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发展13年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社会发展13年春.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其发展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进程的制约,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制约作用是根本性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力、物力、财力(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教育经费的投入),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社会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2、,劳动者的智力要求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 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关系等 如,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以服务业为主)4、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学校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更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个别-集体-小组,二、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劳动力是重要的经济因素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潜在现实,简单复杂,体力脑力)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对劳动者具有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受
3、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要多45倍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写道:“要使日本复兴,一靠教育,二靠技术的引进。”,现代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做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舒尔茨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以后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
4、济增长的直接重任。(人才最重要一支粉笔)以美国为例:,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现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教育在科技创新中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渠道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直接从事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通过自办产业或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作用于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通过传递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是受教育者迅速、简约地掌握人类文明的成果,培养从事科学发明与创造的能力与精神以间接方式作用于经济领域,3、教育还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身的消费能力影响着市场需求(学校的基本建设、教材(教辅)供应、学生消费等)-大学经济英国、澳洲等产业 校园经济 二是以自身的
5、人才培养影响着劳动力供给“蓄水池”对于减缓社会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制约,如果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就会产生负功能,三、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源理论-投资于教育是否取得经济效益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两个方面人力资本的特点:高效性、迟效性、多效性、间接性和易流失性-不能转让,人力投资方向主要包括:对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对医疗保健卫生的投资对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投资对国外移
6、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流的投资对企业的投资 对教育的投资是最重要部分,1、基本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将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2)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源泉主要是人力投资的结果。,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人口后天质量和素质的提高,主要是由教育程度决定的。教育可以使人的内部能力得以增长,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4)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 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并且逐渐增长。P92-93 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其公式为:收
7、益成本收益率。,2、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不仅是资本性事业,而且是可以获得比一般资本更大收益的资本性事业;首次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的收益率,使原来仅仅存在于思辨中的教育收益,变得清晰明确起来。吸引人们投资教育(增加投入)说明教育的确具有经济效益,3、不足 首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其次,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再次,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如
8、,管理体制),最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缺陷,当许多国家发现教育投资并没有像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削减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理论也有所势衰,4、对我国的影响第一,深化、拓展了我们对于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的认识,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第二,人们不仅认识到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效果,而且还发现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或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短期的或直接的拉动效果;第三,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需
9、要,为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一、政治架构中的教育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而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必然要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性质,是国家政权控制教育的枢纽 由于统治阶级拥有绝对的政治资源,教育目的也必然由其决策并最终反映他们的利益和理想。影响教育目的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阶级性质与政治文化,2、政治影响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总是反映着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政治制度的翻版 学制、管理体制
10、等(中国学校校长的任用)3、政治影响着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拥有的政治资源,通过制订教育政策法规,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受教育权利(文革中是否具有上大学的资格由来决定,古代社会中),4、政治也影响着教育的内部诸问题政治不但在宏观层面影响着教育,而且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等教育内部问题,二、教育的政治效用,在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同时,教育也反作用于政治,并对政治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上(维护、巩固、强化政治体制方面)集中表现在:1、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 教育不仅培养、改造现时的目标实施主体即成人,更着重塑造、造就未来的目标实施主体即儿童 具备
11、相应的政治素质(政治热情等),教育内化政治目标和培养行为能力,2、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一则,学校教育可以对统治阶级的支配地位及社会政治关系进行“合理化”,(如,三纲五常-君臣关系)二则,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政治人才,补充统治力量,巩固已有社会政治关系,进行着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生产(培养接班人),3、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而使其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从而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另外,教育可以培养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能力(社会舆论、道德风尚)4、教育在促进个体 社会化中的作用一则,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理论化的政治文化二则,学校
