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8040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5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手法作用原理及手法训练.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拿手法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推拿教研室主讲:卢国清,第一节:手法作用的基本原理,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者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治疗效果。也就是说医生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是医生根据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所作的有用功,从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深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能也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一、纠正解剖位置异常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

2、等,因有关组织解剖导演而致的病症,均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加以纠正。如骶髂关节半脱位,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下颌关节脱位。二、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某一系统内能失调 某一系统的疾病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肌肉痉挛者,通过手法使有关肌肉系统内能得到调整,则痉挛就得到了解除;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气血系统的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环,从而起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症。,三、信息调整通过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脏器发生病变时 生物信息就会变化 影响整个系统全身的机能平衡在治疗

3、上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成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建立在人体生物电、生物力学、生物内能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古老又崭新的治疗途径。例如,在缺血性心绞痛患者的有关俞穴上,用较轻的按揉法治疗,输入调整信息,可起到冠状A的血供量增加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四、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 能的结合凡因各种原因导致解剖位置失常者 有关的系统内能必然发生改变,系统内能的改变 又会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故治疗时必须兼顾例如:冻肩的治疗着急在于活患肩,使粘连得以松解;但

4、本病肩部疼痛剧烈,肌肉痉挛、活动困难,因此治疗上,首先要调整有关肌肉组织的系统内能,使肌痉挛缓解,然后再能活动其关节。在活动关节使粘连松解时,极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通过手法来改变患部的系统内能,加强气血循行,促进损伤的修复,从而消除因活动关节而产生新损伤的副作用,保证推拿的良好疗效。,五、纠正解剖位置与改变系统内能、调整信息的结合 解剖位置变化有关组织系统内能 和生物信息变化(造成)组织、器官的疾病 在治疗上 三方面结合 例如:胆囊炎、胆绞痛基本病理是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受T8、9交感神经支配)T8、9后关节错位(是常见原因)疼痛缓解 改变系统内能、调整生物信息 有关穴位点揉 总

5、之,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不外手“力、能、信息”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二节 手法治疗伤筋的原理,凡是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不慎而跌扑闪挫或体虚过劳等因素引起的操作,无骨折脱位或皮肉损者均称为伤筋。推拿治疗伤筋有独到之处,伤筋无论是急性或慢性,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中医认为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治疗的着急在于通,手法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通则不痛的:,一、舒筋通络损伤后肌肉附着点筋膜可发出 通过神经韧带疼痛性 反射作用关节部 的信号 目的是减少 肌肉收缩 使有关组织处于活动从而 紧张 警觉状态减轻疼痛 直至痉挛疼痛 肌紧张(恶性循环)

6、我们治疗的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紧张这两个主要环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手法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因手法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而且能解除肌紧张的原因,治标也治本。,(一)手法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1.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2.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3.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二)手法消除导致肌紧张病因的机理:1.加强损伤组织的气血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2.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3.对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在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关键,压痛点的寻找要认真,力求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一般

7、讲,最敏感的压痛点往往在筋膜、肌肉的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因筋膜处末梢神经丰富;肌肉起止点、交界或交错部位所受的力较大)。舒筋通络筋肉放松松则通通则不痛,二、理筋整复在软组织损伤部位,通过手指细心触摸,从摸得的形态位置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损伤的性质。医宗金鉴手法总论中说:“以手摸之,自悉其情”并记载了筋歪、筋断、筋翻、筋转筋走等各种病理变化。对于触诊中发现组织错位逆乱,要及时回纳纠正,使筋络顺接,才能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1.肌肉、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需手术缝合。2.肌腱滑脱者,须及早采用弹拨或推扳法回纳。3.脊柱后关节错位者,棘突向一侧偏歪,用扳法。总之,对骨缝开错、韧带

8、损伤等要积极采取措施,拨乱反正,令各守其位,才能有利于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而顺则通,通则不痛。,三、活血祛瘀“动”是手法治疗的特点,对于患者来说,“动”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促进肌体组织的活动(加速软组织损伤的恢复)2.促进气血的流动(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所指此3.肌体关节的被动运动(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对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有关系统内能发生变化,加速气血的运行,从而直至活血化瘀作用。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通则不痛”的理论,在伤筋的手法治疗中可具体化为“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三节:手法调整气血的原理,气血是构成人体的

9、基本物质,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是气血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体之气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最基本的是元气,它的生成来自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结合,能否发挥其生理动能不要看气机是否调畅。血是由水谷精微生成,而水谷精微是靠脾来运化,胃的受纳,血与营气共行脉中,在心脾的作用下流注全身,起到起濡养全身肢体脏腑的作用。由此看来,气血的生成都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分供给,那么推拿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气血进行影响的呢?推拿是通过健脾胃,促使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泻功能来促进气机的调畅,这样又加强了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循环,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调

10、畅。,第四节:手法训练,手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技巧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家各派都把手法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手段。因此,手法的好坏与熟练的程度就成为治疗疾病成败的关键之一。手法作为特定的技巧动作,要熟练地掌握其技巧与功力,自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进行认真、刻苦地练习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尤其是对某些技巧难度较高、又较复杂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更应该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谓“一分功夫,一分疗效”。所以要学好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看、多问、多练。,一、手法训练的注意事项 手法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必须认真刻苦地训练,所以为了把手法训练好,在训

11、练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按要领、要求练习,“手到、眼到、心到”。2.顽强刻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3.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4.循序渐进:按手法要求逐渐提高。5.劳逸结合:冻冰三尺,非一日之寒。,二、基本手法的训练(一)米袋(沙袋)练习 米袋的制作方法:准备一个长约26厘米,宽约20厘米的布袋,内装大米或黄沙(需洗净),一般装至4/5量左右,然后将袋口缝合,另备大布袋作套,以便经常拆卸洗涤,保持米袋卫生。先扎紧中间稍松最后改装海绵(为下一步人体操作打下基础)。(二)练习方法 1.平卧式:把米袋平放在桌面上,根据各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及要求在米袋上练习。如

12、摆动类手法。2.悬吊式:把一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布袋装满黄沙后,封口扎紧,空悬在木架上,沙袋的调试,上端以平肩为宜,这种方法主要用来练习击法、掌击法、指击法、搓法。,三、人体操作训练 人体操作训练查一门手法综合性的训练方法,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在人体各部位的运用,并能正确地刺激各特定的部位和穴位;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手法操作顺序及各手法之间的连接以及手法的变换要动作协调自然。1.头面部操作:仰卧位、坐位。2.颈项部操作:患者取俯坐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术者站于其后侧方。3.肩与上肢操作:端坐上腩外展。4.腰背部操作:俯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术者站于其侧方。5.胸腹部操作:俯卧位。6.下肢操作:俯卧位、仰卧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