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966166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习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2、()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二、单项选择题1.科学理学诞生于()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sfs,CJ4、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A、后象B、假象C、表象D、想象5、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A、桥脑B、丘脑Cx下

3、丘脑D、延髓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9、王方5岁,IQ是IlO,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三、多项选择题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B.社会性需

4、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2、感觉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B.客观事物的整体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A、触景生情B、谈虎色变C、打草惊蛇D、闻过则喜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A.流畅性B.可操作性C.变通性D.独特性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A.心境B.情操C.激情D.应激四、填空题1、能影响某一种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叫做,对特异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被称为。2、与主体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称为,而不僦现成的描述,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做73、动机的主要功能

5、有激发功能、一功能和功能。4、情绪的维度是指可以从上加以衡量的情绪的固有属性。5、德国心理学家,以他自己为被试,用作为学习材料,最早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的规底6、表象是由过渡到的桥梁。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三种,即明确活动目的、培养间接兴趣和。8、 和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五、名词解释2、注意的稳定性3、感觉适应现象4、成就动机六、简答题1.什么是内部言语?它有何特点?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区别。3、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4、什么是双眼视差?它在立体知觉的活动中有何作用?七、论述题1、试述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及联系。2、言语区在大脑的哪个区域

6、?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会导致什么样的言语障碍?参考答案一、LV2、3、4、5、X6、7、X8、9、 X10、二、Lb2、b3、C4、C5、d6、d7、b8、C10、 d10、b三、1、ab2、ac3、bd4、acd5、acd四、L感受野特征侦察器2、幻想创造想像3、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4、数量每种情绪在一个特定维度上都有数量的大小5、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遗忘6、知觉思维7、同干扰做斗争8、兴奋抑制五、L是个体自学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维持的时间。3、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人们希望从事有意

7、义和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六、简答题1、内部语言是指不出声的自言自语。有二个特点:(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2)言语结构具有不定型性2、二者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人们通常说“注意灯光,注意铃声,其实是注意看灯光,注意听铃声,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而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状态。4、当两眼注视外界某一点时,由于两眼视线角度不完全相同,因而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像产生的差异。当观察立体物体时,则于两眼有6.5mm的距离,左眼看物体左面多一些,右眼看物体

8、右面多一些,这样,两只眼睛在网膜上分别感受到不同的像。双眼视差经过大脑的复杂加工,就形成了立体知觉。七、L记忆类型保持的时间编码方式难易程度如何转入下一个记忆系统意识瞬时记忆1”以内鲜明形象9个以上项目模式识别不是感觉后象短时记忆1”以内语言形象5-9复述感觉后象长时记忆1”以外语义形象无限不是感觉后象2、言语区定位于大脑左半球较广泛的区域,言语运动区受损,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即能看懂文字、听懂语言,但说话句子错乱和用词不当。言语听觉区位于颍叶上方靠近枕叶处,这一区域受损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能听到谈话对方在说话,但不理解说什么。言语视觉区位于顶枕叶交界处,这一区域受损,引起失读症,即看不懂文

9、字材料。书写区位于额叶语言运动区的上方,这一区域受损,将失去书写能力。第八章语言1、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一种符号系统;言语:运用这种符号系统的行为)2、 掌握语言的分类。(D内部语言: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语言,是思考时的语言活动。(隐蔽性简略性)外部语言:可以表之于外,为人们所接受的语言。A口头语言: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特点:a词和句的发音必须在一定时间里进行;b说出整个句子前必须对全句的结构进行综合,选出恰当的词连贯的加以表达C句语句之间的联系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

10、预先考虑,使语言连贯流畅进行d语言的听觉反馈对口头语言的进行起重要作用对话语言:两人或几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语言活动特点:是一种情境性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是由对话双方相互支持的语言、是一种反应性语言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特点: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展开性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B书面语言: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特点: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3)内外部语言的联系: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叫内化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叫外化3、 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1、。A、正常成人的思维和语言有密切联系、相互依赖语言的存在依赖思维:语言规则就是思维的表现、语言活动要经过思维活动思维的存在依赖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刺激物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总是以词语为存在方式的)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承载者,思维的结果依靠语言的存在B、思维与语言并非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承载者,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和承载者。(不借助于语言,而借助动作、形象,思维也可进行,人类有无语言伴随的思维存在)证据:语言、思维并非同步发生个体心理:在语言之前有思维动物心理:无语言、有思维正常成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是运用语言的思维,但不能认为正常成人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语言的参与。当人获

