处以特定的刑罚。2、及时性。就是指在犯罪后迅速地处以刑罚的特性。他认为犯罪之后判处刑罚越迅速,刑罚就越公正,社会的效果就越显著。3、必然性。指犯罪之后必然地要受到刑罚处罚的特性。13、简述边沁关于犯罪预防的理论。答案:边沁从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以下预防犯罪的主张:1、通过良好的立法预防犯罪。2、通过刑罚的合用预防犯罪。3、运用多种制裁措施预防犯罪。4、通过预测个人的行为倾向

9、预防犯罪。14、简述古典学派关于犯罪的思想。答案:1、古典学派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2、古典学派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3、古典学派认为其他手段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15、简述龙勃罗梭关于犯罪一样的观点。答案:龙勃罗梭在犯罪原因的问题上主要持“天生犯罪人”的观点,偏重于用生物决定论来指导其犯罪原因研究,但在其晚年对自己的学说有所修正。综合起来,龙勃罗梭在犯罪原因方面的主张主要有:1、遗传因素影响犯罪。2、社会因素影响犯罪。3、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16、简述龙勃罗梭关于犯罪人的分类。答案:龙勃罗梭通过在对在监受刑者的观察和研究后,对犯罪人进行了分类,即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

10、精神病犯罪人、激情犯罪人、机会犯罪人五大类。17、简述龙勃罗梭关于犯罪对策的学说。答案:龙勃罗梭的犯罪对策学说由四部份构成:社会防卫理论、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方法、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建议、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18、简述菲利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答案:菲利提出了“犯罪三原因论”。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类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器官及心理状况等;第二是自然地理因素,包括种族、气候、地理环境、季节、温度等;第三类是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风俗、宗教、政府组织、经济及工业状况等。菲利认为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特殊是他根据在犯罪统计资料中发现指出,随着社会环境及时间的变迁,犯罪会产生相

11、应的变化,因此,菲利特殊重视社会原因起的作用。菲利认为对具体的犯罪来说,人类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普通说来,社会因素对盗窃犯罪、偶然性的杀人等犯罪行为的影响较大;人类学因素对谋杀、抢劫、某些乱伦、强奸等犯罪行为的影响作用较大。19、简述古典学派与实证学派关于犯罪的研究和理论观点的不同。答案: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派在关于犯罪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上的明显不同,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研究方法的区别。古典学派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实证派犯罪学则采用实证(经验)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作为客观存在事实作为研究基础,从对客观事实的研究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不重视研究犯罪的法律定

12、义,从犯罪人身上总结出犯罪的特征。2、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注重研究犯罪行为,主张“自由意志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实证派犯罪学重视研究犯罪人,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非受其“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其自身的或者其所在环境的因素所摆布。3、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将刑罚视为最重要的犯罪对策,认为刑罚既可作为惩罚犯罪的手段,又可起到预防犯罪发生的作用。实证派犯罪学则认为,刑罚只是诸多犯罪对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预防犯罪的方面,社会的、科学的预防及矫正措施更能保证社会不受犯罪的侵害。20、简述李斯特关于犯罪对策的主要观点。答案:李斯特的犯罪对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目

13、的刑论和刑罚个别化理论。李斯特的目的刑论的基本观点是,刑罚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己发生的犯罪行为进行报应,而是以预防再犯和保卫社会为目的。李斯特的刑事个别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刑罚虽不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唯一手段,但却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惟独针对不同的犯罪人合用不同的刑罚,才干最大程度地发挥刑罚的效果。21、简述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答案: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3、广义犯罪学成为犯罪学的主流。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22、简述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答案

14、:犯罪数量与犯罪率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犯罪数量即犯罪数,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合。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案件数,即一定时空下各类犯罪的总合。二是犯罪人数,即一定时空下各类犯罪人数的总合。犯罪数量又分为发案数和判决数两种。发案数普通是指公安机关接报案并立案的总数;判决数是经检察机关批准、审判机关判决数的总和。犯罪学中普通多用发案数。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由于犯罪数有犯罪案件数和犯罪人数之分,于是犯罪率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年度内刑事案件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即发案率,普通以万分比表示,这是在犯罪学研究中常常使用的指标。二是按照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15、。23、简述犯罪暗数以及造成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答案: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它又分为绝对暗数与相对暗数。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犯罪数。相对暗数,是指己被发现由于种种原于是未举报或者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从世界范围看一,造成犯罪暗数的原因不少。主要有:1、被害人耽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伤害2、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3、被害人没故意识到自己受害4、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5警察部门效率不高,统计不许,对轻罪重视不够以及警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故意截留等。24、简述犯罪数量统计中的“漏斗效用九答案:犯罪数量统

