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48252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7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重庆教育学院 丁永忠 QQ:825064005,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育艺术:指学校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方式、方法,如魏书生教育艺术、班主任教育艺术等。教学艺术: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经典导读,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1、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2、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1

2、、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2)“问对”(问答对话)启发式的教学原则(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五个教学基本原则的逻辑关系 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 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 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 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 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 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2、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1)学与思辩证统一(2)学与行紧密结合(3)学与教相通相长,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1、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

3、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经验与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重要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因材施教“问对”启发 相机而授 师生相谐 形象生动 所谓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一)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1)“因材施教”的含义、来源“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或教学。或者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出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积极、最杰出的

4、“因材施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最擅长于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典范。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注释: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 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或认为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引北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于孔子对其门下弟子在智力、性格、能力、特长、态度、志向等方面的差异了如指掌。因此,“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所以,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成果丰硕,从而形成了后来称之为“儒家”的思想学术群体。孔子以后,“儒分八派”,即儒家群体分为八个学术支派,成了战国

5、时期的“显学”;再以后则是孟子和荀子二支独秀。,“因材施教”的价值:用今天的教育思想看,“因材施教”实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的的实现,从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出发,所采取的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2)孔子“因材施教”的两个教学策略层面,其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各因其材而采取不同措施教学论语中记录了不少学生问“同”而孔子答“异”的事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论语先进第十一 第22则反映的“寓异于同”场景。,【原文】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6、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兼人:好勇过人。,【直译】子路问:“(老师),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老师),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老师),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稍加想像意

7、译】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该章稍加改编

8、,又像一出小话剧:孔子教舍内,孔子端坐,公西华侍立,子路上。子 路 急急地 老师,听到一件事有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 子 摇摇头 有父亲兄长在,要请示商量,怎么能马上去做呢?子路下,冉求上。冉 求 犹豫地 老师,听到一件事有道理,就马上去做吗?孔 子 肯定地 对,马上就去做。公西华 疑惑地 他们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老师你的回答却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孔 子 微笑着 他们俩性格不同呀!冉求向来瞻前顾后,往往事情考虑 成熟了仍犹豫不决,所以我要鼓励他,帮他下决心;子路胆大好 胜,常常没考虑成熟就鲁莽行事,所以我要提醒他不要冲动,要 多与人商量。,其二,按学生各自才情,培养造就学生 上面提到的冉求(字

9、子有,小孔子29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冉求多才多艺,才华出众,但出身卑微,办事谨小慎微,犹豫难决,所以孔子常常鼓励他,给他壮胆。正由于孔子平时对冉有的倍加勉励,才使他最终成为政事人才,担任了鲁国“季氏宰”(即季氏总管)。孔子一生从教,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各有所长,如德行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等,其中不少人都干出一番成就。这显然与孔子尊重学生各自的才华个性,长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密不可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

10、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东 西;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东西了。”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人采取程度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人是有层次的。从“为学”角度讲,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从交友的角度讲,朋友有四个层次,共学者、适道者、与立者、与权者。孔子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做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很大,至今也是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

11、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去因材施教。,(二)关于学记的“长善救失”思想,我国战国晚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它所体现的教育、教学思想极其丰富多彩,不仅为我国历代教育者“奉为法戒”,视为“三代圣王教科之书”,而且与现代教育理论多相吻合。“长善救失”,是学记在痛陈古代官学“教人不尽其材”的弊端后,对“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的后续补救措施。为此,学记首先对古代高等学堂的教师提出了“豫”“时”“孙(逊)”“摩”四条教学原则。,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

12、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注】豫:预防。时:及时。孙:通“逊”,顺也,即循序。摩:观摩。大学之法:大学,古代最高的学校。白虎通:“十五 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籍。”朱熹四书集注:“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学记说:大学教育(学生)的原则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育兴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13、,学记进一步指出当时学生存在“多、寡、易、止”四种缺点,以及补救方法:,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多:贪多务得;寡:片面少得;易:轻率易进;止:畏难止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译文】学习的人容易犯下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产生轻忽,不认真学习的

