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93210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办天一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7-02,中外建筑史,旧石器时代建筑,一 天然岩洞 天然岩洞是原始人普遍的住所。现已发现的原始人洞穴,遍布黄河、长江流域。1 实例 周口店龙骨山东侧洞穴 东邻小河,河两岸为主要猎场。河滩的砾石和山中出产的燧石、石英石制作时期的主要原料。原始人在洞里避风雨,用火御寒和烧熟食物,2007-02,中外建筑史,2 文献 上古穴居而野处 易系辞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礼记3演进 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1(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地穴建筑 左图为河南偃师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建筑遗址的“复原想像

2、图”。洞口直径1.5米,底径为2米,深2米,顶盖由25厘米的木柱支撑。,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2,半地穴建筑 地穴以上周围为“木骨泥墙”。屋顶和墙壁的结合类似后来的歇山式屋顶。房屋平面布局以火塘为中心。,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3,半坡遗址复原图,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4,地面建筑 家庭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双室套间,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5,姜寨遗址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北部,距今6600-6400年,属于仰韶文化。整个居住区面积近2公顷,西南临河,其他三面围以壕沟。中心为广场。其中1-

3、5号位置是大房子,以此为中心周围的100多处房屋形成五个组团,房屋的门均开向广场。,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6,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树杆为“桩”,树枝为“梁”,再用树条绳索绑扎成楼板和屋顶的骨架,敷以茅草形成。巢居形式是干阑式的原形。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2007-02,中外建筑史,1 主要依据:文献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2 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4、原始社会建筑7,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 用木柱将建筑架空,面积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连接木结构,以梁柱承重,用芦席充当墙地。,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8,隼卯(榫卯)靠构件相互之间的阴阳咬合来连接构件的方法。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隼卯有燕尾隼和企口等形式。隼卯技术是日后成熟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技术关键,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古代建筑体系的重要特点所在。,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母系氏族社会建筑,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一 河姆渡文化建筑遗迹1 概况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首次发现,命名 四

5、个文化层。第3、4层年代约公元前5000 前4000年 母系氏族社会 骨器有凿、锥、针、镞、耜,木器有茅、耜、镞、浆、耜、碗。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 水稻粒和杆。家畜有猪、狗、水牛,2007-02,中外建筑史,2 建筑遗迹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 榫卯与代表意义 河姆渡建筑遗迹是中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2007-02,中外建筑史,仰韶文化建筑遗迹,1 概述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村首次发现,命名 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有猪狗

6、等家畜 范围:遍及中原、西北,2007-02,中外建筑史,2 特征,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 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国传统建筑开端 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类 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父系氏族,社会建筑(约公元前2800-前1800)一 概况 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得名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因最先发现黑陶,一度命名黑陶文化。但仰韶文化晚期也有黑陶。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

7、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氏族聚落分布更为广泛、密集。,2007-02,中外建筑史,二建筑特征,1 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较小。这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2房屋的平面布置和构造有所改变,出现了分室房屋。3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4黑陶工艺 扩大了窑室容量,火加深。改进工艺后的黑陶更硬。装饰纹饰简化。,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夏(-前1600年)宫殿建筑和封闭庭院的首次出现,建筑形式为木架夯土。商(-前1046年)建筑技术明显提高。但仍是“茅茨土阶”。商朝后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城市的形成。西周(-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

8、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抹面。春秋(-前476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初步形成。,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已具备了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即门、墙、廊、庭院和主体。,文献记载有“殷人重屋”之说,所谓“重屋”即重檐屋顶。宫殿分许多房间,其建筑形象是,低矮的夯土台,木骨泥墙,茅草屋顶,外观

9、古拙简洁,即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2,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的复原图。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影壁、大门、前堂、廊、后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墙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沟,屋顶采用瓦。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根据在西厢发现的甲骨文,推测此处是座宗庙。,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3,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有两类,一种是建筑建在夯土台上,另一种是围绕夯土台建造多层建筑,上图即后一类形式。,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4,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关

10、于工艺标准和制度的官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科学技术文献。书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反映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有关制度。左图为其所绘制的王城图,是归整、方正、对称的城市面貌。,2007-02,中外建筑史,“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 匠人篇“轨”,指两个车轮的距离;王宫居中,祖庙其左,其右社稷坛。前朝后寝,市场在宫城后面,一夫即当时的一百亩。左图是永乐大典根据考工记 匠人篇重新绘制的周王城图。,2007-02,中外建筑史,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的淹国国都。它有三重城墙,每重城墙外有护城河。只有西北角有桥可以出入。护城河内用独木舟为交通