12、得语言之后,当语言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时,人的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4、 掌握先天语言能力说的主要内容语言都有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两种结构可相互转化)表层结构:直接感知语言的外部形式一一语音、语法关系的结构深层结构:理解语言意义的结构。两种结构可相互转化乔姆斯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对语言符号加工的现成装置一一语言获得装置(LAD)语言获得装置以讲话的形式从其他人那里接受最初的材料,然后通过复杂而几乎还未探明的智力工具利用语言获得装置,儿童说话时能从深层结构生成具有表层结构的句子;听说时,又可把感知到的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意

13、义。5、 影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识别的因素有哪些?(1)、影响口头语言的识别的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和语言学知识的作用(2)、影响书面语言的识别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字词的使用频率、笔画数量和字形结构、语音的作用、上下文的作用6、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句子的类型:对否定句的理解难于肯定句词序:汉语的基本词序主动宾固定的词序提供了理解句子的线索语境:提供各种背景知识,帮助人们迅速准确的理解语言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句法分析决定着人们对句子组成成分切分;在语义知识帮助下即使语义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推理:可在语言原有信息基础上增加信息,或在话语的不同成

14、分之间建立连接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示一致时,能提高语言理解的速度和质量,反之亦然。第九章情绪1、理解以下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表情: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行为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状态下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状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对个体潜能具激发调动作用,频繁的应激会损害身体健康。2、表情的形式

15、有哪些?面部表情(先天预成型和后天习得性)、身段表情、言语表情3、理解情绪的三种状态的特点激情: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心境: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弥散性,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应激: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对个体潜能的激发有调动作用,频繁的应激会损害4、掌握主要的情绪理论的内容(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是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强调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故称为“情绪外周理论”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在机体唤起和行为出现后,感到心在怦怦跳、呼吸加快、脸发烧、出汗,这些均构成情绪体验。(二)、

16、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的批评)A、内脏是相对不敏感的器官,其反馈很差,仅依靠内脏器官的反馈我们不可能区分所体验到的多种情绪B、在非常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相同的内脏变化C、人为的引起某种强烈情绪的典型内脏变化,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D、内脏变化太慢,因此不能成为情绪体验的来源,情绪的变化是爆发性的E、情绪经验的产生,并非是在生理变化之后,实际上两者是同时的结:情绪的中心不在ANS,而在CNS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都受丘脑控制一一由丘脑同时发动机体唤起、行为和情绪体验(三)、情绪的认知理论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

17、、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A、沙赫特-辛格的认知一激活理论认为情绪即来自对生理反应反馈的感知,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的情境的评价。若把生理唤醒归因于非情绪原因,那么情绪体验会降低一一正确告知若人为的导致生理唤醒并有情境能够合理的解释这种唤醒的原因,那么人就会体验到情绪一一错误告知结:唤起本身并不能产生情绪,必须对唤起加上标签或进行解释(危桥上的约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B、阿诺德的“评价一兴奋”学说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

18、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第十章意志1、什么是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从反映论的观点看,是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反映。基本特点: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2、什么是抱负水平?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是什么?指个人在做某事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影响因素:自信心(自我估计)、个人成败经验、团体成败经验3、什么是冲突与矛盾心理?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冲突是两个或多个目标之间的斗争;矛盾心理是指对一个目标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感情。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

19、现形式:(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达到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2)、双避冲突:两个都想躲避,必有一个出现(3)、趋避矛盾:既想又怕(4)、双重趋避矛盾:一个人面对多个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情感第十一章个性倾向性1、解释以下概念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交往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合作的动机。成就动机: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会影响个人

20、成长与社会发展。权利动机: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的影响他人或支配别人的愿望。外在动机:人在外界的压力与要求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自我效能: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的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认知失调:一个人具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2、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A、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早晚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B、人的需要的五等级:生理需要一安全需要一归属和爱的需要一尊重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与生俱