14、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其学习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补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注意:学记所指出的“多、寡、易、止”四种毛病,实具有两重性,而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明代教育家王夫之就对此有所解释。,王夫之礼记章句卷十八:多、寡、易、止,虽各有所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王夫之意思是说:多、寡、易、止四种毛病,虽各有不足,但也各有其长处:贪多务得的,则因取多而容易知识渊博;片面少得的,则因择少而容易精深专一;轻率易进的,则因勇敢而容易积极进取;畏

15、难停止的,则因审慎而容易认真对待。这种用学生的某些良好个性品质,去补救其某些偏失倾向的作法,就叫做“长善救失”。,学记中“长善救失”这一教学原则,揭示了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是对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新发展和补充。学记的“长善救失”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扬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尽量将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学记的“长善救失”教学思想,还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采取相近措

16、施,发展学生个性优势,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目标。,(三)“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孔子时代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释,从不给以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形式。唯因如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在孔子教育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以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所以,它对现代社会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1)“因性而教”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所以不

17、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应涵盖“因性而教”。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存在差异,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2)“因龄而教”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各有其特征。因此,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施教。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就有不同的要求:子曰:“君

18、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3)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所以,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施教。,(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的情况。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教学原则之二:“问对”启发式教学,“问对”启发式教学,是指师生在问答对话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问对”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启发”一词源于

20、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注】愤、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启:开导、点拨、提示。发:说文是发矢,射发之义,引伸为传授知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意思是说: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想不通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开导、点拨、提示,助其自思;当学生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讲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传授知识,免其思维之苦,使其学有所

21、得。如果一个方的东西,已经对学生讲明了一个角的样子,他还不能据以推知其余三个角的样子,那就不必再讲了。,孔子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首创者,以上论语述而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智慧(“教之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学生若非“真心内动”,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喋喋不休,唠叨不已,都是白费口舌的。所以,王夫之说,教必内动,“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2、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特点,(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避免不动脑筋的生吞活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即是说,只学

22、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正是为了避免产生“罔”(迷惘)与“殆”(危殆困境)的结果。所以孔子要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充分思考;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了,必然生疑,疑则发问,问则求解,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式。此即说,孔子教学,只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他才给以有分寸的点拨、引导、提示;只有在学生因思无所得而恢心丧气时,他才会直接传授知识。换句话说,学生在学习中,不要指望轻易得到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必须先动脑筋,自求自得(最好能够自思而通)。因此,在孔子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必须做到“学”与“思”相结

23、合,“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因为,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的“启发”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真心内动”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像王夫之所说那样,“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十分强调教师要掌握最佳教学时机。只有等到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教师适时而教,才能如“时雨化之”,收到良好效果。所谓“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程颐注语),(5)孔子启发式教学,也十分强调教师具备高超的启发技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之“启”,是“开其意

24、”,即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教师之“发”,是“达其辞”,即提示学生如何用语言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代替学生去表达。因此,教师的教学作用就在于,通过巧妙的“启”与“发”,使学生破“愤”而通,变“悱”为达。,3、学记对启发式教学艺术的进一步阐发,(1)学记“君子之教”,对启发式教学有精辟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喻:启发诱导。道:同“导”,诱导、引导。强:劝勉,勉励。抑:压制。开:启发,指示门径。达:通达。和:和谐。,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

25、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译文】教师对人施教,要会启发诱导:(对学生应该)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就可以称为善于启发诱导了。,(2)学记对启发式教学的贡献,第一、学记对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道(导)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

26、三是“开而弗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以上三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这就是学记所说的“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第二、学记明确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效果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意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总之,

27、教师只要做到了“道”(导)强”“开”,就能达到“和”(和谐)“易”(顺利)“思”(思考)的效果。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第三、学记对孔子启发式教学艺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启发式教学上,学记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学记的这些宝贵见解,很有现实意义。它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互补充,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艺术的经典论述,对后世教育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4、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英

28、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必然主旋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重视了学习者的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把教学的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这正是一般示范性教学和言说性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特征。,(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具体地表现为“好问”,即碰到问题就要问“为什么”、“怎么办”。论语卫灵公 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注】如之何:怎么办。末:读蔑,指没有办法。孔子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拿他没办法了。,问

29、题性教学,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因为它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第一、问题性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南宋朱熹的朱子语类读书法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 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论学书与张廷实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强调了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你有小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小的进步;你有大的的疑问和困惑,就会有大的进步。怀疑这东西,是觉醒领悟的基础。所以,有经验的