16、计中,存在着警察、检察院、法院三个职能部门不同的统计数量,各统计之间存在着递减的“漏斗效应警方统计:发案数:实际接报的案件数量。检察院:起诉数: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数。法院:判决数:法院最终判定为罪犯的人数。由于警方统计的犯罪数量与实际发生的最为接近,因此,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警察部门为主。普通使用的“犯罪数量”实为警方统计的接报案数量。25、简述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答案:1、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2、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

17、因素彼此消长。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学。犯罪辐射具有方向性,普通是由经济发达的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辐射,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辐射。26、简述犯罪原因的特征。答案:(一)因素的释能性。所谓因素的释能性,是说犯罪原因中包括的因素具有固有的释放推动犯罪产生的实行的力的能量。(二)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所谓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是说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少量的,它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十分复杂。(三)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所谓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是说包含在犯罪原因中的各种因素,是有系统、按层次、有机地罗列组合成一体的,而不是杂乱的堆砌。由于犯罪原因

18、有上述的基本特征,导致犯罪原因得以同其他事物和其他现象发生的原因既有相似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27、简述犯罪现象原因的基本范畴。答案:1、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即犯罪产生、存在的本质所在,也是我国犯罪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犯罪总根源。2、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犯罪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3.犯罪原因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简述犯罪行为原因的基本范畴。答案:1、犯罪原因。2.犯罪条件。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

19、罪的第二位原因。犯罪条件有多种多样,如犯罪工具、犯罪机会、犯罪情境等等。3.犯罪因素。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人的素质、不良环境、不良情境等等。4.犯罪诱因。指引起、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5.犯罪动力的形成过程。29、简述对犯罪原因研究的意义。答案: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4、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30、简述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犯罪产生的社会环

20、境因素,是指与犯罪产生有关的各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刺激、诱发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口的、社会管理的等等方面的刺激、诱发因素。2、犯罪条件。所谓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必要因素,是引起犯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第二位原因。3、犯罪的相关因素。所谓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同犯罪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犯罪原因系统中是次要的部份,它们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但却是相关的。31、简述犯罪原因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可以说明人类社会产生犯罪和存在犯罪现象的根本原因。2

21、、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犯罪原因是犯罪社会历史根源的体现者和反映形式,是对犯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犯罪的历史根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又往往通过犯罪的社会原因体现出来。3、犯罪条件环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犯罪条件是犯罪原因和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对犯罪发生作用的中介,对犯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4、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的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总之,犯罪原因系统结构各要素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的,而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存在、在犯罪中单独起作用的。32、简述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答案:1、犯罪原因的思辨式研究阶段。以思辨式研究方法研究犯罪原因的主要代表学派是刑

22、事古典学派,建立在功利主义唯意志论等哲学基础之上的。2、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阶段19世纪,人们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逐渐摆脱了古典犯罪学派的研究模式和束缚,从思辨研究中走到了现实中来,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取代了思辨研究的方法,产生了一批犯罪学家和著作。3、犯罪原因的多因素论经验研究阶段。多因素论经验研究是现代犯罪原因研究的主流,这种研究主要把犯罪行为看做是大量的机械联系着的因素共同起作用产生的。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犯罪原因的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犯罪原因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33、简述体质生物学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答案:1、天生犯罪人论。这一理论观点是犯罪人类学派创始人勃罗梭于1

23、9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2、体格性格分型说。这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的又一种犯罪生物学观点,他们通过对人类体型的分类,论证体型与犯罪及犯罪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说。这种观点是20世纪美国生物学集中研究的问题之一。4、脑组织损伤说。他们认为,在婴儿期,诸如出生时呼吸停顿、患了脑膜炎等疾病,都可能造成大脑损伤。因此,到了性成熟的青春发育期,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犯罪倾向的原因,并且由于适应成年人社会时遇到的社会艰难而加剧,导致违法和越轨行为发生。34、简述遗传生物学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答案:1、隔世遗传说和遗传说。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中有的是隔世遗传导致的。2、染色体畸变说。有些犯罪学

24、家对男性囚犯作了调查,发现他们中具有Xyy染色体结构的占有一定的比例,于是推论说,犯罪和异常行为都与那个表现染色体畸变的多余的y相关。3、挛生子女研究。在李生子女中有一人犯罪,如果另一人或者另几人也犯罪,就说明这种现象是遗传的作用;否则,遗传就与犯罪无关。4、家庭与收养子女的研究。现代研究表明,父亲的犯罪行为对子女的违法是一种影响因素。5、人种论。这种理论是研究人种、种族的特征与犯罪关系的学说,人种论带有很大的种族偏见。35、简述社会环境论。答案:社会环境论是一种研究社会环境对促成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起影响作用的理论观点。他们从犯罪现象与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济、地域、季节、气候等联系中,