21、来的C、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D、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的更晚。b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并非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3、掌握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内容A、各种活动都存在二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B、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C、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4、理解主要的动机理论一

22、、本能论基本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行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代表人物: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人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有18种本能。弗洛伊德:本能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动力;本能意味着表现在精神生活上的身体的需要,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最根本的原因。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大类。人能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决不能消除,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对本能的评价:本能未能从行为的过程、机制和结构来解释行为,对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

23、证,过分强调了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二、驱力与诱因理论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个体的有效行为=驱力X习惯强度X诱因一抑制(P=DXHXK-I)三、唤醒(身体的一种激活状态、紧张水平)理论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程度的唤醒水平,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人总是努力把唤醒保持在理想水平。三原理(1)、最佳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就会逃避刺激,低于这个水平就会寻求刺激。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程度的唤醒。(2)、简化原

24、理:重复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作用:富有经验的个体更偏好于复杂的刺激四、认知论的动机理论(一)、期待一价值理论期待:个体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估计价值: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动机=期待X价值(M=EXV)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人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一种潜在的稳定性质对当前任务能否完成的可能性的主观预期诱因价值:成就动机TA:希望成功的动机Ts;避免失败的动机Tf。TA=Ts-TfTs=MsPsIsMs:追求成功的倾向Ps:成功的主观概率Is:成功的诱因值Tf=MfPfIfMf:避免失败的倾向Pf:失败的主观概率If:避免失败的诱因的强度Ts=MsPsIs

25、=MsPs(1-PS)Tf=MfXPfXIf=MfX(1-Ps)PsTA=Ts-Tf=MsXPsX(1-PS)Mf(l-Ps)Ps=Ps(1-Ps)(Ms-Mf)成功的概率与诱因值互补成功概率为0.5时,动机较高(二)、归因理论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三维度划分归因:内因、外因;稳定、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非可控制归因三种归因相互交叉四种典型的归因模式:积极的成功归因、积极的失败归因、一一利于动机水平消极的成功归因、消极的失败归因(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一个人具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主要观点: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

26、调的感情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除试图消除失调外,个体将积极的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随着失调的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加强烈(四)、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状态(五)、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其动机模式智力理论一目标定向一动机模式儿童对

27、智力的稳定性信念的两种观点:实体论、增长论实体论:智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固定不变、无法控制的,一个人的成败反应了能力水平的高低,聪明的人无论任务难易或是否努力都会取得成功增长论:智力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可以加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绩反应其努力程度和策略的有效性。区分成就目标:业绩目标:指向活动获得高的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学习目标:指向提高自身能力区分人在智力活动领域的活动动机:无助模式:人面对失败时的消极反应掌握定向模式:面对失败时的积极反应成就目标理论的动机模式:实体论一业绩目标定向一无助的反应模式增长论一学习目标定向一掌握定向的反应模式第十二章智力1、什么是智力?理解智力与能力、智力与

28、知识之间的关系。(1)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考、有效的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2)智力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从属说:智力是能力的一个组成成分,也即所谓的一般能力。包含说:认为智力中包含着各种能力。智力能力相对独立说:认为智力侧重于认知,能力侧重于活动。(3)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区别:范畴不同: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概括,主要系统的存在于社会智力是一种个性特征,是具体操作动作方式的内在心理因素概括水平不同:知识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的系统的概括智力是对调节人的认识

29、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功能的较高水平的概括发展不同步:智力发展较慢,知识掌握较快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能力不能联系: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一定的知识又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2、掌握主要的智力理论(二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三维结构理论、智力三元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两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认为存在两个基本智力因素。流体智力:生来就能进行智

30、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禀赋。晶体智力: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发展起来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否认智力中普遍因素的存在,认为智力的结构可以从操作、对象、产物三个维度上考虑,每种能力与某种操作、信息内容和产品有一种独特的粘合。操作:认知一记忆一发散性加工一辐合型加工一评价对象: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智力三元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人类的智力是由互相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成分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

31、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中所依赖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得成分:用于学习新的事实操作成分:作为问题将解决的策略、技巧元认知成分: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成功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情境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能力。多元智力结构: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比较符合