30、教师都很注意通过置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第二、问题性教学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 所谓“布白”,就是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从心理学、美学角度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白”,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去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

31、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然而,“布白”也不宜太过,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亦不能取得启发思维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思维的“问题性教学”。就应让自己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生出“实”来,这才是成功的启发式教学。,5、启发式教学的现代价值: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应坚持贯彻的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教学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反对注入式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启式教学,

32、是必然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它充分展示了教师主导的艺术,表现出对学生主体的深切关注,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和谐统一。,教学原则之三:相机诱导,适时而教,1、相机诱导,适时而教的内涵 相机而授,适时而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学生处于最充分的心理准备状态时传授知识;或指寻找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指点,传授知识。叶圣陶在如果我当老师中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注】相机,是察看机会;诱导,是劝诱引导。,学记总结了古代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概括出了四条教学原则,即“豫”“时”“孙”“摩”。其中就

33、包括了的“适时施教”的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 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 也。所谓“当其可之谓时”,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适时而教”的“时”,就是及时,即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当其可”是指时机适当。比如,说话就要寻找恰当时机,适时进言,才有好的效果。对此,孔子非常注意: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 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孔子意思是说:与人交谈,聪

34、明人很注意适时、得当,既不失去朋友,又不会说错话。如果不注意适时、得当,就会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强调时机,教育也是这样。,“相机而授,适时而教”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审视:从教师教的方面说,适时而教是指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产生学习的欲望、动机时,更应如此。因为,当学生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要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抓住了这个时机,就等于抓住了可告之机,就可以如孟子说的以“时雨化之”,及时施教。,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适时而教”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学生

35、应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就应该接受什么样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叫“适时而教”。清人孙希旦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礼记集解)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二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应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古代,这也叫“适时而教”。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称为“及时施教”。,2、“相机而授,适时而教”与启发式教学的联系,启发式教学,需要“适时而教”“适度而教”。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学

36、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把握好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思考。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才可收到良好效果。这就叫“适时而教”。,与此同时,教师用以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适中,教学进度的快慢要得宜,传授知识的广度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以上各方面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将学生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如此,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这叫做“适度而教”。实践证明,教师启发学生时,只有适时、适度施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健康学习。,3、荀子劝学十分重视适时而教,

37、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如荀子劝学论学习的态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注】禽犊,赠献之家禽;傲,躁之假借字;囋z,多言无节;向,通“响”,响应;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译文】君子学习,是用来完善自我身心的;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的。因此,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

38、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撞钟一样,轻轻叩击,钟声回响就小;大力叩击,钟声回响就大。实际上,“君子如响”一句,如前引明人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也是说就是指当学生有疑问时,才是最佳的教学时机,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荀子劝学也说了与孔子同样的话: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今译】还不可以跟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可以跟他说却不说,叫做隐瞒;不观察对方的气色就和他说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要谨慎地顺着那说话的对象来发言。,4

39、、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现代价值,当代“适时施教”理论,是国家“九五”“十五”期间的重大教育科研课题。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中学特级教师蒋振远著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认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时施教”的理论、方法能帮助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解决教育教学中“理念陈旧、方法粗放、方式滞后、以管代教、对新课程不适应”等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台湾学者何福田教授著的三适连环教育,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由“适性教育、适量教育和适时教育”所组成的三适连环,也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该书认为: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无效。这不能归

40、咎于教师个人的特质、素养和教学方法不当。关键是知道哪些东西是受教育者未来需要或不需要的。,该书还把“因材施教”具体化为“三大途径”:适性教育 适量教育 适时教育 强调三个途径之间环环相扣,不可分离,使因材施教在操作上更加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对“三适连环教育”的系统阐述中,该书提出一些精辟的观点。,观点一:适性教育不能丢 人的性向是多元的,潜能也是多样的,适性的教育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由于不同年龄、不同个体间都存在性向的差异,教育肯定会受到某些先天的限制,故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和发展任务是不同的。,观点二:适量教育不能比。适量教育,

