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63840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庭养育与儿童良好情绪行为的养成,山东省妇产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何守森,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基本情绪(初步的微笑、厌恶、痛苦、兴趣等)是出生就有的,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次级情绪(悲哀、愤怒、快乐、惊奇、内疚、骄傲、害羞等)是后天早期发展的。,一、基本概念:情绪、情感,行为,情感:完全是后天的,主要是在社会需求方面相互作用中具有价值取向的特有情绪体验。信任、爱戴、感激、道德感、美感,仇恨、嫉妒等。,行为举止行动,是指受心理(意识、情绪、情感)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外在活动。行为的驱动意识&潜意识。情绪、情感对儿童行为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二、情绪情感在儿童早期

2、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动机作用:情绪直接指导、驱动、调控着儿童的行为。例如,婴儿吃饱了就有满足的微笑,一有痛苦就大声哭闹。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情绪是儿童人格的核心: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情绪态度。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人格核心成分。,许多人认为,新生儿处于一个只知吃喝拉撒,对外界混沌无知的状态。其实不然,相比于儿童智力发展,儿童早期的情绪发展更为突出

3、和重要。,三、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早期情绪记忆:小儿早期可能不记忆身体的创伤,因为负责学习记忆的海马组织还没有发育好。情绪中枢边缘系统发育要早得多,杏仁核早期可存储大量情绪记忆信息。5-8个月,海马开始发挥功能,婴儿开始形成相对清晰的记忆。早期依恋关键期就发生在6、7个月24个月。,初生婴儿:痛刺激引起痛苦情绪,异味刺激引起厌恶情绪,新异性光、声或运动刺激引起注视的兴趣,内部过程节律反应引起微笑。4 6周:婴儿在听到高频人语声或看到人的面孔时,会出发社会性微笑。3 4月:婴儿在接受治疗、受到痛刺激时,会产生 愤怒或悲伤的情绪。57月:出现惧怕情绪;害怕从高处降落。7月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

4、、陌生人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 和同情等。3岁左右:出现道德感。4 5岁:美感、理智感。,儿童早期情绪、情感发展基本进程,儿童早期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岁以内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外,开始关注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依恋-安全感)。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向满足社会性倾斜。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归属感)。,社会化,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生理成

5、熟、智力发展与情绪发展交互作用情绪的感受和表达均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例如爬行和行走发展了视觉感知范围,肌肉的控制能力的增强也为表达情绪的能力得到加强。情绪的理解和表达离不开认知能力的提高。例如自豪、羞愧、内疚等情感的发展必然以记忆能力、自我概念的建立为前提。营养缺乏、注意力不佳等影响智力的因素也影响情绪的发展。,(二)家庭养育方式与亲子互动质量,情绪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亲子互动会引导出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父母应最大努力去分享孩子的情绪,并让孩子知道你在分享。在会说话前,情绪分享是亲子交流的重要内容;分享(关注)的过程就是在引导、调节、匹配彼此情绪、情感的节奏和方向。分享第三方(物体或人)时,

6、相互注意的产生是社会化的关键能力之一。,儿童会向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们学习,父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马可的父亲平时总是不断的告诫儿子:“你还太小!你保护不了自己,小心受到伤害!”马可就认为:“周围环境充满了恐怖,我自己解决不了问题。”父母言行是孩子直接的模板和示范,父母如果想看到自己孩子的有好的行为,首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儿童早期特别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当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言语并不一致时,儿童将不理会我们说了什么,而会“听从”我们的行为我们做了什么。,母-婴依恋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7月到2岁。其表现为:婴儿将多种行为,如微笑、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

7、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母亲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知道交往时要考虑到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会大声哭闹。,12,儿童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儿童有较强的归属感,把依恋对象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鼓励和支撑儿童的探索活动。分离重逢后较快的得到安抚。非安全型的依恋。抗拒型:分离重逢后拒

8、绝母亲的安抚。回避型:分离重逢后回避母亲的安抚。混乱型:分离重逢处于矛盾,或混乱不清状态。,影响儿童早期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是决定婴儿依恋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关爱敏感型养育:照料者敏感地回应婴儿的需求,为婴儿提供适宜情感支持、关爱,婴儿的情感体验是愉快的、满足的,那么就有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放任型养育:对孩子过于冷淡,缺乏回应;或十分刻板或缺乏耐心、容易形成回避的非安全依恋。专制、干扰型养育:过于热心、喋喋不休,给与儿童过多的限制或刺激,常常呵斥甚至惩罚、虐待孩子;都会造成婴儿的紧张、不适,容易形成抗拒型的非安全依恋。,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安全感、归属感与人格,儿童是社会人,在生理需要满