32、传统理解身体一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3、掌握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智力发展不均衡增长期:O17、18岁稳定期:17、1835、36岁衰退期:35、36-(2)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越复杂的智力因素增长速度越慢,达到成熟的年龄迟,衰退晚人的液体智力在中年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定上升的(3)个体间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超常:(14O+)&智力落后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优越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一般认为从。12、13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4、理解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作用遗传

33、与环境的作用:遗传为智力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第十三章人格1、什么是人格?理解人格的特点。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了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整体性:人的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式紧密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是每个人的人

34、格都有其特点。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2、什么是气质?理解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普洛夫)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抑制)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的极限均衡性: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灵活性: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人和动物在这三种神经过程的特性的独特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3、什么是性格?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人在面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

35、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1)起源上: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2)可塑性: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3)评价标准:气质所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1)气质影响人性格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2)气质可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1)性格也可以在

36、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他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4、理解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人格结构观。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心理结构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本我(潜意识层面):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以追求非理性的冲动性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为目标进行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层面):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协调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对思想和行为起着判断监察作用。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反映着一个人幼年

37、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励的那些行为。遵循道德原则。5、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主要形式。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运用想心理策略,以此来适应来自本我、超我、现实之间的冲突。能帮助个体回避矛盾、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起到维持一种可以让人接受和满意的自我形象、保护自我、维系心理平衡的作用。主要形式:压抑: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中而使它不出现在意识中。否认:心理上不承认已经发生了的事实投射:将自己不为社会所接纳的欲念强加到他人头上。合理化(纹饰):通过扭曲现实来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行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转移:用另一个目标作为代替品,从而安全释放或满足冲动。反向作用:为

38、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的做出相反方向的举魂(如:矫枉过正、欲盖弥彰)补偿: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升华: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6、理解人格的特质学说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人格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内在机制,它是许多个别特点的组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一特质,只是量不同。特质:指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性。特质的性质:(1)特质是真实存在于特定个体中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而不是用来说明或解释我们行为的一种标签。(2)特质决定或引导我们的行为。(3)特质是一种可以明显加以辨别的特性。(4)一一种特质与其他

39、特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5)有与特质不一致的行为或习惯,但这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6)特质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测量。(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包括:(1)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2)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是人格的核心部分。(3)次要特质:个体一些表面的特点和不一定很稳定的品质。(二)卡特尔的特质论(把人的特质分成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则隐藏在表

40、面特质的后面,通过表面特质而体现,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认为人的特性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因此他主张用特征群(类型)而不是以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艾森克分析人格所采用的两个标准(维度):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四)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7、理解人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不外乎各种习得行为模式的集合,像其他习得行为一样,人格也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形成的。人格:即各种行为习惯的组合,即各种习得的行为模式。习惯受学习中的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四种成分控制。驱力:促使一个人行为的具有足够强

41、度的刺激。线索:来自环境的信号。反应:所引发的行为。奖赏:这些行为所引发的正强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心理情景、期望、强化价值和自我强化在习惯行为习得中的作用。心理情境:一个人是如何定义并解释所处环境的;期望:对自己的反应是否将引起强化的预测,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期望。强化价值:如何看待行为的结果。自我强化:对自己行为进行积极评价时所得到的鼓励和强化。8、理解人格的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在寻求着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出来的途径,认为人具有自由选择的创造能力。反对弗洛伊德对人格解释中强调生物本能和无意识驱力的观点,也反对机械的行为主义的观点。(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

42、(1)人生来就有趋向健康成长从而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2)自我实现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3)人们体验到自我实现的瞬间经验称为高峰体验,其特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4)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发展的某个终点。(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1)罗成添则认为正常人的人格是达到“内部和谐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人能够与自己的内部情感和冲动保持和谐。这样的人形成了一种对外部的开放态度,一个人从外部得到的关爱和肯定的机会越多,形成这种积极的开放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2)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自我(self)o自我指人对“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知觉。自我包括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三部分。(3)如果自我的三种成分不相匹配,就会成为自我形象不相符的人。人的许多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与其行为的一致性。(4)自我的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