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05659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7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弥赛亚盼望.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先知书中的弥赛亚预言与盼望,圣经专题研究第八讲,2,本章内容,旧约中的先知先知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弥赛亚盼望终末论的方法,先知活动的历史,先知兴起约在撒母耳时代(撒上19:20),约公元前1100年前后,即撒母耳时代向君王政体转变的时代,表明先知是代上帝向君王说话的代言人。从圣经的记载来看,似乎君王也希望先知能够把上帝的信息告诉他们,尤其是他们准备上战场前(代下18),或者是遇到危机的时候(王下19:1-7;赛37:1-7)。,先知活动的历史,在联合王国时期,圣经中所记载的先知主要是向君王宣讲他们的信息。在王国分裂之后,先知显然并不只是专门向君王宣讲上帝的旨意,很多先知同样也向大众宣讲。并且在

2、这个时期,先知及其跟随者开始把先知的讲论记录下来,就是现在的先知书。,统一王国时期:BC1010930(计80年,大卫与所罗门各40年,如加上扫罗则120年,BC1050年算起)。北以色列国:BC930722(计208年),北国先知有以利亚、以利沙、约拿、阿摩司、何西阿等。南犹大国:BC930586(计344年),南国先知有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撒迦利亚等。,5,先知含义,从希伯来的字根上来看,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是“召唤”出来的意思。从神学上讲,先知是对这样一类人的称呼:他们被看作是上帝呼召和差派来的信使,负责在众人面前宣布上帝要传达给众人的信息。因为这信息主要包含对未来的预言,因而信

3、使又被称为先知。,先知特征,上帝的呼召。一般在先知书中,先知都会记录下他们当初被上帝呼召的经历,表明只有上帝可以决定谁能作为他的代言人。除非一个人有非常明确的被上帝呼召的经历,否则他不应该试图去以先知的身份来向众人说话。如果被证明是假冒先知说话,按摩西律法要被石头打死。,先知特征,特殊的能力。并不是某人有特殊的能力而被上帝选为先知,而是当上帝呼召一个人成为先知后,上帝会通过圣灵赐给这个人特别能力,让他明白上帝的启示,能够看见常人所不能看见的(异象)。,先知特征,特殊的品格:先知也肯定不是完全的人。不过,先知确实是和一般人相比更接近上帝的人。他们在品格上更多地表现出无私与爱心、无畏与信心、能够甘

4、受苦难。特别是勇敢,愿意承受任何可能的后果。,以赛亚书文本分析,1892年德国学者Bernhard Duhm提出将以赛亚分成三个主要部分:1-39章为“第一以赛亚”,是由公元前8世纪的耶路撒冷的以赛亚所做;40-55为“第二以赛亚”,由流放在巴比伦的无名诗人所做,称为“第二以赛亚”;56-66章则由生活在后流放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另一位无名诗人所做,为“第三以赛亚”。,文本分析,论据之一,历史处境的不同:1-39章前的历史背景是亚述称霸时期;以批评以色列社会不公为主。40-55章好像是处在被掳巴比伦时期。被掳像是不言的前提,提到的更多的是归回耶路撒冷(赛48:20)。以救赎主题为主。尤其

5、是对居鲁士王的预言(44:28),精确到让学者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地步(提前200年)。,文本分析,论据之二:神学立场有别:神学方面,1-39章似乎突出大卫家族对国家的领导(11:1);55-66则突出利未人的地位(61:6;66:21)。,文本分析,论据之三:在文体形式上有别:第一以赛亚用的是平整的、庄严的先知警示文体,传统的先知文体;40-55章的作品很难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先知书,因为它没有采用先知传言常用的“这是耶和华说的”或“耶和华如此说”等格式用语;它们的文风也差异甚大,而第二以赛亚用的是颂赞式的、热情洋溢的抒情诗体。,以赛亚,以赛亚的先始活动始于公元前742年,终于约公元前700年,其活

6、动达40多年之久。按传统看法,以赛亚出身于王族,长于耶路撒冷,受过良好教育。生有两子。两子的名子代表了以赛亚传讲信息的两个要点:掳掠速临(8:3);余民必归(7:3)。以赛亚在品格上表现出勇敢无畏,说话真诚,深爱同胞,充满信心。传说他到晚年时为玛拿西王所害。,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

7、军之耶和华。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能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18),15,呼召为先知,北国先知传统:北国的传统中,先知们多是在“声音”中与神圣相遇,例如:耶和华在燃烧的荆棘中呼唤摩西(出34);以利亚在火后听到耶和华用微小的声音呼唤他(王上1912);阿摩司也多是听到耶和华的声音。北国何西阿先知的传言中,上帝是以出埃及、旷野的历史中那种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呼召为先知,南国先知传统:以以赛亚先知为代表的南国传统却在异象中直接

8、见到神,领受先知的职份(后来亦见于以西结先知)。发生的场景是在锡安圣殿的崇拜,包括:呼喊“圣哉!圣哉!圣哉!”的撒拉弗、充满圣殿的烟云、高高的宝座等,耶和华以王者的形象出现在宝座之上,衣裳垂下,遮满圣殿。通常这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在新年庆典上,以耶和华为王的加冕仪式,类似的场景亦见于诗篇47、93、96-99等。,呼召为先知,随着从地上到天上的场景转换,先知代神传言的“神言人”(参吕振中译)角色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先知参加耶和华在天上主持的众神之会(divine council),在会上,神的意旨(divine decree)被宣告,而先知则被视为是传递神的意旨的人。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

