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96789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附详细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了解高等教育概念从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到近代大学教育,再到现代第三级教育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1)古代高等教育,通过探索高深学问,最终达到修身、新民的目的。高等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死而后已。中西相同。特点:1 .形式: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设于宫廷、寺庙、或私学中。2 .目的或内容:目的为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则以人文启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3 .对象上,中国有教无类;西方是少数人的特权。4 .管理上,东方由政府和寺庙管理,西方以私学为

2、主。(亚历山大图书馆具有国际意义。)(2)近代高等教育,以探索高深学问、培养人完整的人格为目的。它的典型是德国柏林大学。1 .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2 .目的和内容上,以继承和探索真知为使命,培养学术性和专业型人才;3 .对象上,属于精英教育;4 .管理上,大学自治,学术自由。(3)现当代高等教育,以探索高深学问、培养人的智力为目的。它的典型是哈佛大学。1 .形式上,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等各层次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第三级或中学后教育的范畴。2 .目的和内容上,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强调教学和研究的实用性。3 .对象上,高等教育逐渐实现

3、大众化和普及化。4 .管理上,在自治与外部控制中实现平衡。比较而言,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重心是道德,旨在使人的身语意合乎宇宙人生之道。现代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知识,旨在使人成为经时济世之才。(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标志性事件教学:12、13世纪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及13实际后期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保存和传递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某一专业知识的人。专业局限于文科,法律,神学和医学四个学科。研究:

4、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明确了以研究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了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思想。社会服务:19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国的赠地学院2)三者的关系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此前提下,实现对社会的服务。教学和研究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为教学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产生新的思想。(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掌握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产生的价值冲突,主要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工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在

5、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是每一个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该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主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其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既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

6、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态势。2 )专才和通才的区别,通才是指那些知识面宽,职业适应面广的人才,而专才是指知识面和专业适应面单一的人才。无论是专才还是通才,都有其存在的的理由和价值。当今社会,单纯的通才或是专才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已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争论已演化为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应实施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问题。3 )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学术性人才,专指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学术性人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职业型人才则可以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胜任需

7、动手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岗位。清一色的学术型人才和清一色的职业型人才,都不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个人个性和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大学,还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大学或学院,只要能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动机及目的施以合格的教育,并不存在质量孰高孰低的问题。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1 .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了解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大学精神文化所具备的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特征。2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的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主要有大学精神、

8、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它着重体W口申明大学的价值诉求。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则属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3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师生(包括个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两者的联系:(1)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2)大学理念基于大学精神。4 .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校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它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重要彰显,是获得外在认

9、同和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所大学的校训表明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起着引领这所大学不断发展的作用。处在理念形态的大学校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终会成为大学的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大学校训存在若干现实弊端。5 .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这里包括继承的发展和创新的发展两个方面。所谓继承的发展即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所谓创新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大学精神文化。6 .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所谓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性而言。二是从学术自由而言。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并非

10、同化,也就是说它不仅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完全否定与斥,而是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使得大学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大学人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从历史来看,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兼容性不仅促进了大学精神文化自身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也是大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7 .大学精神文化的整合性: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思路是,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各自文化功能,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整合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而这种整合具体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

11、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8 .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极富价值的个性的标识。从根本上说,大学特色即文化特色。特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首先,特色与特点不同。一所大学可能有许多特点,但只有那些更为深刻、更具内涵的特点,才称得上特色。一所大学有许多特点,但不一定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如课说特点所表达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大学特色更注重其积极意义。再次,大学特色与单一的特色项目也不同。大学特色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另一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9 .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掌握走向社会

12、中心”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 .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理性主义强调以理性为核心,而理性既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质,认为凡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理性是永恒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有洪堡、纽曼、怀特海。2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尽管实用主义哲学也认为人有理性,但它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来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思想或观念。从实用主义的哲学主张出发

