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45911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8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2年6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好10年。自2004年秋,随着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在我省所有小学全面实施,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许多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培训和自我研修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学科逐步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并取得可喜成绩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存在主要问题,综观全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归类,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2、。客观方面问题存在问题 主观方面问题,1、领导重视不足。一是工作抓得少;二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三是共同研究少。2、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更换频繁。3、教师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4、备课资源偏少。5、教师工作量偏大。,(一)客观方面问题,(二)主观方面问题,1、学科特点不突出。因为担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任务的大多数是兼职教师,缺乏对这两门学科认识和了解,再加上教语文、数学习惯了,所以上出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总是带有语文味、数学味。还有的教师过去教过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出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思品味过于浓厚,无论讲什么内容都要与思想品德挂上钩,“灌输”、说教色彩过于

3、强烈。因此,从这些课上根本看不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2、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原因有二:一是教学目标在设定上本身就存在问题,目标设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将原定的教学目标任意地增加或减少,而增加目标就会加大教学难度,相应也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最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减少目标则会降低教学难度,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设定准确,但教学中把握不住,只重视了学生活动,常常被学生的活动牵着走,点拨不到位,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却偏离教学目标。,3、教材内容不理解。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不认真研究教材,本课教材有哪些内容不清楚,与本单元主题有什么联系不清楚,

4、需要几课时完成不清楚,凭自己直觉讲,讲到哪儿算哪儿;二是不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教学内容讲得或深或浅,本来是安排学生活动来感受或体验的内容却被教师的讲授所代替,还有个别教师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为看图说话课,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上为自读课;三是不在用好教材内容上下工夫,而是随意更换教材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补充大量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主题和教学目标毫无关联。,4、联系生活不紧密。无论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是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特征。但有些教师教学不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一是照本宣科,大讲特讲教材内容,很少

5、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好像课上讲的内容都是在说别人,与课堂上的学生毫无关联,更谈不上对学生行为进行指导。二是教学结束,缺乏课内向课外延伸,忽视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把良好习惯和道德要求如何落实在孩子们的行动上,所谓的课程回归生活变成一句空话。,5、学业评价不科学。这里所说的学业评价也就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学期,学习得怎么样?应该有个客观评价。目前,有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学业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笔试考试,简单地将一张考卷成绩作为学业的结果,这是不科学的学业评价方式;二是凭教师主观意识,随意给出学业评价的结果,这是不负责任的学业评价方式;三

6、是通过学生互评、给出学业评价的结果,这是比较片面的学业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都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不可取的。,二、几点改进建议,(一)了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1、认识课程性质和基本特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基本特征:第一,生活性。第二,活动性。第三,综合性。第四,开放性。第五,实践性。,(1)课程性质上有区别,品德与生活课,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

7、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2、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比较,(2)课程作用上有区别,引导儿童从小热爱生活、发展自我、亲近自然、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的作用,思想品德课

8、的作用,(3)课程内容上有区别,四个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十四个德目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关心集体、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勤劳节俭、遵守公德、诚实守信、勇敢坚毅、自尊自爱、热爱生命,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4)课程要求上有区别,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明理、激情、导行,人本性,接受性,思想品德课要求,(二)更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目标 1、学习课程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理念4条: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价值;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道德存在于

9、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3条: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2、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各自有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每册教材有每册教材的总目标;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目标;每课有每课的教学目标。每一层级的目标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任课教师在了解各层级目标的基础上,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每课教学目标在教师用书中表述的非常清楚,而且每一条教学目标都是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因此教师必须思考这些教材内容通过哪些形式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

10、。每课教学内容需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对本课教学目标分解出来的,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住教学主线,就不会偏离教学目标。,1、通读全套教材。教师要把所任学科全套教材通读一遍,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各册教材间的内容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编写体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体把握教材。2、细读本册教材。教师要将所任学科全册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准确把握各单元的内容、结构以及各课之间的联系。,(三)明确编者意图,理解教材内容,3、精读本课教材。教师要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本课由几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内容的有什么要求,其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各内容之间有

11、何密切联系,与过去教材进行比较,并思考以下三点:A、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者的意图是什么。B、过去教材是否有这样的内容,与现在教材目标和内容有什么不同,现在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C、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和本校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或更换哪些内容。,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我们的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达到理解教材,而熟悉、研究、理解教材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读全套教材、细读本册教材、精读本课教材。,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回归生活,一是指课堂上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

1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二是指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把良好习惯和道德要求如何落实在孩子们的行动上,这也是课程回归生活的最终目的。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认知与操行相统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将必要的道德认知、社会常识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四)课内外相结合,紧密联系生活,1、明确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评价旨在关注和

13、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得到进步与发展,使学生在不断积累成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信的发展,使学生在品德、习惯、学习、探究、交往、合作、热爱生活等方面获得提升和发展。,(五)改进方式方法,尝试科学评价,2、确立评价内容 品德与生活学科评价内容围绕“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而展开。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内容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

14、、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3、改进评价方式(1)倡导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评价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改进评价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其主要评价方法有:,a.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b.访谈了解。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

15、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c.设计问卷。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排除以纸笔测试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达成水平,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d.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e.作品评析。通过对学生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f.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g.学生互评。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3)提示评价注意:评价要立足于研究每一个学生品德发展、探究能力和生活态度发展的独特性,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基

16、本理念,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要重视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注重显形表现与隐性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切记: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学生分等、化类、筛选,甚至将之作为奖惩学生的依据,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应结合质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众所周知,多么优秀的教师的教学也不会没有遗憾的,多么完美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没有一点瑕疵。问题总是会有的,但方法总是比问题多的。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新问题解决了,再新的问题还会出现。我相信,在这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不断延续中,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就一定会得到有效保证。,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