11、工具。布局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国君以深濠高墙自卫的状况。,2007-02,中外建筑史,曲阜鲁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由外郭和内城两重城墙组成,是目前已知采用外郭最早的城市。它与考工记中描述的城市比较相似。,2007-02,中外建筑史,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商代王室墓。墓中有近2000件精美的陪葬品以及殉人16名。下图为地面享堂,右图为剖面。,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1,战国(前475-前221年)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潮。高台建筑很盛行。斧、锯、锥、凿等的应用,墓结构技术精良。瓦的广泛

12、使用,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秦(-前206年)统一了法令、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驰道,筑长城。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其中阿房宫、骊山陵墓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将原有秦、燕、赵长城扩建,联成3000余公里长。,2007-02,中外建筑史,阿房宫 位于陕西咸阳上林苑内,前殿名为阿房,即被称为阿房宫,前殿建在东西1200米,宽450米,高7-8米的夯土台基上。工程浩大,至秦亡尚未完工。,2007-02,中外建筑史,上图秦皇陵鸟瞰,周、秦明堂平面图,方形围墙正中为明堂,其平面呈“亞”字形,九室,当中一室称太室,四周之室代表春夏秋冬五行等。,2007-02,中外建筑史,名 词 解 释 人类的祭祀活动

13、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这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建筑,这就是坛庙。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建立了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的完整礼仪制度,并修建了相应的建筑。坛庙主要可分为三类:祭祀自然神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亲祭,社稷坛为祭祀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祭祀祖先帝王祖先称为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先贤祠庙如孔子庙、武侯祠、关帝庙等。明堂又称“世屋”,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物,是皇帝居住、颁昭、早朝、及与天地沟通的场所,相当于宫殿和坛庙的总和。五帝分别掌管天上五方的帝君,白帝、青帝、黄帝、

14、赤帝、黑帝。复道在道路两侧建墙,皇帝坐车辇行于其内,以利安全。,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2,汉(前206-220年)古代建筑繁荣期,其宫殿如未央宫、建章宫等也是前无古人的,突出表现在木结构的渐趋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现,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较多应用在墓室。三国、晋、南北朝(-589年)连年战争,产生薄葬思想。南方经济文化较发达。里坊街道严整、分区明确的城市规划。佛教的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和石窟是当时突出的建筑形式。同时山水风景园林建设也极其兴盛。,2007-02,中外建筑史,左图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

15、的主要构件。右图为“一斗三升”这一最基本的斗拱组合方式。,2007-02,中外建筑史,本图为建章宫和未央宫的关系示意。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积的1/7。汉代建筑的特点是屋角平直无起翘,造型质朴简洁,体量雄伟,气势恢弘。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建建章宫。宫内千门万户,及大型的山水风景园林。,2007-02,中外建筑史,左图汉代墓穴内的“黄肠题凑”;右图为位于四川雅安东汉太守高颐的墓阙,2007-02,中外建筑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陵墓 该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西汉时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它以黄肠题凑为墓室;东汉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结构。秦汉时代时兴厚

16、葬,筑巨大的陵台;三国时期战乱纷扰,很多陵墓被盗掘,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风由东汉末年一直贯穿至南北朝。,2007-02,中外建筑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经过这个时期后,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就基本定型。秦始皇于渭水两岸建造大量宫殿,并模拟二十八宿,将咸阳建成“取法天地”的城市;汉代长安以秦朝离宫为中心建城,规划性不强,汉代洛阳规划强于西汉,但城内南北二宫使城市分区仍显杂乱;魏国城市规划清晰明确,称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的里程碑;南北朝,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南朝基本保持魏晋传统,建都建康(南京),北魏建都则吸取建康的规划经验,又有所创新。,2007-02,中外

17、建筑史,494年,北魏在洛阳建新城。洛阳城分为宫城、内城、外郭城。城内有人工池塘、护城河和运河等。宫城南出御街即铜驼街,太社、太庙建在内城,御街两旁。外郭城分布有220个居民里坊和市场。当时城内人口繁密,商业发达,宫室壮丽,塔庙巍峨。,2007-02,中外建筑史,庑殿(四坡),歇山(九脊殿),攒尖,悬山,硬山,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木构、砖石建筑 是木构建筑、砖石建筑初步发展的时期。秦汉的木构已经形成了“抬梁式”和“穿斗式”屋架,而且各种屋顶形式都已出现,已有了用斗拱出跳承托挑檐的做法。楼阁建筑是汉代木构建筑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促使木塔的发展。汉代的砖石结构一般出现在地下墓室,魏