13、,实用主义者认为教育不是要努力使人完善,而是要努力使人舒适。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大学应该适应环境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成为communiversity(社会大学它将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20世纪初,它的代表人物有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3 .走向“社会的中心”的现代大学与大学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一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求,二是因为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对于现代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这一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

14、认识:实然、必然和应然。现代大学走向社会的中心要由必然和应然成为实然,需要适宜的发展理念,而适宜的发展理念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坚守经典大学理念的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现代大学的新理念。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追求高深学问是大学固已有之的理念,是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机构、体现自身价值的本质属性之一。二是因为现代大学是通过追求“高深学问”来回应社会需求和体现其社会价值的。而且,现代大学对社会需求的回应,通过追求不同层次的“高深学问体现出多层面特征,现代大学发展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正反映了对社会需求的多层面回应这一特征

15、。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指涉的是高等院校的作为与社会的期望符合程度;其核心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如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它包括现代大学的全部职能和一切功能的针对性。要提升针对性,现代大学应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适应与创新的问题。二是本地、本国与国际的关系问题。3)现代大学应该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特别是其对社会的批判和预警,并以此来体现其社会的良心”。大学对社会的批判和预警或大学的相对独立的品格是社会对大学的角色期待。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期待现代大学充当这一角色,并使之成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4)现代大学应该有大师,也应有大楼一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很大程

16、度上是因为有大师。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二是从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讲,现代大学的第一职能就是培养高级人才和大师。所谓大楼,泛指教学、科研的条件及必要的物质基础等因素。大学如果要更好地履行其职能,不能单有大师,也应有包括大楼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现代大学的大师和大楼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国际化与其成为社会的中心是密切联系的。(1)就其与外部因素而言: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其次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需要。再次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对现代大学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又为其提供了可能(2)从现代大学自身的内部因素来说:一是其质量提高有赖于国际化。

17、如学者的国际流动和学术资源的共享等,对现代大学质量的提高是有力的促进。现代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其质量的国际化程度。二是现代大学的国际化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可极大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提高大学的质量,同时,这也是现代大学的教育资源得以再生的重要途径。专题三大学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了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培训向高校教师发展的变化趋势。(1)何谓大学教师职业?大学教师职业,也称之为“学术职业,它是以探索、传承与践行宇宙、人生的真理为目的的一种职业。(2)基本特征A.以知识为材料,通过教学和科研,继承和发展知识。B.具有崇尚

18、自由的精神气质。C.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3)发展趋势高校教师的发展,不是一次教师培训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性,基于自身的需求,主动地达成某些发展目标。教师培训主要是集中性地向新教师,传授教师职业相关的理论,为他们未来的工作进行入门和基础性教育。教褪业或学术职业的现代定位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应当具有三种素质:高深知识;原创性才智;道德模范。(二)高校教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19、、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I(1)专业发展.即教师在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方面,获得学术水平的发展。(2)教学发展.在研究型高校,教师既要做好研究,同时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在教学型高校,主要以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主。(3)组织发展.即教师参与学术管理,提高高校管理的质量。(4)职业发展.即针对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而言,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就。(5)个人发展.即教师逐步深入对职业的理解改变对工作的态度。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A.教师群体的积极互动通过与同行和同校教师的互动,使不同年龄和水平的教师,获得共同的发展。例如,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不同学校教师的科研合作、教学研讨,等等

20、。B.专家介入型通过引进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或老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改进教学有建设性的意见。主要围绕两个环节:收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专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1)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A.教学前关注.从学生到教师的教学转换B.早期生存关注.获得新环境的认可.C.对教学情境的关注.关注教学,而不是学生.D.关注学生.(2)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成熟阶段(3)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A职前教育阶段高校专业教育B引导阶段获得新环境的接纳C能力建立阶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D热情高涨的专业成长阶段获得工作的满足感E生涯挫折阶段职业倦怠F稳