41、就是指适合个别能量的教育。由于个人能力与禀赋有差异,因而所能承载的负荷也就不同。适量教育的关键是要界定不同学生合适的学习量,这是教育的合理境界,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少量与过量都不是适量的有效教育,都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该书提出,“宁可量不足,不可用过量”,“过量的学习是创造力的杀手”。,观点三:适时教育不能急 适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合学习时机,要循序渐进,学不躐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不依次序,过晚或抢早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该书认为,学习时机是由个体身心成熟度和学习预备度所决定的。适时教育要测试个体的身心成熟度,要了解学生健康状况,调整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要测试学生的学习预备度,要了

42、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善用学习食谱。准确地说,学习预备度是适时教育的起点。,教学原则之四: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生活在“百花争鸣,百家争鸣”先秦诸子,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法家都是形象化说理的高手。为了社会听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他们都习惯于“寓理于事”“寓义于趣”,亦即善用具体的事物或事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宣传他们的思想主张和学说。因此,先秦诸子的论著大都事例鲜活,文字浅显,而意义深远,蕴味无穷,甚至可以当故事来读。先秦诸子之所以善于“寓理于事”“寓义于趣”,其目的就是要自己的叙事、说理,尽可能生动形象,趣味无穷。,教学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重要工具,

43、是教学中知识传递、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学语言同样需要“寓理于事”“寓义于趣”,使教学语言尽可能形象生动有趣。所以,自先秦开始,历代教育家对教学语言艺术也十分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则不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孟子尽心下主张教师语言要“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即以近在眼前的事物说明深远的道理。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也”。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明白、含蓄生动,给人以美感。,在教学实践中,唐代教育家韩愈更能运用多种生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皇甫湜称赞他:讲

44、评孜孜(勤勉状),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归。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与教学的严肃性并不是对立的。由于韩愈教学手法异常活泼,常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说理深刻,使人折服,而且时常穿插一些诙谐的话语,令人发笑;时而结合诗歌吟唱,使人忘情陶醉于义理之中。,韩愈以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特有的教学艺术风格,以形像化、情趣化的生动教学方法打动学生的心弦,当张籍对这种教学方法提出异议,讥之为“驳杂无实”时,他反驳说: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其复之,昔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重答张籍书)韩愈说:你对我讲课混杂,不纯净的讽

45、讥,在前次信中已说尽了,你在此又重复了,其实,你过去上课也做游戏、开玩笑。诗经中不就有这样的诗句:“生活中善于打趣、开玩笑啊,不算做残暴啊。”礼记也说过:“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因此,我讲学时活跃一点,又哪里妨害了道德真理的传授呢!”,韩愈认为,教学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形象生动,有张有弛;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这是他多年教学经验得出的精辟的论断。韩愈之所以实现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不拘俗套,就因他能“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深厚感情。,“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的当代价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一个能够动听的、

46、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大教学论)现代教学艺术论的开创者之一美国赫修特的教学艺术指出:如果一个人善于交流表达,即使他是二流学者,也可能是个优秀的教师,否则有才华、灵气、个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俄国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坚持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给教师的建议)由此可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艺术,“寓理于事,寓义于趣”实是一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法。由于这种方法是如此愉快、轻松,富有吸引力。所以,它能在当代在

47、学科素质教育的流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容易获得“高峰体验”,因而富于审美价值。(2)作为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寓理于事,寓义于趣”,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形像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更易于学生接受启发,活跃思维,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朱熹就曾引用北宋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原则之五:“师生相谐”“美善相悦”,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则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

48、为“小朋友”我要作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作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这与我的课程没有关系。”(如果我当老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善相悦”是当代素质教育提倡的教育理念,其实

49、质也追求师生和谐、相悦:有阳光的老师,才会有阳光的学生;有关爱学生的老师,才会有关爱老师的学生;要培养出美善学生,首先就得打造一支美善的教师队伍。,2、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强调师生“相亲”“相悦”先秦儒家的学记强调“亲其师”,强调“和”(“道而弗牵则和”),认为“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就是把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看作是学习轻松愉快,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善于诱导的结果。先秦杂家从教师素养的角度出发,首先,主张教学应“反诸人情”,劝戒教师不能“操不化不听之术而强教之”(吕氏春秋劝学),认为“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诬徒),这样才能使学生视学习为乐事,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其次

50、,主张教师应“视徒如己,反己以教”,“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诬徒),从而创造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情感联系。,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主张对儿童施行顺应性情、激发兴趣的和谐教育。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王阳明主张,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为,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而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如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条。,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