25、发现犯罪的种类和频率每年大体相同;又从犯罪人的年龄、性别、贫富、城市和乡村的对照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现象的发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结论。总之,社会环境论认为,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类行为的原因,一个人出生时白壁无瑕,毫无标记,他潜在的良知和罪恶、成功和失败,或者介入其中的多种情形将由社会环境决定。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群体、朋友、工作火伴等,与犯罪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因果关系。36、简述社会解组论。答案:社会解组论又叫社会失控论或者社会分化论。主要观点认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浮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

26、发生。人们的彼此交流和影响,主要发生在人们的接触和联系之中,这种非正规的社会关系,对集体发挥着非正式的社会监督作用,社会解组就是在这种非正规的社会关系解体与剧烈分化组合中,导致非正式社会监督的作用削弱和瓦解的,从而使传统的集体习俗和理想逐渐消失。这种观点还认为,都市化程度与社会解组的程度成正比,社会解组的程度与犯罪率成正比,社会解组是以价值崩溃为前提的。37、简述文化冲突论。答案:文化冲突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明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这种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致

27、行的冲突,犯罪行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文化冲突往往引起家庭破裂,群体味离破碎,于是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38、简述亚文化论。答案:亚文化论亦称“亚文化群论”。亚文化是指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它独立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行为和价值体系而存在,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和特定人群的文化。亚文化论的重点在于分析亚文化的起源、形成、功能、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等,同时它也研究与主文化对应的关系及联接关系。亚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二是引起各类社会问题,特殊是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论来解释青少年犯罪及中下层社会成员犯罪的原因。39、简述标签论。答案:这种理论认为,人

28、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越轨是社会认定的结果,犯罪是对一些人贴上了“犯罪人的标签。他们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被打上了“犯罪者”的烙印,是社会和刑事司法制度实施烙印化的结果。于是,实施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强化了违法犯罪行为。40、简述不同接触论。答案:不同接触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是在人们交往的互动中学到。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种群体中,群体成员频繁接触,其中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通过互动被学习到,这种接触是差异交往,故称为不同接触。在不同接触中,犯罪行为被习得

29、,包括方法、动机、冲动、态度和合理化解释的特定倾向等。41、简述摹仿论。答案:摹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是指人依照一定的模范,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摹仿的结果会使所有的人与集体中核心人物行为一致,集合行为的一致性就是通过摹仿这一过程产生的。因此,摹仿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心理力量之一。摹仿分为惯例摹仿、习俗摹仿和时代摹仿三种类型,并分为本能的、智能的和反省的三个阶段。42、简述社会控制论。答案:社会控制论也称控制论、遏制论或者社会遏制论,主要研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什么绝大数人能够自觉抵制他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少数人不能并陷于犯罪。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犯

30、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并非因为意志以外的强制产生的。同时,犯罪行为对法律的破坏也直接反映了社会影响是无效的。因此,解释犯罪就必须解释个体沦为犯罪的条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遏制论;二是中性化说;三是社会责任说。43、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答案:精神分析理论既是一种研究心理治疗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特定心理的心理学体系。它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冲动对人的生活起巨大作用,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主要的观点是意识和无意识论、压抑和反抗理论、泛性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44简述挫折攻击论。答案:挫折攻击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挫折攻击分为两类:一是指向

31、内部的惩罚,即行为人用内想投射式的退缩等,对自己进行攻击,以求自我解脱,典型极端的现象是自杀;二是指向外部的惩罚,即将不满与愤怒指向他人,对他人进行攻击,如嘲讽、斥责、打斗、毁伤、杀害等,往往导致犯罪。作为犯罪心理学的犯罪原因之一,挫折攻击论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挫折不一定必然引起攻击行为,攻击只是受挫折后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这种理论并不全面。45、简述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特点。答案: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是:第一,它是非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它在犯罪发生中起必然作用。第二,它是引起动机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意产生的引力和助力。第三,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

32、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第四,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更直接相关,特别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46、简述犯罪的社会原因的分类。答案:犯罪社会原因可以根据其规模分为宏观社会原因和微观社会原因两类;可以根据其内容性质分为社会结构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四类。47、简述社会环境的类型及其与犯罪的关系。答案: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这两种社会环境都对犯罪产生影响。宏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背景的影响,比较间接;微观社会环境对犯罪产生的影响是具体的影响,比较直接。与犯罪行为产生有密切关系的微观社会环境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和社区,包括小群体和

