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75332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7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普遍适用概念、命题、推理的。概念、命题、推理都有各自适用的规则、规律,如概念内涵、外延间的反变律,概念定义、划分的规则,性质命题形式间的对当关系,复合命题形式之间的等值转换规则,各种推理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规律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适用于概念的规则不适用于命题、推理,适有用于命题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推理,适用推理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命题。它们都是特殊性的规律、规则。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适用于一切概念、命题、推理的,是普遍性的规律。概念、命题、推理的各种特殊规律

2、、规则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在不同思维形式的具体体现,是由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客观事物本身并不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等基本规律。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基础的,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的、必然性的联系,客观事物由于内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当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事物的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这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确定性的

3、反映。,第一节 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同一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内容;如在同一命题、推理中,概念的内涵、外延必须确定,在同一推理中,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涵义。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同一律就是要求:在同一命题、推理中,任一语词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在同一推理中,任一语句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命题。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所谓混淆(或偷换)概念,是说在同一思维过

4、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或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来使用。例如“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 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 社会共同的语言。”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三段论规则一所犯的“四词

5、项”的逻辑错误也是一种“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三段论规则一是同一律在三段论推理的具体体现。,转移或偷换论题,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作为论题的命题的涵义以不同的命题来取代原论题。如下面的例句:。(2)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这段论述以“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了原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

6、我国开始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犯有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再如 王大妈在商店去买布时问:“你们这里有好布卖吗?”营业员回答说:“我们这儿的布都是好布,坏布怎么会拿来卖呢?”王大妈为此非常生气,布没买就生气走了。这里,在王大妈看来,营业员偷换了概念。因其心目中的“好布”的内涵则是品种、花色、质量等方面都是符合她心意的,而营业员所说的“好布”这个概念内涵非常贫乏,凡不是坏布就是好布,母亲问:“儿子,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儿子回答说:“妈妈,你的衣服洗完了吗?”儿子的回答中出现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因为针对母亲的问话儿子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然后才能提问,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而作为母亲的此时则应

7、当强调儿子必须首先回答问题。,(P139)3.“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C)中国人不怕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怕死。(D)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P139)3.“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

8、甲一定是作案者。(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C)中国人不怕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怕死。(D)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解:应选(C),(C)与题干都犯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p139)6.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A)偷换概念。(B)自相矛盾。(C)以偏概全。(D)转移论题。解:应选(A)。,(P134)例3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

9、,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P134)例3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

10、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应选(C).选项(C)指出了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张先生把手表与家中的挂钟比,一天慢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而张先生后来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

11、的标准时比,一天快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两个“三分钟”,虽然是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P139)4.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土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P139)4.根据男婴

12、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一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解:应选(C)。新生婴儿与男人、女人是不同的概念,乙违反了同一律,犯有“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P143)1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

13、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P143)1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B)有意

14、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解:题干违反了同一律,犯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B)、(C)很显然犯有类似的逻辑错误。选项(A)乙将“工作时禁止吸烟”偷换成“禁止一边工作一边吸烟”,也违反了同一律,犯有“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故应选(D)。,第二节 矛盾律 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思想去反映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矛盾律也可以说成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不是非A”或“(p p)

15、”。矛盾律要求思想必须无矛盾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对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违反矛盾律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例如,“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既肯定了“所有的人都没有进去过”,又肯定了“有的人曾经进去过”,自相矛盾。,s,b,a,a,由于在任一特定的论域中,概念a和a的矛盾概念外延相加之和等于反映该论域的概念外延。故与a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同与a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之间具有种属关系。因此,若一对象可以用与a有的反对关系的概念来反映,运用概念的概括方法或利用三段论,该对象也可以用与a有矛盾关

16、系的概念来反映。可见,若用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也就能导致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如下图:,用a反映s,即“s是a”;用b反映s,即“s是b”,运用三段论 bAa sAb sAa可得sAa,即“s是a”,即用a反映s。,另一方面,就命题来说,与命题p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同与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肯定p的反对关系的命题,就会导致肯定p的矛盾关系的命题。可见若对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就会导致对它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p,p,q,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如左图:肯定p;肯定与p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q,

17、就会导致肯定与q具有差等关系、从而与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p。,由此可见,矛盾律的内容又可以说成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断定同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或者说,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去反映同一个对象或对对象情况作出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自相矛盾”。例如:例(1)巍巍长城,逶迄万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例(2)罗亭。“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

18、东西了”。皮卡索夫:“没有,根本没有”!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皮卡索夫;“对”。例(1)中,同时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天然屏障”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反映长城这个对象,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例(2)中皮卡索夫事实上同时断定了“信念不存在的”与“信念是存在的”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犯有“自相矛盾”的错误。矛盾律有时也称作“不矛盾律”。,(P139)5.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A)循环论证。(B)偷换概念。(C)转移论题。(D)自相矛盾。,(P139)5.一个月来,这个

