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则而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86985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则而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则而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虚词,而、乃、其、之、以、为、因,“而”作为连词的七种常见用法,1.表并列关系2.表递进关系3.表承接关系 4.表转折关系 5.表修饰关系6.表因果关系 7.表假设关系,例:蟹六跪而二螯,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乎?畏之也。,“而”其它几种常见用法,一.代词,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予岂不知而作

2、。余知而无罪也。二.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三.助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助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不久,与“已”组合,罢了,练 习,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图穷而匕见。4、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6、子产而死,谁其嗣之?7、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8、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并列,转折,承接,因果,修饰,假设,承接,承接,递进,转折,11.徐而察之 12.朝而往,暮而归。13.夫诸侯而骄人则失

3、其国 1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15.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16.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1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点 18.奄然而雷击之,如墙压之 19.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修饰,修饰,假设,并列,因果,修饰,通尔,如,像,假设,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7而有抗敌之大捷。非8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9而。,乃,一、副词1、表承接:于是,就,便2、表条件:才3、表转折

4、:竟然(出乎意外),却4、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例: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二、判断动词:是,就是例: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三、代词:你,你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四、无乃乎(与、欤)?固定句式,表猜测:恐怕吧例:求!无乃尔是过欤?,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5、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

5、求谋臣,无乃后乎?,于是,才,竟然,于是,就,只,仅仅,才,是,是,你的,才,恐怕吧,才,吾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皆群起而攻之,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二)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

6、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语气副词表示反问(难道)、婉商(还是)、揣测(大概)、期许(祈使)。其谁能讥之乎?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

7、久存乎?(祭十二郎文,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若是,谁能御之乎?其其(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四、助词,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何其】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译为“多么”。,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

8、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

9、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返回,之,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

10、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11、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返回,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返回,2、辍耕之陇上。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5、子孙视之亦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12、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1.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

13、必以皆以美于徐公,用认为、以为,2.副词,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3.复音虚词(是以/以是):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4.介词,以刀劈狼首 何以战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秦亦不以城与秦,拿、用凭、靠和、跟在由于表时间(地点)界限把,5.连词,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为用来以便并且修饰而,修饰,注意:“以”作连词时,不用于转折,六、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

14、: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以】(一)介词1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例:以勇气闻于诸侯。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例:今以实校之。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1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3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示目的关系,“

15、而”“来”“用来”“以致”4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5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助词1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2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动词1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以为,认为。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任用。,(五)名词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1例: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2例:无以,则王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通“已”

16、,止。,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一)介词1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例: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13、武

17、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30、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

18、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为,1、介词。(1)表被动,读作w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3为仲卿母所遣。,(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i,相当于“给”“替”。例4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例5.为虎添翼 为虎作伥(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i,相当于“对”“向”。例6媪之送燕后也

19、,持其踵为之泣,(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i,相当于“因为”“由于”。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当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6)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i,相当于“为了”。例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读作wi。例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3.动词,用法灵活(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2)以为,认为。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

20、也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孰为汝多知乎?”(3)判断词,是。谁为大王为此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名词,作为,“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古人以俭为美德。9、霓为衣兮风为马。,12、十七为君妇。13、自名为鸳鸯。14、冥

21、有鱼,其名为鲲。15.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8、为秦宫人。19、为仲卿母所遣。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5.不足为外人道也 26.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27.为赋新词强说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9.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1.代词。所+动词(所字结构)表的人(事、物、地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为+所(为所)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所,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知所以拒子矣,用此,

22、用来表原因用来的东西的方法,3.所以:用来的方法(东西)、表原因,5、所:表约数,左右。父去里所,复还。从弟子女十人所。【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在】1.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所在之处,处所。例: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因】(一)介词。1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照,根据。2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依靠,凭借。3例: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趁着,趁此。4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通过,经由。5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为,由于。,(二)副词。1例: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于是

23、,就;因而。(三)名词。例: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缘由,机缘。(四)动词1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根据2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沿袭,继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于今无会因。蒙故业,因遗策。,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