21、定和停滞阶段进取心的消退G生涯氐落阶段即将退休H生涯退出阶段(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困境,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行为调整和组织的制度创新克服困难,不断超越。(1)存在的问题A.学术伦理失范B.学术漂移(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轻学术)C.低效教学(教学能力不足)D.职业倦怠(2)超越A.制度制度的局限性B.思想观念或文化根本性意义C.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地超越现有的制度。专题四大学课程与教学(一)(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打破传统单一静止的课程概念,形成开放、动态和多层面的课程概念,辩证地认识和

22、理解高校课程价值观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1)何谓课程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耳杯口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2)高校课程的特点 通识性与专业性general;professional 前沿性 注重方法的学习。(3)高校课程的价值观A.通识教育:a对象.通识教育,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所接受的教育。b.内容.它不是针对某一项职业和专业,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般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c.目的.它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成为一个健全的公民。B.专业教育:a.对象.它是在本科通识教育的

23、基础上,研究生阶段开展的教育。b.内容.它是针对社会的某一项职业,在传授某一领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c.它旨在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professionals),例如医生、律师,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前者重在培养健全的人,后者重在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士。C.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旨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培养人具有完整的人格,止于至善。D.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旨在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获得真知。二者关系:人文教育重在增进对人自身的理解,科学教育重在增进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二者互补,方能培养完整的人。(二) 高

24、校课程的主要类型了解高校课程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1)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通识课程包括语文,政治,体育,军训等,是任I可专业的学生都要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专业特点的课程,带有明显职业倾向的课程。跨学科课程以促进学术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能横跨学科,融会贯通。大体而言,同时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占30-40%,专业课程占6070%(2)按课程修读要求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包含了本专业必修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选修课则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

25、反映到教学钟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大学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和教师的特长,适当的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使之兼容并蓄,百花齐放。要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规格与要求。(3)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生应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各种基本的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与高校的类型密切相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则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对学生的影响分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一系列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在正式课程之外,学校组织和举办的

26、各种活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辅助。大学生的成长受到高校开设的正式显性课程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和师生相互作用等隐性课程的影响。高校必须重视隐性课程的价值,加强引导,挖掘潜力,使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三) 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了解高校课程编制的主体构成及其作用,正确分析我国高校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高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单门课程编制、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层面课程编制);了解高校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1)编制的主体A.院系的领导者总工程师B.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设计和实施C.教师D.学生E.其他人士,比如行业、企业。A.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针对某一个学科和专业而

27、言的,它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等内容。B.课程标准(也叫教学大纲,以系统的方式,纲要性地,按章节、专题等叙述该课程的内容。)C.教材(也叫教科书,详细地阐述一门课的教学内容。)(3)课程编制的方法A.单门课程的编制记录下所教课程内容的想法和打算;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拟定一个你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纲要;制定一个清单,列出想要达到的各种预期学习结果ILoS;将上述清单上的条目进行分类,如分为知识,技能,理解等;从这些ILOs中提炼出中心问题;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知识基础和背景,扩充上述ILoS;确定所需要的新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为包含在ILoS中的各种概念建

28、立起概念树;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立起流程图;陈述并阐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将ILOs分解成大小适当的单元;确定ILOs中的重点;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对如何评价该课程做出计划。三个决策领域:对要学习什么内容作出决策(What);(2)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作出决策(Why);(3)对如何促进该项学习作出决策(how)。B.培养方案的编制学生学习的目的与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的最好的程序和结构;所教授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方案是否成功的评价问题。C.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从实践上看,在这一层次,所强调的主要是政策的制定。如果要想使这些政策对课程编制起作用,就必须

29、使它们能够用来指导具体的课程编制活动。关于学院一级的课程编制,组织学习概念值得重视。与个体学习者通过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吸收新知识一样,组织本身也可以增加新旧知识结合的能力从而改进学习。高校课程的评价:(1)概念一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的评价;二是对一门具体课程的评价,判断其实施的效果。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3)评价的基本程序 准备阶段:建立课程评价机构和部门,制定评价方案 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解释评价结论:进行指标评定,做出分项结论,完成评分评议表,做出综合的评价结论。 撰写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报告给相关人员(四)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了解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拓宽基础,加强

