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98241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解XX市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近期国家统计局XX调查队在全市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XX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良好,乡村振兴成效开始显现。一、乡村振兴推进成效显著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XX市深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

2、优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强则百业强。XX市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稳面积、稳产量”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延长粮食产业链条等措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作用明显。粮食面积稳步增长。XX市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思路,牢牢守住土地红线,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全市划定耕地18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49.9万亩。20

3、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2.42万亩,比上年增加0.52万亩,增长0.6o粮食总量相对稳定。XX市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坚决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2022年粮食总产量为48.65万吨,比上年增加L16万吨,增长2.4%。粮食单产稳步上升。XX市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推广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跑出了“加速度:2022年全市粮食亩产为526.4公斤,比上年增加9.62公斤,增长1.86%。(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XX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

4、“优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加大投入,政策拉动。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培育壮大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1亿元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基金,近三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8亿元,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亿元,用于特色产业发展2.8亿元,为推动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市1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13个村级光伏电站运维管理规范,累计实现收益123.83万元。因地制宜,统筹推动。坚持育产业提质效,着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江楠市场、和鑫源等企业在祁连山冷凉灌区、城郊区域一带着重发展具有市

5、场竞争力的大宗蔬菜品种;波杜产业、三杰牧草等企业在XX东河灌区、水源等适宜地区布局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依托XX县国家级制种大县金字招牌,在清河灌区着重发展现代种业;以天康农牧、元生农牧、天牧乳业等企业为依托,推动草、畜一体化,突出发展肉奶产业。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进生猪产能调控,扩大牛羊肉和奶产品生产,提高蔬菜保供能力,确保肉蛋奶和蔬菜有效供给。扶持典型,龙头带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培育计划,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98家,家庭农场168家。达盛新业等多家农民合作社入驻XX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园

6、区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吸纳周边3.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代表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初步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中央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XX市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聚焦“六个精准”,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综合施策破解难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2018年,XX县“插花型”贫困县经省政府批准摘帽,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全市L1

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51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左右,彻底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1.95亿元,同比增长5.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47元,增长6.2%;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57元,增长11.5o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厕所建设、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8100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建、46个“清洁村庄”创建和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全域化、村

8、容镇貌品质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干部群众8.33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13667吨,清理河坝沟渠1803公里,清理乱搭乱建等4808处,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737座,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起常态化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拓展帮扶工作。认真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市县单位定点帮扶行政村机制,333个市、县帮扶单位联系帮扶全市139个行政村。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调整轮换驻村帮扶干部18名,开展驻村帮扶培训9期989人次,常态化督促驻村帮扶干部履职尽责,持续推动政策、工作、责任落细落实。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XX行动,动员47家民营企业与10个乡镇112个行政村

9、结对帮扶,落实“万企兴万村”县级实验项目15个。(四)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扎实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制定印发了XX市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协调县、区按照发展类、管控类、搬迁或撤并类三种类型排出优先序,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先行开展试点,因村施策,县区及试点村建设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全市12个乡村建设试点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同时,XX市被省上确定为整市推进乡村建设的5个市州之一,XX县列为省级重点帮扶县,全市共有30个村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产业优势起到了引领作用,推动XX高原夏菜申报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元生爱特”绵羊奶等7个品牌为“甘味”知

10、名企业商标品牌,同时在XX县、XX区确定17个村开展“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积极整合各种力量,创新探索多种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在加速形成。着力实施兴业带富工程。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力打造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制定了兴业带富工程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2021年行动计划,分产业开展抓点示范,XX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三年倍增计划肉羊优势产区、奶山(绵)羊产业优势特色区域,XX区被确定为三年倍增计划奶牛产业优势产区。

11、狠抓涉农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XX区双湾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整体形象进度达85,XX县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完成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市47个新(续)建涉农重点项目已开工(复工)39个,完成投资6.25亿元。(五)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有效促进。抓政策,强保障,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着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3所,累计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18所,覆盖率达到8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3%,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33元,发放率达100%。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

12、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及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交流轮岗教师314人。投资2496.8万元改造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发放脱贫家庭学生各类补助344.81万元,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联盟8个,实行中小学区域联盟教学研讨、送教下乡、教师走教制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用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并通过广播平台及电子屏、宣传栏、会议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对村规民约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各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