18、晋南北朝则大量使用砖石建造佛塔,促进了砖石结构、技术和艺术的发展。,2007-02,中外建筑史,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2007-02,中外建筑史,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主流。,2007-02,中外建筑史,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平面为十二边形,15层密檐式砖塔,高39.5米。塔下有地宫。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火化后的“舍利”。,2007-02

19、,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在各历史时期的特点,1、原始社会初期建筑(公元前500世纪前21世纪)主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即公元前50世纪至前21世纪,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主要是初期居住建筑,未形成建筑风格和很大特色。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20世纪至前476年),奴隶制社会,建筑多以土石围、木构架屋顶、建造粗放,装饰简、就地取材,特色可概括为“纯净古朴”。3、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公元前475至公元280年),封建社会是建筑史上第一次兴盛期,古典艺术风格基本形成,斗拱建筑开始形成,主要特征为“豪放朴拙”。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年),其主要特

20、征是“简练、纯朴、和谐”。5、隋、唐、五代时期(590960年)是古典建筑艺术风格的成熟期,是建筑与城市发展的第二高峰,其特征是“雄浑壮丽、质朴大器”。6、宋、辽、金时期(9601279年),是建筑史上第三次发展高峰,其主要特征是“柔韧纤巧、清雅飘逸”或“柔韧绚丽、灵巧秀逸”。7、元、明、清时期(127118401912年)的主要特征是“精细富缛”或“豪华精致”。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建筑,著名的营造匠师,除战国时的鲁班外,历史上主要有喻皓、李诫、蒯祥、徐杲、雷发达(16191693年)及其后七代皆为宫廷建造主持等。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年)属近代历史阶段,社会动荡,思想混

21、乱,其特点是“回首忧思”或“怀古守本”的表现。尽管各历史时期中传达传统背景和民族气质等元素之别,亦将自成一家。,2007-02,中外建筑史,一)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最大特点,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成就为最高、突出表现帝皇的极权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美感,取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或自由(自然)式,如600年前的紫禁城。3、注意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如颐和园、中南海、北海、避暑山庄。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的深沉美的追求。如皇城(紫禁城)取“外安”六城门与“内和”六宫门,其隐含着“六六大顺”之意象。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是激励我们的民族精神振兴的动

22、力。各个时期的各种建筑风格都体现了城市区域性色彩及特色,展示城市形象。,2007-02,中外建筑史,思考题,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何时开始采用瓦?之前是什么?城市的形成?发现最早的四合院?看考工记王城图,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秦皇陵的特点?两种木屋架形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教材和参考书 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主编,建工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 陈志华著,建工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罗小未主编,建工出版社(陈志华著,建工出版社)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钢著,建工出版社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史(美)弗兰姆

23、.普顿著,建工出版社 近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英)/彼得科林斯,建工出版社 从包豪斯到现在(美)汤姆沃尔夫,建工出版社,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绪论1 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史有什么特征?中国建筑直的发展属于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建筑的外观和内涵始终体现了“汉”文化底蕴。至近现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建筑进入折衷时期或完全倒向西方。,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绪论2 中国建筑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国建筑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中国原始的建筑模式,主要有两种发展脉络:1)巢居干阑式建筑,分布在

24、南方潮湿地区 2)穴居木骨泥墙建筑,中原地区 教材记叙的主线。,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绪论3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模式 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政治、宗教、哲学、生产力水平。建筑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和民居。建筑模式:官式与民间。前者代表了最高的水平和技术;后者则是多样性、地方性和灵活性。学习的重点是官式建筑。,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绪论4: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多以群体形式表现遵循礼教制度三段式木结构决定其风格特征以“间”划分平面单元细部装饰,2007-02,中外建筑史,为什么采用木构架?为什么现在被新材料取代?,取材方便适应性强、灵活分隔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易遭火灾白蚁、受潮易朽难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需求破坏生态,2007-02,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绪论5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艺术特点,屋顶:多形式、多细部,起翘塔:宗教、外来文化、风景建筑门和牌楼:阙、坊基座:还包括栏杆、台阶、坡道墙:包括特别的墙影壁群组:主辅关系,轴线关系色彩:规则园林:皇家和私家多种民居形式:四合院、窑洞、土楼、吊脚楼,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2007-02,中外建筑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