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46273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送别诗使用.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聚 散 皆 是 缘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学习目标读懂送别诗:辨明手法 读准情感,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回顾: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这首诗

2、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回顾: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

4、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尤其是借送别抒发的其他情感。,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

5、情感,参考答案,(2)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和对朋友前行的牵挂、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6、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送别诗常用意象,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的景物(借景抒情)。,三、分析诗词中的景物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及习俗,想象分别的情景氛围,以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4、送别习俗:折柳(杨柳意象)、唱骊歌(离歌、劳歌),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7、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四、分析送别人和远行人的动作、神态、心情,明确离别前后的情景,准确把握情感。,根据前面指导,把握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手法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

8、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别地:谢亭送别时:日暮送别人:唱离歌、借酒浇愁景物:红叶青山乐景衬哀情 日暮、风雨、西楼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离别的伤感。,补充,御苑砧声: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注释:良人,丈夫,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在长安一度挥霍,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根据前面指导,把握送魏万之京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手法,送别时:清晨

9、 送别人:作者远行人:魏万 目的地:京城二人关系:魏万为作者的晚辈朋友远行人的行为:早晨离别,途中听鸿雁哀鸣,过云山(高山)景物、情景:微霜渡河景物萧条、暗示路途艰难 鸿雁大雁南飞,易引发漂泊之愁 云山山高路险,行路艰难 关城树色树叶变黄,景色凄凉 御苑砧声捣衣为寄给在外的亲 人,易勾起思念之情直抒情感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达的情感:对朋友的担忧、牵挂,对朋友的叮咛、嘱托。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根据前面的指导,研读送友人及春夜别友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

10、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拓展练习1,参考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拓展练习,送魏二(2010江苏)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

11、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拓展练习3,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宗一:柳宗

12、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参考答案,1、离别家乡,报国无门;远谪投荒,处境恶劣;兄弟离别,形单影只2、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及对兄弟的担忧之情。3、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13、,拓展练习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诗歌第一句借景抒情描写了一夜阴雨连绵,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借“楚山的孤独”表达自己送别朋友后的孤寂之情。2、末句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保持坚定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不肯改变的决心。,巩固练习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

14、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暮春 飞花(2)思念故乡之情(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巩固练习2,鹧鸪天送人(07江苏)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

15、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该把离别(相聚)作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的风波险恶的多。,巩固练习3,送人归京师(10江西)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2)诗中“故

16、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答:(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1、表达离别的痛苦,依依不舍的深情,送别朋友后的孤独寂寞。2、想象朋友路途的艰辛、孤寂,表达对朋友(亲人)的关心、牵挂、担忧之情。3、对朋友(亲人)的祝福。4、劝慰朋友(亲人),显示出一种豁达、洒脱、豪迈的情怀。5、对朋友(亲人)殷切的叮嘱、劝勉,体现关心之情。6、借送别抒怀。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或表现对二人共同遭遇的感慨,或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或赞许朋友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一、直抒胸臆。二、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三、借助想象,以虚衬实。四、借助比喻、比拟,化无形为有形。五、对比(反衬)、衬托。六、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