13、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指导139个村制定了村庄清洁公约,12个乡镇制定了村庄清洁机制,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管理自家及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素质更高了。(六)乡村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采取“以旧换新”、机械化回收等方式,实行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示范推广新型环保地膜、适时揭膜、一膜两年用等技术,建成回收加工企业9家、回收网点17个,聘用农田保洁员1400多名,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3.68%o探索推行“政府补贴+主体付费”机制,采用田间地头肥料化利用、过腹还田、集中晾晒处理、加工黄储

14、饲料等方式,加快推进尾菜处理利用。目前已建成工厂化处理生产线2条,年处理能力65万吨;在建处理生产线2条,全部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达100万吨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4.25%o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扎实推进,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专项资金近亿元,全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整治,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5.11%,“清洁村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XX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域覆盖。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半年有突破、一年大提升”为目标,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制定村庄清洁文明公约和行业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村庄环境“两净一亮”(路净、院净、观瞻敞亮)目标。同时,把农村

15、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推行庭院绿化、村庄绿化、村组道路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提升了乡村宜居水平。有序推进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以肥料化为主要途径,采取建设大型沼气池、有机肥厂、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等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后建成有机肥厂15家、大型沼气企业2家、粪污集中处理中心1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80%转化为商品有机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21%o因地制宜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建成饲料化重点企业6家、有机肥企业15家、生物质加工企业3家

16、、基质基料化企业12家,年消耗秸秆80余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同时,积极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按时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土地治理修复,全市耕地全部调整为优先保护类土地。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欠优,农业大而不强。产业带动能力有差距。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特色产业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仍面临挑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较少,还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

17、阶段,农村全产业链的产业融合数量少,规模小,融合程度不深,项目质量不够高。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偏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二)基础条件薄弱,农村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特色不足。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XX市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链较短,农户生产呈现较强的分散性,加工和营销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业化发展特色不足、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仍然短缺。随着

18、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对于种粮户来说,“人难请”成为一大难题。老龄化问题突出,在农忙季节,能请到的季节工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而且日工资也逐年增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不高。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传统农业靠人工,现代农业靠智能控制和物联网。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制约了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三)乡村治理尚不完善,乡村文明任重道远。部分乡镇“视觉贫困”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村庄垃圾堆放场数量少,遇恶劣天气仍会出现收运处理不及时,堆积污染。农户庭院周边堆放垃圾、畜禽粪便清理不及时的问题仍然存在。未推行改

19、厕的乡村有的户外厕所简陋,部分农户改厕意愿弱。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部分村委会计算机硬件配备不足,个别村干部对计算机、互联网运用不适应、不熟练;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工作仍需实质推进,村民自治基础还有待夯实,自治作用有待充分发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个别村庄存在文化广场面积不足,利用率不高,设施缺损问题。书屋书籍数量不足,陈旧单一,校园之外的安全教育、卫生健康等公益讲座流于表面,没有做到入脑入心。农村网络文化阵地作用有待加强,消极文化、恶俗文化仍未彻底禁绝。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快产业融合。深入开展数字经济建设。突出优势产业,做强农村电商

20、,加快电商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商配套服务体系,政府协助搭建平台,促进电商企业、流通企业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打造特色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便捷物流服务,充分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外联优势,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在线销售、直播“带货”、体验式消费等。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强镇、特色产业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市场经营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塑造优质农

21、产品品牌,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平台,规范和强化地家业品牌的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提高产品溢价,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对已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加大建后管护力度,确保发挥高标准农田,增强抗旱能力。夯实产业兴旺基础。推广耕地保护和提升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

22、,示范推广废旧地膜回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形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西北、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广阔农村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打造高学历、专业化青年种粮队伍,培育乡村振兴引路人。(三)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科学合理做好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美丽示范村创建,推进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备适用的清运车,提高垃圾压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多措并举宣传教育,鼓励农户认真开展垃圾分类。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推进农村改厕,重点关注

23、改厕质量和后续管护清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核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村“两委,干部“一肩挑”监管,健全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机制,发挥乡规民约非制度性约束积极作用。充分调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积极性,发掘潜力办实事,减轻基层负担。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提升村干部知识素养和能力,提升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让乡风文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多渠道引导农民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喜闻乐见形式改变陈规陋习,激励农民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弘扬孝道,向上向善,促进农村教科文卫体事业系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卫生室、敬老院等功能,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