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2132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材料:课堂观察LICC模式.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堂观察LICC模式,我的故事:让我们千万次问:什么样的课是好课?,1999年,我们出版的教学理论第八章建构了一种课堂教学行为评价表,共有5个维度(目标0.15;内容0.2;程序与方法0.3;教师素养0.15;学生学习0.2)、15条指标、四个等级,还有定性的总体描述,结果是2003年,我们在无锡旺庄小学讨论“好课”的标准时提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2005年,我们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讨论“课堂教学底线”2006年,我们在余杭高级中学讨论“课堂观察”我们还要继续追问,聚焦:新课程的“两张皮”问题,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而教学变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是

2、教师的自觉变革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教师培训等重中之重的因素是听评课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报告内容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改变心智模式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校本教研改变对“教师生活”的看法: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改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学”改变对“专业制度”的看法:从“约束人”

3、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改变心智模式,从简单走向复杂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好课: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从对立走向理解自我本位换位思考改进缺点发挥优势从业余走向专业关注学生学习基于证据同行评议,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经过近五年的合作研究和持续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种课堂观察LICC模式:技术性、证据性、合作性。并在2007年12月召开全国研讨会公布。直接结果老师人人愿意上公开课,因为心里有底了;评课时,人人想说话,都说自己的话;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课例,愿意写论文,能写出自己的话语;学生成绩提高了,导致更多的人投入学习,促使学习更有效;教师专业发展了,特

4、别体现在写论文、做课题上。影响与传播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发行6000多册。教研员研修:详见E-教研员之家http:/在百度上查“崔允漷课堂观察”有“39600个”在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观察、合作专业活动程序: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案例与课例结构,(一)知识基础,课堂: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观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合作:四要素,如何解构课堂教学?,LICC模式,课堂观察框架: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以“学生学习”维度为例(P104),(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

5、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以“教师教学”维度为例(P105),(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6、?,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以“课程性质”维度为例(P106),(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

7、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以“课堂文化”维度为例(P107),(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师生/生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

8、)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观察: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1)核对清单法;(2)级别量表法;(3)记叙性描述。优点:自然、真实、生动,还可获得出乎意料、无法言表的资料缺点:受观察者、对象、时间、方法本身的限制,合作:

9、四个元素,详见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的相关内容,(二)专业活动程序,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陈述: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提前进入课堂明确观察任务选择观察位置如实做好记录避免影响教学,课中观察,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

10、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课后会议,上课老师陈述: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情景创设、讲解、对话、小组讨论、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三)指向教师行为改进的课堂观察:一个案例,课前会议 观察量表、记录与结果 基于证据的推论与建议本次课堂观察的结论,案例,课前会议上课老师说:本节课的创新点是问题驱动教学听课者W老师:研究教师的提问、理答、课堂即时评价情况在

11、问题驱动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说明:1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2.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与“”表示。3问题难度:为了解水平的问题,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问题编码:1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观察结果(1)本节课共8个问题,无主动回答,无主动提问;没有学生插话。(2)8个问题中,4:4;回答问题的学生中,6中:2优。(3)师生问答时,近距面-面1次,远距面-面4次,面-背3次。(4)学生回答正确后,没有

12、评价(追问/赞赏等);回答错误时,全部由教师做出评价。(5)师生互动主要集中在两个小组。(6)候答时间均超过4秒。,基于证据的推论与建议(1)Y应考虑“面向全体学生”。(2)应提高了解学情的意识。(3)师生互动时,应保持适当的正面距离。(4)应增加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的机会,培育自由交流的课堂文化。(5)应增加候答时间,4秒以内的候答时间,对一些稍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的思考时间是根本不够的。这对一些学困生和部分中档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降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结论:略,一个完整的课例结构,背景:屠飞燕老师;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说课(二)

13、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二)观察位置的选择(三)观察过程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第3、4节课(一)屠老师课后反思(二)观察教师简要报告观察结果(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附件(一)学案(二)课后反思与课堂观察分析报告,吴江林: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教学时间的分配,三、如何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澄清“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观察点)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寻找符合该核心概念