33、视听环境及亚文化环境。48、简述家庭对犯罪的影响。答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赋予的影响,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浮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刺激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缺乏自控能力,从而陷入犯罪;家庭破碎、解体,子女失去父爱、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地涉足社会,也容易使孩子染上恶习。49、简述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答案: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五个部份:一是不良的认识观念;二

34、是不良的认识观念;三是不良的动机倾向;四是不良的认识观念;五是消极的心理状态。50、简述变态人格者违法犯罪的特点。答案: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力较常人差,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但是,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与普通人相比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点是:(1)带有偶然性的特点,即事前较少预谋,手法也不隐蔽。(2)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动机目的短浅,普通不为正常人所理解。(3)其行为往往在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成对自身的不利和伤害。51、简述对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理解。答案: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1、本概念中的犯罪行为并不仅限于刑事犯罪

35、。2、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3、犯罪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或者间接承受者。52、简述无责性被害人和有责性被害人。答案:无责性被害人,又称等预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呦粹的被害人”o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者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有责性被害人,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悖德行为或者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有责性被害人为四种:彻底有责任的被害人;责任比犯罪人小的被害人;责任与犯罪人相当的被害人;责任比犯罪人大的被害人。有责性被害人还可以根据被害人责任的性质分为: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被害人;实施违背道德行为的被害人053、简述既然

36、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答案:既然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承担了侵害后果的人。如被暴力伤害的人以及与其有厉害关系的亲属。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的人。54、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答案:1、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二者存在人际交往关系和不存在人际交往关系两种。2、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联系的性质状况。有两种,一是侵害与被侵害的关系;二是对立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被害人的反映模式有三种类型,第一、激烈反抗。第二

37、、顺应。第三、应对。3、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是指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形成的特定联系。如被害人追究犯罪人的责任,犯罪人应承担责任。在这种关系中,责任显然是特定联系的因素。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答案: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既可以表现为被害人向犯罪人的转换,也可以表现为犯罪人向被害人的转换。有学者将前者称为正向转换将后者称为逆向转换。无非到目前为止转换的研究内容主要以被害人向犯罪人转换为主。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在角色转换的类型上可以分为: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56、简述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答案:生活方式

38、暴露理论是探讨个体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个体时常处于被害的危(Wei)险情境或者时常与具有犯罪特性的人接触,增加了个体的被害危(Wei)险或者使之成为被害人。生活方式决定着某人在特定时空与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特定的人的接触,从而导致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容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成为被害对象;也就是说,不同的生活方式蕴含着不同的被害危(Wei)险,时常与具有犯罪特性的人交往的人,暴露在危(Wei)险情境中的机会越多,被害的可能性越大。57、简述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答案:个人被害因素理论是通过独立的一个个因素解释被害原因的理论。

39、该理论针对某些个人或者团体重复被害加以研究,指出有些人和团体之所以会重复被害,是因为它具有被害倾向,即具有许多导致被害的因素如个人特性、社会情境、居住环境及被害者与加害者的关系等。58、简述被害性理论。答案:被害性理论是日本学者创立的被害人理论,它将所有的被害方导致犯罪发生的因素统称为被害性。因此,该理论中的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的发生有联系和相关的各种条件中,属于被害者方面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该理论认为这些条件能够反映出被害人容易被害的特性。被害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以被害人的主客观因素为依据,它可以分为一般的被害性和特殊的被害性。59、简述被害人化理论。答案: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学者

40、提出并推广的理论。被害人化是指个体、法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继而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第一次被害人化、第二次被害人化和第三次被害人化三个阶段。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个体、法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者其亲属在参预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或者在被害后受到社会或者其亲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态度,加深其被害后果的过程。第三次被害人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人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自暴自弃、自我毁灭以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过程。60、简述犯罪预测的主要内容。答案:1、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4、预测犯罪手

41、段的变化趋势。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6、预测社会管理犯罪的能力。所属知识点:犯罪预测/犯罪预测的内容、分类及其所依据的原理/犯罪预测的内容61、简述犯罪预测的分类。答案:犯罪预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根据时空条件、内容范围和预测目的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照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两类。2、按照时间范围划分,可分为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犯罪预测和长期犯罪预测。3、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形态预测、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等等。62、简述