9、足的前提下,第一情感需要是安全感,再次为归属感。儿童依恋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石,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均具深远的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年龄 阶 段 特 征01.5 信任-不信任 生理需要得到及时满足产生信任感,否则产生 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信任感是健康人格的基石。1.53 自主-疑惑 饮食、大小便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听懂一些语言,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如限制、批评过多,会产生无能感、怀疑感。45 主动-愧疚 有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用言语行动探索和扩展环境,进入别人空间;鼓励会形成自尊、价值 感,家长 经常否定孩子的努力或包办过多,会产生愧疚感。611 勤奋-自卑 学习和社交上经过勤奋获得成就

10、感,得到表扬会越来 越勤奋,如果遭到失败和批评,容易形成自卑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随年龄增长,个人需要的变化,儿童的情感逐渐分化、复杂,在诸多的人际互动中产生诸如自主、自尊、价值感、自信心、责任感、道德感、美感等多种多样的情感和人格特质。人格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影响一生的发展。,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人格的发展,五、引导儿童行为的基本策略,废除惩罚、避免娇纵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往往变得十分着急、焦躁,下意识地采用唠叨、说教、呵斥、威逼、羞辱、惩罚的方法,事实证明,唠叨、说教往往是没有用的。惩罚能够暂时快速改变儿童的行为。但惩罚要么以牺牲儿童自尊为代价换来儿童的屈从、退

11、缩;要么会导致孩子的愤恨、报复、反叛,模仿成人的行为,带来更大问题。放任管理,一味娇纵自然也不可取。管理要温和而坚定温和就是行为管理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以伤害感情为代价,必须以有效的沟通来开始,恰当的运用鼓励;坚定就是坚持规范,语气严肃(不是严厉),在行动方面不容置疑。,引导管理行为的常用的方法,控制环境而不是控制儿童;让儿童自主做事;制定行为规范;肯定积极行为 抑制不适宜行为;有意漠视;使用暂停。,控制环境而不是控制儿童,环境安全:在建筑、供水、供电、供暖、日常用具等方面出现不安全的因素。舒适安定:舒适安定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当环境杂乱、吵闹、孩子也会变得烦躁

12、,行为难以控制,导致出现不配合、破坏或攻击行为。空间安排:要尽可能为孩子安排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把孩子安排在成人的电视机旁边,必然受电视的影响。人际环境: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依恋关系,友善和合作的同龄伙伴关系,尊重和平等的人际沟通。,21,让儿童自主做事,国人限制过多、保护过度问题 现象之一:圈养家中笼中鸟,严密监护掌上珠。现象之二: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对大多孩子没有吸引力。形成典型的文化性格基因:性格内敛;注重坐性;避免冒险;顺从听话;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精神;行为一致;服从集体;苛求完美。,王丽,等.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3):

13、298304,让孩子依靠自己做事,培养孩子能自主、有责任、能担当,就是让孩子依靠自己 做事。孩子能够依靠自己做事,才谈得上负起责任,然后才能帮助别人。“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们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从小就要让孩子:自主吃饭,不怕麻烦;跌倒了自己爬,摔疼了自行安慰;自己穿衣,书包、房间自己整理;分派职责,分担家务。,吃吃喝喝中有学问!,避免自主权的争夺正确-错误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儿童要自己来主导控制局面显示自主感,那么争取自主权力就成为儿童一个消极行为目的。2岁半的小强学习自己吃饭有一些时间了,但在吃饭时总是跑来跑去,弄得饭菜撒的满屋子都是。父母让他安静下来,他不听。母亲便亲自喂他,小勇还坚持要站在高

14、高的椅子上吃饭。父母让他坐下来吃,他仍坚持不干:“我就这样!我就要这样!”小强这是在寻求更多的权力,要收到的别人围着他团团转的效果。父母对这种要求的反应若是屈服,小强就认为这是争取自主权的好方式。如果父母对这种要求的反应是强力控制,则亲子之间就陷入了权力之争。,亲子一旦陷入了权力之争,家长要学会先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然后与孩子沟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但任何事情都要有规范。如果情况许可,让你的孩子经历消极行为所导致的自然后果。,小强父亲改变策略,微笑着从椅子上将他放下来说道:“我想你现在不饿,”“也许你晚饭的时候更想吃”。下午,父亲只是给她一点果汁。小强看到拒绝吃饭再也不能争取到权力

15、,也得不到关注;反而,他不得不忍受挨饿的后果,以后不用父亲督促,东东很自觉的吃饭了。,制定行为规范,规矩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减少孩子情绪、行为的风险。如果孩子不知道行为的底线在那里,他就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做。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会觉得无从适应和掌控,没有安全感。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学习表达情绪的规则、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儿童早期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溺爱型的养育方式一切没了规矩,尊重儿童不等于一切与孩子商量,最终事事听孩子的。儿童是在发育中,他们还没有清晰判断是非的能力。成人重要职责就是为儿童清楚地设定行为的规范和界限:在一定的情景下,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什么是可以接受的