14、的关键行为(证据)设计便于收集证据的图表(工具),如何确定观察点?,谁来决定?观察者被观察者合作体观察什么?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或合作体的需求该课的关键行为、要素、创新点、目标达成(参考课堂观察框架),如何分解核心概念: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例,学生课堂参与,倾听,生生互动,阅读/写作,师生互动,提问,回答,观察点参与人数维度参与时间维度参与程度维度,独立操作,理答,按需设计记录工具,从核心概念到行为表征,方法一:分解式如: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方法二:串联式如:教师是如何处理学生错误的 学生犯错 教师反应 教师行动方法三:并联式如:学生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倾听互动1(提问/回答)互动2(讨论/汇报

15、)计算/书写,复述解释运用综合迁移,方法四:组合式如情景创设的效度(注:拆分成多人合作观察的工具),说明:学习行为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倾听/讨论/思考/计算等行为,开发者:吴江林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达成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研究问题:怎样知道学生的目标达成?,例1:此记录工具采用何种分解方法的?,例2:此记录工具采用何种分解方法?,观察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彭小妹老师)是这样设计观察表的:一是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关注;二是师生能否充分利用情境达成学习目标;三是情境创设与学习目标的适合度。再对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分析,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第151页,观察工具:一种评议

16、框架,指向明确拟解决的问题比较明确该问题与此人/此课的关系密切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或教师专业发展分解合理该问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按某种逻辑合理分解分解后的相关次级概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关键行为该关键行为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关键行为记录与表格的匹配程度记录可行该表格已说明“用户”是个人还是合作及特别要求该表格容量适合记录人在现场边观察边记录该表格便于记录后的整理/归纳/推论,课堂观察的局限性,它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

17、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它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作为教研文化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呼唤听评课的专业化!,第一,要学习;第二,学习后行动;第三,在行动中反思。,愿与大家共勉!,敬请关注E-教研员之家,通过此专题的学习,以及培训后的实践,请你以等级的方式自我评价。说明:1-我学习过;2-我会简单迁移应用;3-我会熟练应用;4-我会指导别人应用,此专题学习自我检核表,聚焦课堂研究的意义,国家课程改革进入“深化”时期,对课堂的探索意义非凡,不管是从政治的高度,还是从专业的角度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课程的现场,是教学的舞台课堂变革必须导致学生学习的增值:动力值

18、更想学方法值更会学数量值知识与技能获得更多意义值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有意义,关于郑州市课堂探索的努力,不断在尝试开展课堂观察,如中牟县、卢臻的小窗口课堂观察、郑州市数学学科、郑州四中的校际联动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如郑州52中的数学组探索导学案,如郑州102中建设道德课堂,如中原区,对大家提出的困惑之回应,困惑一: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中医与西医传统听评课的质量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只有观点,没有证据那是个人意见传统听评课缺乏“程序文明”没有充足的知识基础的活动不是专业活动没有“合而作之”的活动不一定是复杂的专业活动,也不一定是进步的教育探索,困惑二:如何体现以学生学习为导向课堂分解的中心

19、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都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从学生的学习推断课程、教学、文化存在的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出路,或总结其好的经验,困惑三:教师开发量表的能力问题充分认识到这是教师的专业行为,与教师自制教具学具、自主备课、上课与设计作业同样重要,是必须的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不断的、持续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开发量表就是专业发展的机会,没有机会永远没有能力能力进阶?理解仿学熟练创造,困惑四:专家开发工具,教师使用,不是更好吗?教师是专业人员,不是职业人员,因此教师必须亲历亲为专业活动剥夺教师的专业活动机会就是阻止教师专业发展专家研究寻求普适性,教师研究

20、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两者不可替代没有思考,就会失去灵魂;校本教研就是“还灵魂于教师”,物理:教师素养高第二组:语文、历史、数学震憾基于标准;大课堂观两点思考:问题是如何放手?但观察点不匹配听评课与课堂观察结合?第三组:两个遗憾,一是本校教师没参加二是大齡。震惊。思考:坐在学生中间,对观察位置的关注第四组:语文、物理、历史量表设计,观察点太大,点评越位,针对性。困惑:如何常态化?第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第六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第七组:数据为依据的评价第八组:课堂之外的课堂,成长之外的成长。爱生,合作分工,帮困,评价的层次性。导学功能,观察点切入,量表设计,评价,第九组:导学案功能,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