12、的教育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其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三、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来看,现代政治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政治过程,政治上的这种民主权利也在教育领域得到极大扩展与延伸,最终演进为教育平等的理念与实践从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来看,教育平等又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现代教育平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及其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起点平等论;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过程平等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教育结果平等论。二战后,教育平等日益成为各国推行民主政治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广义的文化:
13、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性)如,美国: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理想公民 日本:培养内功能够肩负社会责任、具有团队精神、身心健康的公民 英国:培养具有绅士风范、文化修养与良好品性的公民,2、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 教育就是通过传递、延续、内化文化而造就人才的活动。而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相当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
14、影响如,生命教育、性教育、宗教,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往往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造就的。美国:民主、平等亚洲国家:不够平等,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社会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1)重传统和重权威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导致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2)重功名和官本位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导致了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知识,忽视能力 3)重忠孝和顺从对学生官的影响,导致了把老实、服从、听话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对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
15、见的学生,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借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就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也即通过教育将人类文化由社会财富内化为个体财富的过程,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播是单向运动 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双向或多向运动:教育(最有效、优选择)、贸易、战争、移民等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汇文化的功能 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可以通过教师的选择来实现,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功能首先,教
16、育把已有的社会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其次,教育交流、文化交流使得原生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不断处于分化和重组之中,从而激发出文化创新的动力和生机。最后,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经过选择的文化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加具有生命力。,第四节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反对单纯的经济中心、人类中心和物质享乐主义,要求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代、善待自然的崭新的发展观,一、教育与人口,1、人口数量与教育 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规模(学校数量,班级人数
17、,人均教育经费)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正确的生育观教育获得)人口出生率与教育呈反比关系P109 表 印度妇女总的生育率,教育有利于人口控制教育能够控制人口。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对于人口出生率具有明显影响其一,文化素质高的人拥有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境界越高,生育率越低其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拥有较强的理性力量 抵制旧的生育观,接受节制生育的知识,其三,文化素质高的妇女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而就业客观上要求她们少生少育 其四,学校教育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同时,推迟了人口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女性生育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P109 表 印度妇女总的生育率,2、人口质量与教育人口质量
18、指的是人口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许多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是以教育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大学生的人数,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普及教育的程度和普及率、文盲和半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人口质量是通过教育来提高的,即人口的质量决定于教育的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出生率过高和过低带来的问题?),3、人口结构与教育: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构成年龄结构的制约作用(年轻型社会与老龄化社会)不同阶段的“瓶颈现象”进而导致入学竞争,尤其是导致了高中和大学教育的入学竞争(如羊年生育率低)女童教育(重要性)-春蕾计划-贫穷;传统文化习俗;父母文化水平;教育中的
19、问题(教师态度等)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如初等教育、老年教育)人口的社会结构与教育(职业结构),4、人口流动与教育城乡之间;国内贫困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教育问题:1)教育需求量大而教育资源有限,穷国办大教育(留学)幻灯片 482)人口素质不高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3)人口流动带来的教育问题,给城市教育造成很大的困难,2007年中国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近日发布。蓝皮书公布,中国28年来最新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率为25。77%,超过七成留学人员滞留海外。蓝皮书指出,自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06。7万人,学成后回国工作的留学
20、人员约有27。5万余人,仍在外的留学人员约有79。2万人,其中,20余万人在海外工作并已获外国永久居留权或已加入外国国籍;另外还有因配偶、子女探亲或移民等事由出境并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在当地工作的约30多万人,城市化带来的结果促进人口流动,重视子女受教育问题,利于提高人口质量问题:一是城市教育经费和教育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势必增加城市的教育负担二是不能适应城乡文化的差异,导致心理问题和越轨行为三是易成为边缘化的群体,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二、环境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得不断丰盈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之一是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生
21、存,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有效地利用和保护环境,必须大力发展环境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从事环境工作的各种专业人才,各国相继通过了有关环境教育的法案及行动纲领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1972年,在瑞典“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提出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为“环境教育十年”,环境教育是能使受教育者环境意识觉醒,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教育科学。为了促进环境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由环境课程作为基础。,目前,公认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多学科模式,也称渗透式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 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师资和时间,教育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环境教育内容分散,课程的综合评价较难,教育效果有时也不理想。,二是跨学科模式,又称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即从各学科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合为一体,组成一门独立课程。这样设置课程,能够一定程度弥补多学科课程模式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针对性与系统性,也利于课程的综合评价。然而,这就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往往还会增加学习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