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45893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背景分析设计理念诠释课程性质解析设计思路说明课程目标分解,一、课程背景分析,(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1、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3、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4、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关于合作5、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提高性评价6、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回顾与反思,1、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回顾小学思想品德课始于1981年,1982年制订了第一个教学大纲,1986和1992年先后两次修订,并编写了多部教科书。1992年“大纲”与教科书适应了当时的时

2、代特征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反映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多年的建设成果,标志着这门课逐渐走向成熟。1997年编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材,于是1999年秋季在全国使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逐步规范化、科学化,2、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1)成就品德教育专门化,系统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开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之先河(1997年4月)1999年以后的教科书,其内容逐渐贴近儿童生活,教科书所设计的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在一定各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涌现一批优秀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2)问题,教科书:学科化、知

3、识化倾向。往往以德目或首先知识的逻辑呈现,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咱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教学:语言说教为主,重视了道德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比较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的割裂。学习:偏重课堂、偏重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而比较忽视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实践。专门化带来政治化和教条化。,(三)小学低年级教育的任务,1、实现儿童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顺利过渡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的衔接2、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基本的品德意识3、引导儿童热爱并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校生活环境喜欢学习、适应要求友爱同学、乐于交往,(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研制与颁布,2000年,国家课改方案正

4、式将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其中,1-2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被定名为综合实践活动。生活。“生活”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于2000年7月正式启动。2001年国家课改方案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和社会(3-6年级)改名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从而实现了对原有相关课程的改选与整合。,2001年7月,品生、品社课程研制工作(组)成立,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启动2002年6月,品生、品社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完成,正式向社会公布2002年7月,品生、品社一批实验教科书通过国家审查,准许进入新课程实验区实验。,二、设计理念诠释,(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二)关注儿童生活的独立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三)引导

5、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1、儿童品德在生活中形成与发展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生活的准则生活过程就是道德的学习过程2、儿童品德培养遵循生活逻辑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为儿童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品德与生活课程开辟了儿童教育的更大空间品德与生活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品德才是真实的,(二)关注儿童生活的独立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1、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中在它自身的价值,它不能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2、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3、为儿童创设富有童心、童趣的生活情景,引导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

6、中接受教育,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责任,(三)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1、儿童只有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才能热爱生活;儿童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2、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规范,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取向。,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分享观:共同分享,乐于助人,(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1、品生课的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互动的过程课程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教学过程是引导儿童自

7、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2、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式教学,一个值得深思的调查结果,90%的学生没在经历过调查、收集资料和写调查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形式“从不”或“很少”使用自主性学习(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探究等)方式的百分比:小学79%初中90%结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三、课程性质解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三)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课程,(一)品德与生活是一

8、门综合课程,1、新课改将实现课程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2、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3、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一种新的“化合物”,是一种合金,4、品生和品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其中,品生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社课程兼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5、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艺术(1-6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位置与作用,(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9、1、品生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2、品生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角色扮演、收集资料、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3、活动主题的来源是多样的儿童自己发现或提出的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的儿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生产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学生的响应4、教师对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非常重要,(三)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综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基于科学知识的课程设计基本社会问题的课程设计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2、品德与生活课程基于学生经验的来开发,其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组织

10、和参加与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处事做人的直接经验3、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课程,1、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成长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2、课程的教学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空间3、课程的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配合和联系中随意性地延展4、课程的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四、设计思路说明,(一)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1、本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等与幼儿园课程衔接2、本课程的开设为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础,(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

11、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1、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1)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2)三对关系的交织点或核心是儿童,课程设计以儿童为核心(3)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儿童与自我:身体发育、良好习惯、生活能力等儿童与自然: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及适应并保护环境的初步能力儿童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集体意识、

12、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等,2、四个层面的教育教育价值与教育要求,(1)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对儿童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健康、安全地生活:对儿童个体发育和成长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儿童个体生活、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生活的主要方式,(2)四个层面的生活分别有侧重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愉快、积极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

13、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科学的目标与内容,(三)三对关系与四个层面有机整合构成“内容标准”,1、按儿童生活的四个层面列出41个条目,分别在四册教科书中逐一体现,并在实施中具体落实2、四个方面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想到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负有责任与创造,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3、内容标准中有41条目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核心的三对关系,五、课程目标分解,(一)课程目标的意义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格局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与类型课程目标决定课程主题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手段课程目标指导教师实施课程,(二)课程目标的不同层次,

14、总目标 分目标 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宏观化走向,具体化走向,1、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总目标如此简约,原因有二:一是课程只覆盖小学低段,这一年段我们能期望解决的问题相对集中,跨度不大;二是本课程力图服务并改善学生的生活,必然会涉及小学低段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能作宏观的规划;从总目标可见,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是一门态度与习惯的课程,2、分目标,分目标采取“3+1”的结构,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共性与个性情感与态度课程强调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中的老面孔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中的新生事物行为与习惯是一个养成性目标 个

15、性,共性,3、学期目标,学期目标的制订是由教材编写者怕,是该学期学生生活所触及的那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教材编写制订学期目标及教育理解学期目标时,都要同时理清楚两个关系:(1)学期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关系(2)不同学期目标间的关系学期目标的相对独立体现了儿童不同阶段的生活主流不同学期目标间的交叉体现了儿童生活圈的逐步扩大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4、单元目标,品生每学期教材一般分4-6个单元,每一单元以小学生某一特定生活领域为载体,一般围绕一条轴线,解决一组相关的事件。所以,一个单元目标往往同进映射着多个课程目标,体现了品生教材编写的综合性,也是教材力求接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自然结果。,课例1,北师版品生

16、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由四个主题构成。本单元目标的四个方面,同时映射着课程的四个分目标:一是熟悉学校,初步适应学校生活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体验作为小学生的愉快与责任情感态度目标三是学会遵守必要的纪律与规范行为与习惯目标;四是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5、主题活动目标,品生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加的主题活动和游戏及其他实践活动。教材每一单元一般由2-4个主题活动构成,每个主题活动是以小学生某一特定具体生活事件为载体,围绕本单元的轴线,解决一个生活事件的若干问题。,课例2,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主题“小学生应这样做”,其所在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目的为使新入学小学生熟悉学校与同学,学会如何适应崭新的学校生活,这一主题活动主要涵盖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具体涉及了课堂学习、校园玩耍、课后值劳动、饮食三餐、使用学习工具甚至课间上厕所等场景。显然这个主题活动想要达到目标有“团结友爱、热爱学习”(情感态度目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品德与行为习惯目标)、“讲安全、讲秩序”(知识与技能目标)。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是综合的,因此它的目的自然也是全面综合的。,思考题:,1、品生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与原思想品德课有何不同?2、品生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何特点?并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