30、普通教育;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1 .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英国基尔大学的综合性课程法国综合性大学的“衣架式课程2 .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这样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围绕师生共同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事件来组织课程,而不去考虑学科领域的界限。横向组织:由课题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纵向组织:同时强化独立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美国麻省理工选修课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所占比例从9%上升到61%,而必修课则从91%下降到39

31、%0向来统得很严的法国,其目前大学本科的选修课量,在本科4年课程中的所占比例已高达40%-60%。4 .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中,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的课程地位很显著。在校级基本要求(GlR)中占72学分,占GIR课程总学分的40%o柏林工业大学在其近年的课程改革中,也加强了文科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符合伦理道德观念的高质量的工程师。5 .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W信息化。国际化的课程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的人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国际问题课程、国际观点、跨文化研究国际化中的本土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专题四大学课程与教学(二)(一)高校教学的过

32、程和任务了解人类教学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阶段,正确理解教学的内涵,掌握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古代的教学多以成人教育为主,由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或宗教人士讲授,传授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活动,又是其从事社会政治或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例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7世纪以前,教学组织形式,基本都是教师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讲授或讨论,多采用”上所施,下所效”的个别教学,如太学,四门学,国子监,及私塾,书院等。17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1632年,教育学支付夸美纽斯(捷克)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正式

33、提出和论证了班级教学制”。今天,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A.何谓教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项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获得完整的发展。或者,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B.高校教学的基本特征a.教学本质的专业性b.教学内容的高深性c.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d.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方法)e.教学要素的复杂性(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等。)C.教学的主要任务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道德品质。几种关系:a.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和教为中心)b

3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以发展能力为中心)c.课程知识与课程体系(即处理好一门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d.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因材施教为中心)(二)高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掌握迪克和凯里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A.何谓教学设计:它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的一项工作。B.基本程序a.教学对象的分析b.教学目标的分析c.教学内容的分析d.教学方法的分析e.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f教学评价(三)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方法的分类方法(一般教学的分类方法、高校教学的分类方法),掌握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等高校常用教学方法的优

35、势和不足。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讲授法:教师系统地讲述一门课的知识。优势是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向较多的学术系统的传授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但是其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难以做到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研讨法:围绕一些主题,教师和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由教师或学生组织课堂研研讨法有助于互相学习,深入思考,集思广益。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是科学研

36、究的主要方法,能够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义。专题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改革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掌握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不同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1)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提出,旨在描述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间。这时,高等教育活动表现出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许多特质,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

37、变中的问题(1973)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框架:。1.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都遵循精英、大众、普及这三个阶段O2.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量的差异,而且还有质的差异O3.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如从精英到大众阶段、从大众到普及阶段存在着诸多必须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2)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不同模式A.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时间大致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二战后,为了帮助大批退伍军人就业,政府为他们提供学费,资助他们到大学学习。这时的大学学生人数有了飞速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45年的10%,发展到1959年的23.8%0美国大众化高等

38、教育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社区学院来完成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使命。社区学院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社区居民,入学门槛低,学费低廉。其次,开设多种教育课程,包括转学课程、职业课程等。其三,教学安排灵活,在职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D.中国1999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9.8%I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到2002年,毛入学率已达到15%o面临的问题: 经费:高校债务危机、学费 结构:高校间的不平等 质量: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型高校 就业:学历膨胀与就业难(二)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掌握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不同策略:美国经验和欧洲经验,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1 .市场化:(1)政府、市场、学术权威:三角协调关系(2)原因:政府,大学(3)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成本分担,高等教育服务2 .高等教育改革措施:A.政府绩效拨款与社会问责B.高校提高学费C.助学贷款D.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兴起3 .未来趋势: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