16、行为,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宽严不一问题多,宽与严的问题 宽严不一:先宽后严,时宽时严,母宽父严(严父慈母)祖宽亲严。,规范设置和执行的前后不一致,不同家长间的不一致,不仅使规范失去了应有的约束作用,还会造成儿童行为的混乱。一旦打破这种规范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会使规范变得毫无威力可言。,家长早期为孩子设置常见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例如睡眠时间,吃饭时的习惯,看电视的时间等;人际关系和交流中的规矩:例如见到亲友打招呼,对客人有礼貌,不说脏话、不能打小朋友,能与小朋友分享糖果等;行为自我负责的规矩:例如玩耍结束或做完作业时要将玩具或纸笔收拾好并放回原处,游戏或体育活动时遵守的规则,担当简单

17、的家务活等。,实施规范过程也很重要,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规范的前后一致,不同家长间保持一致;一旦打破这种规范,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在执行规范的时,语言尽可能的简洁、明确而坚定;对遵守规范的适宜性行为要鼓励,对出现不良行为要进行干预。,实施规范逻辑后果,逻辑后果与自然后果不同的是,它不是自然发生的,是由于制定的规则,成人的期望,而使儿童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后果。逻辑结果是让儿童学习社会规范与合作的最常用方法。但是,逻辑结果的方法常常被滥用和误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选择错误行为之后,一定要让他吃点苦头才能学到正确的东西。这样做与其说是逻辑结果,实际上更像惩罚。,谨慎的使用逻辑结果。一个逻辑结果

18、必须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关联性:后果与行为是关联的;合理性:行为与结果公平合理,没有借题发挥,无限上纲,扩大后果;尊重的:行为具有选择性,后果要坚定执行,但要相互尊重,不包含责备、羞辱、痛苦;预先告知:让孩子事先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不能不教而诛。如果遗漏了其中任何一条,就不能再叫做逻辑结果了。,肯定积极行为 抑制不良行为,33,肯定积极行为,抑制不适宜行为是培养行为的基本方法。家长往往缺乏管理技巧,养育、管理方式/方法常常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缺少对正性行为的肯定和鼓励,有意、无意中抑制了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的奖励(强化)了不良行为。,小明看到妈妈浇花很好玩,于是

19、跑过去说:“妈妈,我来浇!”“小祖宗,你别添乱了,还是上一边自己玩去吧!”妈妈一口回绝了小明的请求。,在小明妈妈的意识里,孩子一掺和,反而耽误时间,不如自己做得快、省心。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拒绝、贬抑,使归属感、自主性、自信心与孩子们渐行渐远。也许小明以后再也没有主动做事,承担任务的积极性了。如果小明妈妈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呢?,如果换一种方式,“太好了,妈妈正缺帮手呢!”妈妈热情地欢迎小明参与浇花,耐心的帮助小明掌握了浇花的具体技巧。最后不失时机地表达了对小明的感谢和赞赏:“小明,你真能干!可以帮妈妈了。”,这种情形但对小明的使归属感、自主性、责任心、自信心 确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虽然要多花了点

20、时间,所取得的收获和报偿却是丰厚的。,有意漠视,有意漠视就是把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移开,可以避免家长无意中用注意鼓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应用有意漠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对孩子的所有注意都彻底转移,不要出现目光接触;避免任何说教、责备或争辩;平淡如水,不要表现出生气样子;假装忙于其他事情甚至离开孩子所处的场所;当孩子终止其不良行为时,再给予大量的关注。这种方法对学龄前发脾气、撒泼的孩子特别有效。,正确使用“暂停”,儿童出现不良行为,往往导致亲子冲突。父母和孩子一旦陷入冲突,往往都非常情绪化地失去理性,这时适当的“暂停”会有助于平复情绪,恢复理性。,父母的“暂停”,父母的暂停就是父母停止继续陷入

21、当前的冲突,进行暂时的撤离。父母的“暂停”要在事先向孩子说明白:“我正在气头上,我需要平静平静。回头我们再来谈论这个问题。”先撤出冲突是有益的,事先做出说明则不会让孩子误认为是撇下他不管了或别的什么。,对孩子使用的“暂停”,“暂停”也叫“暂时隔离”。让孩子进行“暂停”就是在孩子消极行为之后,立刻停止孩子的现有活动,把孩子置于一个安静的地方单独呆上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暂停”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措施,能够立刻中止儿童的消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得到强化。,使用“暂停”的原则,事先向孩子讲明“暂停”的方法;“暂停”地方是安全的;“暂停”时间一般按照1岁1分钟的原则设定;消极行为发生后以简捷语言和行动立刻把孩子送入“暂停区”;“暂停”期间不给儿童任何关注;“暂停”结束后再和孩子谈“暂停”的原因,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在感觉好起来后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适合使用“暂停”措施的消极行为主要有:攻击行为;发脾气;挑衅;顶嘴;无礼;咒骂;大喊大叫;抢夺别人东西;损坏物品;糟蹋食物;虐待动物;哭闹;羞辱他人;做鬼脸;做危险的事情;不服从命令。不适合使用“暂停”的行为生闷气;心情不好;忘记收拾玩具;没有完成作业;恐惧;依赖或羞怯;孤僻;不是家长亲眼看到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