19、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A)循环论证。(B)偷换概念。(C)转移论题。(D)自相矛盾。解:应选(D),题干违反了矛盾律,犯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第三节 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去反映一个对象或断定一个对象或对象情况。排中律的内容也可以说成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或“p p”。排中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明确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任一特定论域中的一对象,

20、必须用一概念或其矛盾概念来反映,对一对象或对象情况。必须作出一个命题或其矛盾命题。二者必居其一。,由于与命题p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同与p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具有差等关系,因此,若否定p的下反对关系的命题,就会导致否定p的矛盾关系的命题。可见,若对就同一对象或对象情况作出的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就会导致同时否定对它作出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q 下反对关系 p,差等关系,p,矛,盾,关,系,如左图:否定p;否定与p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q,就会导致否定与q具有差等关系、从而与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p。,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作出明确的选择。违反排 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作

21、“模棱两不可”(或“模棱两可”)。例如:“可能火星上有生命”与“可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两个 命题都是不对的,应该说,“火星上根本就没有生命”。这段论述同时否定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因而是违反排中律的,犯有“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333 甲:中国足球队在下届世界锦标赛中可能会冲出亚洲。乙:可能不会吧?丙:我看你俩的说法都有问题,我认为中国足球队必然 会冲出亚洲,因为在上一届世界杯比赛中的失利完全是不正 常的因素所导致的。,333 甲:中国足球队在下届世界锦标赛中可能会冲出亚洲。乙:可能不会吧?丙:我看你俩的说法都有问题,我认为中国足球队必然 会冲出亚洲,因为在上一届世界杯比赛中的失利完全是

22、不正 常的因素所导致的。解:丙的说法违反排中律,犯有“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甲所说为“可能p”,乙所说为“可能非p”,二者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同时否定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违反排中律。,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矛盾、互相反对的命题,排中律则适用于互相矛盾妊思想与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2、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命题;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互相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3、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所犯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P135)例4 甲:“你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好吗?”

23、乙:“我认为不算好?”甲:“那就是说,你认为坏了?”乙:“不,我并没有说坏。”甲:“说不好就是坏!”下面哪个选项不可能是对甲、乙对话的正确评价?(A)甲问话的用意是要求乙做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B)乙的回答前后矛盾。(C)甲没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真缔。(D)在乙看来,末代皇帝拍得一般。,(P135)例4 甲:“你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好吗?”乙:“我认为不算好?”甲:“那就是说,你认为坏了?”乙:“不,我并没有说坏。”甲:“说不好就是坏!”下面哪个选项不可能是对甲、乙对话的正确评价?(A)甲问话的用意是要求乙做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B)乙的回答前后矛盾。(C)甲没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真缔。(

24、D)在乙看来,末代皇帝拍得一般。解:应选(B)。甲要求乙做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而乙既不表示认为 末代皇帝拍得好,也不表示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坏,这是可以的,因为在拍得好、拍得坏之间,还有中间情况,即拍得一般。可是甲却认为,不认为拍得好,就是认为拍得坏。故甲没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真缔,故应选(C)。,p p(p p)p p,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具有充足理由才能确定为真。充足理由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pq)q”,其中,“q”是被确定为真的思想,称作推断,p是蕴涵q的命题,称作理由。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即蕴涵关系。并且,理由必

25、须真实。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称作“推不出”或“理由虚假”。,例如,问:当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对吗?为什么?答:对的。因为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相隔那么远,时间肯定不相同。这段论述的理由“美国和中国相隔一个太平洋”与其推断“我国是白天时,美国正是黑夜”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犯有“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又如: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宣称;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 十全十美的,而十全十美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这里“上帝是十全十美的”是一个假命题,犯有“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

26、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理由与推断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即“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还可进一步作区分:(1)推不出。指理由与推断之间的逻辑形式不正确,推理形式非

27、有效 例如,“如果张三是作案者,那么张三有作案时间,现在张三有作案时间,因此,张三是作案者。”(2)论据与论题不相干。指理由与推断在内容上毫无关系。例如,某厂领导说:“最近,我们厂的产品质量不太好,用户意见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全厂上下普遍重视产品的数量,因此,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事实上,“重视产品的数量”与“忽视产品的质量”之间并没有蕴涵关系,从“重视产品的数量”推不出“忽视产品的质量”。(3)论据不足。指理由虽然与理由与推断论题有关,但不足以能推出推断来。例如,“听了韩素音的报告。才知道,她原来是个医生。看来知名的作家开始都是学医妁。你看契诃夫原来是个医生,柯南道尔、鲁迅、郭沫若都学过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