42、犯罪预防的特征。答案:1、犯罪预防是以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研究为逻辑前提。2、犯罪预防是针对犯罪原因与条件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3、犯罪预防的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各种犯罪原因和条件。4、犯罪预防包括社会性和专门性的措施。63、简述犯罪预防的意义。答案:1、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伤害。2、犯罪预防是社会的稳定根本性措施。3、犯罪预防是管理犯罪的根本途径。64、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答案:1、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哲学依据。2、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

43、了科学的手段与方法。4、犯罪预防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国家、社会、集体与个人力量形成一个整体,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可靠的力量保障。6、国际社会与各国之间犯罪预防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和国际力量。65、简述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答案:1、可操作性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3、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4、科学化原则。5、法制原则。6、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66、简述犯罪预防的分类。答案:1、依据犯罪发生的阶段划分,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2、依据犯罪预防的所保护、针对的对象地位重要程度和犯罪预防的作用划分,可分为普通预

44、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3、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4、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阻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67、简述犯罪行为预防措施。答案:犯罪行为预防是旨在防范犯罪人从事犯罪行为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也称主体预防措施。根据不同人群普通分三个阶段:罪前预防措施、犯罪征兆阶段预防措施和罪中罪后预防措施。68、简述犯罪被害预防措施。答案:犯罪被害预防是指从被害人和被害情境的角度采取的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措施。犯罪被害预防普通从三个角度、四个层次着手,即从被害人-被害过程-被害情境三个角度和被害前预防-被害

45、征兆阶段预防-被害中预防-被害后预防四个层次着手。69、简述犯罪情境预防措施。答案:情境预防是针对犯罪条件或者被害情境而采取的措施,这种犯罪预防措施目的在于通过环境设计或者硬物防范、技术防范等措施来减少犯罪机会或者犯罪收益,同时提高犯罪人的犯罪成本,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具体包括房屋建造、城市环境设计、机械式安装维护等。70、简述犯罪预防体系概念和特征。答案:犯罪预防体系是指由国家、社会及其他力量所采取的预防犯罪发生、发展、变化的各种措施构成的有机联系、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犯罪预防体系同其他工作体系一样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征。71、简述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答案: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46、是美国犯罪学学者史蒂文.拉布总结美国犯罪预防理论和实践的结果。该理论认为,犯罪预防必须从实际的犯罪和被害以及想象的犯罪和被害方面着手,以公共卫生机构的防范和治疗传染疾病模式来设计犯罪预防的模式。第一层次犯罪预防。第一层次预防鉴别犯罪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采取的方法包括环境设计、邻里照看、普通威慑、私人保安和就预防犯罪进行的教育。第二层次的犯罪预防。第二层次的预防的重点是对已经表现出犯罪征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其犯罪的措施。第三层次的犯罪预防。第三层次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然犯罪人,预防他们重新犯罪。这一层次预防的大部份属于刑事司法系统内部的工作。72、简述犯罪预防的二元模式。答案:犯罪预防

47、二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卫生模式和行为发生机制。具体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预防犯罪人犯罪的角度,减少犯罪人的犯罪倾向;二是从减少和消除容易导致犯罪发生的环境的角度,加大犯罪人犯罪的风险,降低犯罪人的犯罪收益;三是从被害人的角度,避免被害人的被害。而且把三个目标从发展的角度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73、简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答案:情景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者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之机会而预防犯罪。情境预防的关键在于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之决断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因为大多数犯罪人

48、犯罪与否和成功与否取决于情境的便利程度。采取情景犯罪预防措施的目的有三:(1)增大犯罪的代价;(2)增加犯罪的风险;(3)减少犯罪的收益。为达到三个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一些预防犯罪的措施:74、简述“破窗理论”和“零容忍”措施。答案: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提出了“破窗”理论,认为,一扇没人修理的被打破的窗户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说明没有人在乎它。于是,它便会招来新的更大的破坏行为,并很快发展成为更严重的犯罪。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零容忍”,即对于任何犯罪或者违法扰乱公共秩序、新闻不检者无论大小,均一视同仁依法强力、彻底地制止,决不妥协,不因为违法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屈服于任何说情或者政治压力,一切依法行事,以提高警察执法的公权力和公信力。所属知识点:犯罪预防体系/第二节国外犯罪预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破窗理论”和“零容忍”措施75、简述我国理论的犯罪预防体系的基本内容。答案:宏观犯罪预防体系和微观犯罪预防体系相结合是根据犯罪原因系统相应构建起来的犯罪预防体系,包含了犯罪预防体系的各个要素。宏观犯罪预防体系和微观犯罪预防体系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为了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76、简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含义。答案: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简称综合管理,是中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其含义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