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99686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7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现状及23、27号文解读.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危害现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一、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卫生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有30多个行业不同程度存在职业病危害,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万多例,估计有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大多数农民工正成为遭受职业病危害的主要群体。当前全国工业企业中,职业危害最严重的是粉尘危害,其次是有毒物质的危害,第三是物理因素的危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一)我国严峻的职业病形势,主要表现为:,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2.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3.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

2、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5.职业病危害监管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6.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二)我国职业病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防治检测不到位。2.企业不重视。3.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4.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5.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6.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7.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8.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9.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二、我市职业病危害情况,(一)我市职业病危害企

3、业基本情况。截止2010年底,我市有3955家企业申报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木质家具、皮革箱包、机械加工以及蓄电池等行业,主要危害物质包括高毒物品、有毒化学品、有机溶剂、粉尘以及噪音等,涉及从业职工总数867000余人,接触有毒有害职工176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20.32%;其中重点行业的电子企业有1700余家,木质家具企业1300余家,皮革箱包鞋帽企业400余家,其他企业500余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二)我市职业病危害存在的主要问题,1.企业领导认识不高。2.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3.企业对作业现场隐患整改、化学品管理措施不到位。4.职工自我防护意识不强。5.因职业

4、危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在加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安监总局23号令、27号令解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于2009年7月1日发布了第23号令,正式出台了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安监总局承担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责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关于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它对除煤矿企业以外的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于2009年8月24日审议通过作业场所职业危

5、害申报管理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规定,存在或者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煤矿企业除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出台背景,众所周知,我国当前职业危害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突出问题是:一是职业危害导致劳动者健康损害的数量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尘肺、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故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备受社会关注的河北农民工苯中毒、河南“开胸验肺”等极端事件。二是职业危害范围广,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差。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纺织、印染、医药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许多中小企业

6、工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和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出台背景,三是一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劳动者健康重视不够,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水平低,投入不足。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四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就业,他们流动性大,健康保护意识不强,职业危害防护技能缺乏,加大了职业危害防治监管的难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出台背景,五是政府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职业危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不够严格。六是随着经济和科

7、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危害风险以及职业病不断出现,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督促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

8、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二)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9、(三)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四)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五)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前期预防措施,1.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2.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3.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

10、程预算。4.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告知,1.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2.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

11、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3.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内容。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等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和应急处置措

12、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场所应当设置危险物品标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监测,1.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有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2.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3.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

13、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防护,1.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指导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危害防护用品。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职业危害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3.生产经营单位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

14、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替代,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2.生产经营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所造成的职业危害后果承担责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体检,1.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承担

15、。2.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从业人员,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3.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健康档案,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2.从业人员离开生产经营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生

16、产经营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申报,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申报,生产经营单位

17、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一)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二)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四)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六)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申报要求,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采取电子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生产经营单位通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申报,同时、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加盖公章并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

18、后,按照本办法第四条和第五条的规定,连同有关资料一并上报所在地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生产经营单位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4.生产经营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

19、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划目标,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由现在的8.5%下降到5%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较2008年下降20%,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

20、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划目标,到2015年,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20%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监管网络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得到加强。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逐步覆盖到社区、乡镇。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

21、救治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到2015年,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国家局2011年监管重点,创建两支队伍:安全监管系统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和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探讨落实三项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检测监控制度和警示告知制度。探讨构建四大体系:职业健康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和信息与装备保障体系。努力做好五项基础工作: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健康培训和用人单位作业场所监督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危

22、害防治,我市职业危害监管措施,1.全面落实企业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在抓申报的过程中要突出两个“率”:一是申报率,二是正确率,对于瞒报、申报不准确的企业要督促其重新申报,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检查频次。2强化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查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检查方法,重点检查企业机构人员配备、员工的培训、告知、体检、劳动保护落实,督促企业建立定期监测、自我完善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作业场所通风、排毒、毒物替代、减少职工人数等措施,有效降低和控制职业危害。3.坚持开展重点企业集中整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职业危重点企业集中整治工作,突出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危害严重、后果严重、日常管理混乱的企业,将其作为重点整治的对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执法和联合整治,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的严查严治,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不断提高整治实际成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