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399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9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本理论.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基本理论,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第五章 课程第六章 教学理论第七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与组织形式第八章 德育第九章 学校班级活动,教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1.教育基本理论:如何理解教育,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论等;2.教学论: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3.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计划,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等;4.德育论:,第一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

2、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有显著区别。,二、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得到了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是否制度化了。教育制度化的重要标志是是否建立

3、了学制。学制的建立又是国家教育制度化的开始。清末1904年癸卯年,著名教育家张之洞推行制定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意味着我国教育走向制度化。,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发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四、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6.教育对社会发展存在负向功能。,五、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促进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重要因素。,六、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变革的影响,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教育可以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七、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

5、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现代大学及教学科研生产于一身,科研是大学很重要的功能。,八、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教育承传文化的:课本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的创新,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念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层面生理层面的发展是指个体生理构造

6、(形式)的完善和机能的增强。心理层面的发展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和谐发展。遗传,外部环境,人本身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认知、适应、交往、沟通、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从上到下,从大脑到四肢,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在道德当中,道德也是循序变化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发展互补性:主要反映个体机体

7、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人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本身的能力,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和调节。如意志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由此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四、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三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力图达到的最终结果,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

8、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活动的归属。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运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教育意图、结果。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追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意愿与任务。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计划结果。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三、教育目的观,1.社会本位论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社会本位论

9、,亦称“国家本位论”。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只看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教育要为社会国家服务,忽略了教育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2.个人本位论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人和国家来讲,个人的发展及价值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10、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传道者角色:育人

11、授业解惑者角色: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师父母与朋友的角色:良师益友研究者的角色,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客观要求与个体本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来推动的。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如果要使教学安排和组织活动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要使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矛盾运动,使学生产生积极地反映。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 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

12、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经验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教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处于优势,但并不代表教学过程是单项传输过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管理上的松动。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师仅仅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

13、动,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第五章 课 程,一、课程的定义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合。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二、课程理论流派,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

14、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和施瓦布()(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3、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2)基本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三、课

15、程的基本结构,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教育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第六章 教学

16、理论,一、什么是教学?教学是学校执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育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造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或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中心地位。二、教学的特征 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三、传统教学理论与新的教学理论,1.传统教学理论 教学

17、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反映世界,改造自身的过程。2.新的教学理论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对话和理解。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四、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获得知识多数来自间接

18、经验,主要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态。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间的、发生在师生间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知识的获得对学生的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感、价值观、言行举止,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有领导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相互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正确的。,五、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和制约作用。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19、,六、现代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2.多元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学习的需要;具有捕捉信息,敏锐地感知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参与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 合作学习,第七章 教学的工作方法与组织形式,一教学方法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2.

20、大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讲课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指导自学法,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班级授课:17世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19世纪中期,班级授课制成为西方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

21、同文馆,并在1904年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二、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它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2.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试图把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与个人独立研究结合起来。试图将班级授课制和个别教学制的优点结合起来。3.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4.合作学习,第八章 德 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二、德育过程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四、当代西

22、方道德教育思想五、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第九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主要参考书目,例题分析,评析下述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某班有个名叫张亮的9岁小男孩,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做游戏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每当张亮遭到嘲笑和捉弄,就会非常伤心,甚至上课时也会哭泣.有一天,张亮没来上学.班主任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班级里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问题”时,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华老师解释说:“有的人得过某些病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我

23、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不了一些事情,还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教室里一片安静.华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愠不火,充满了关爱.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小明和小刚取笑张亮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小明马上应道:”我不是想伤害他呀.”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上看问题.冬冬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丽丽提出了“公平”问题:“那不公平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么快,而张亮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讨论,但华老师没有作任何总结就结束了.第二天,张亮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拉链.课间休息时,张亮和大家玩游

24、戏,竟然赢了三回.日子一天天过去,取笑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答:(1)在此案例中,华老师组织了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如:给学生讲解小儿麻痹症患者动作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残疾人的处境和心情,启发学生改正取笑,捉弄残疾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同情,善待弱小.(2)华老师配合使用了多种方法教育学生.第一,说理教育的方法.她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张亮动作笨拙的原因,但没有直接对学生采取道德劝诫,而是循循善 诱.第二,移情理解的方法.华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看问题.第三,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3)课堂中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华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运用权威教训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