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8846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黄恕伯).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黄恕伯 2005.7.10 重庆,前言,制定课程标准 第一次创造(课标组),编写教科书 第二次创造(教科书编者),实施教学 第三次创造(教师),新课程改革中的三次创造性工作:,教师对创造性工作的把握:,体现新的理念,不搞形式主义,理解新的理念至关重要,问:如果用最简单的语句来陈述新课程中实施教学的思路,你的体会是什么?,答:“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重生活: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前言,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1.什么是“重过程”?

2、,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发现、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3、。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2.为什么要“重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经历观察、发现、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活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2.为什么要“重过程”?,“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甚至于发展为“题海”,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但是,“题海”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如何把学生的“习题训练”,改进成一种目标合理、目的有序、份量适度、形式

4、多样、高效创新的优化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1)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在一次省的全省物理教学观摩课上:主讲老师为了说明压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使用了传统的小桌实验,而没有采用新教材中“不同宽窄的木条压橡皮泥”的办法,认为压橡皮泥的方法比实验小桌烦琐。,压橡皮泥的方法之所以“烦琐”,是因为需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测量多组数据;是因为要半定量地收集实验数据、描述数据和处理数据,这些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以上教学设计的取舍,反映了“结果是重要的”。,3.“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一、

5、“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2)学习资料中的情况,3.“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教科书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难以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过程,因此,常常在一些陈述性语言后就给出物理知识的结论。,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3)“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3.“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往往把目光集中在获得研究结论上,而对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介绍和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时,往往把研究的结论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惟一成果,并不意识到学生研究能力提高的事实、过程和原因分

6、析是更重要的成果。,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物理课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2)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教学为什么以知识为线索?,对方法而言,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

7、础。知识的展开,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知识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因此,在进行新课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撇开知识,以“方法”作为展开教学的线索。,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2)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何使学

8、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以知识为线索”很容易演变成“以知识为主”。,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那就很容易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4)教师对相关的“过程”并不十分熟悉,过程,总是跟学生的某种行为相关的。要让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实际上,就

9、是要让学生发生与这一过程相关的行为。教师倘若对学生在某一过程中应发生的行为缺乏了解,即使想“重过程”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操作。,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4)教师对相关的“过程”并不十分熟悉,秋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中走出露在空气中时,立刻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试题:(“提出问题”要素),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4.“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4)教师对相关的“过程”并不十分熟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表 达,抽象、概括,秋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中走出

10、露在空气中时,立刻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试题:(“提出问题”要素),本题只是从文字上贴上了“提出问题”标签。并不具有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功能。(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1)不过分追求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严密,如果要有终结性要求,后面会补一句话:“了解(理解)。”,“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没有终结性要求),内容标准:,一、“重过程”重

11、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1)不过分追求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严密,“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没有终结性要求),“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及磁场方向都有关系”(不是左手定则),“知道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不是焦耳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没有终结性要求),内容标准:,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2)认识“过程”也是目标,只有过程要求而没有结果要求的课怎样上?,例如以

12、下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只有过程要求,没有结果要求),把通电螺线管看做一个磁体,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在这两个图上分别标出螺线管的极和极。,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绕螺线管爬行,说“极就在我的左边。”,猴子用右手把一个大螺线管夹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臂所指的方向,极就在我的前方。”,你能想出类似的语言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跟极位置的关系吗?,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但可以不记住结论。,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经历某种过程来实现的。一定的过程,意味着一定的学生行为。教学中只有

13、把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才能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3)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例如:关于“猜想与假设”的教学设计,标准关于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能力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猜想什么?假设什么?,实施教学时需要考虑的是:怎样猜想?怎样假设?,科学假设的形成过程,假定,(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设想),非逻辑思维,解释,(根据已有事实和知识对假定的合理性进行解释),逻辑思维,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4)不要只追求过程

14、的形式,要突出过程的本质,标准关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基本要求: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和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这个荒谬的设计没有体现标准的要求。,一个荒谬设计“青蛙的耳朵在哪里?”错误分析,一、“重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5.教学中怎样“重过程”?,(5)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探究课题的主要能力目标是哪个要素,教师要十分清楚。属于本课题能力目标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

15、据探究课题的特征、学生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能力目标,课堂中不要追求“完整的”探究过程,八下册,九年级,八上册,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陶行知送糖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

16、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1.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感情。,有求知欲,乐于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有将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意识。,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

17、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意识。,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2.实现情感目标的途径,(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有求知欲。,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2.实现情感目标的途径,(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控

18、制难度,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增强自信,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2.实现情感目标的途径,(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控制难度,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增强自信,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3)在联系实际中强化实践意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二节“运动的快慢”的习题:根据如图火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以及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九年级第十四章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的习题:阅读以下剪报,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二、“

19、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2.实现情感目标的途径,(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产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激发求知欲。,(2)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控制难度,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增强自信,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3)在联系实际中强化实践意识。,(4)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合作精神,树立“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科学价值观。,(5)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八年级下册P35,二、“重情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2.实现情感目标的途径,(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产生对大自然的亲

20、近感,激发求知欲。,(2)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控制难度,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增强自信,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3)在联系实际中强化实践意识。,(5)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4)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合作精神,树立“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科学价值观。,(6)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中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三、“重生活”重视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1.安排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认识社会热点问题,解释周围的事物,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事物,其它学科中的物理问题,三、“重生活”重视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联系实际,教师列举,让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思考列举,课外调查、收集后交流,课堂上观察相关图片,课堂上观察相关视频,展示、应用实物,课堂上创造性实际问题,三、“重生活”重视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三、“重生活”重视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联系实际,教师列举,让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思考列举,课外调查、收集后交流,课堂上观察相关图片,课堂上观察相关视频,展示、应用实物,演示联系实际的物理实验,学术性游戏,课堂上创造性实际问题,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