9、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68),呼召为先知,当以赛亚看到神圣之耶和华时,即以“哀哉!我灭亡了!”来强调“不洁之人”与“圣洁之神”之间的距离。在希伯来文中,“圣洁”(Holy)的本意即有“分离”或“分别出来”的意思。在这卷书中,上帝常被称为“以色列的圣者”。,呼召为先知,以炭沾口以赦罪这一动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就以赛亚本人而言,它意味着先知本人在代传圣言之前,得以洁净。从事先知职份首先需要圣化。人在逾越与神圣之间的差距时,需要经过“以炭沾口”的痛苦和代价。由于这里所用的象征是“红炭”,是以“火”为象征的烧灼(burning),因此,它意味着人在洁净自己的罪,从而与神圣相合时,需要经过烧灼一般

10、的痛苦,才能发生从罪到洁净的剧烈转变。,在黑暗中行走的百性,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辊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21,因为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11、(赛9:27),22,先知预言,这里指那些在北方支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所在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公元前8世纪多数时间生活在亚述国的阴影和压迫之中,尤其是在公元前734-732年期间,即在北以色列国灭亡之前,就常被亚述国所奴役。,先知预言,在上文的背景中,先知预言亚述国会进一步扩张。在以色列人还怀着“骄傲自大的心”,“还没有归向击打他们的主,也没有寻求万军之耶和华”,一心只想着怎样对付南犹大国的时候,上帝会使用亚述国来审判以色列人。而这审判的结果就是以色列人的被掳。,先知预言,但就是在这种审判的宣告下,先知同时将来自上帝的安慰和希望带给那些受过痛苦的人,“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9:1),对于

12、这些“住在死荫之地的人”,作者预言说,将会“有光照耀他们”(9:2)。这预言不是就他们当下的处境来说的。,25,先知预言,作者接着预言说,一场胜利将要来临,不仅让这国民摆脱了压迫在他们身上的奴役,还让他们得以享受分享战利品的快乐。和平将要来临,盔甲已经不再需要了。而这胜利的来临全取决于上帝派了一个君王、一个拯救者,就像当年的基甸一样,来拯救以色列人。不过,除了这个直接的意思之外,这个预言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先知预言,先知的预言以大卫之约为根据,即在大卫的后裔中要出来一个人,他要成为君王,在大卫的宝座上,“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救赎者似乎是一个世上的君王

13、。不过,这个预言的深奥在于,当人们思想这位拯救者的“名”时,这位拯救者似乎又不只是一位世上的君王,因为他同时被称为:“全能的神、永在的父”。,28,先知预言,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出现于以色列被掳之前后。先知以大卫之约(撒下7:11-17)为依据,期待一位从大卫家族中出来、能够统一并重新复兴以色列国的君王出现(耶23:5-6;30:8-9;结17:23-24;37:21-28;亚9:9-10;12:8;诗2;72等),先知预言,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23

14、:56),29,被掳时期,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迦尼撒(Nebuchadnezzar)的军队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重要人物都被掳到巴比伦。这一事件的影响不可低估。此前犹太人相信耶路撒冷在上帝面前会受到特别钟爱,但这城市的被毁粉碎了这些幻想,并证明了众先知的话语。被掳事件引致了对以色列传统的深刻反省,30,先知预言,先知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时常包含着两层含义。在被掳之后期,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更多地转向后一层的含义:即上帝所差来的这位拯救者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君王。,31,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

15、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但2:44-45)上帝所立的那国出现在这个世上的时候,这世上所有的国都要降服。,32,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7:13-14)预言中的那位弥赛亚从是天上来的,其临到与新的国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33,34,先知预言,由此看,先知们对这种弥赛亚的描述还有一定的模糊性。既有现世性:对于弥赛亚的预言具有的民族性和政治性的色彩;又有末世性:弥赛亚就是上帝要差派到这个世

16、代来实行拯救、开启新世代的那位救赎者。所建的那个国也被称为上帝的国。,被掳后的回归,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发出赦令,允许被掳者回归以色列之地。有一批犹太人选择回到荒凉的耶路撒冷。最初圣殿处于废墟中(哈该书一章),而经济的状况也一蹶不振。但随着圣殿被重建,群体生活又一度集中于以圣殿为中心的礼仪活动中。,35,散居的犹太人,犹太教的特点:1、回归的犹太人,重建圣殿。圣殿、祭司、律法与文士。2、散居的犹太人,律法、文士、会堂。,36,弥赛亚盼望,奥托普罗格(Otto Ploger)认为,后被掳(post-exilic)的犹太教是以两极化为特征的,一是主张在崇拜与圣殿生活中寻求预言

17、应许之应验的祭司特权阶级;而另一个群体,他们的观点是在启示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企盼曾显示于先知的神圣目的在未来的应验,这个群体并不认为耶路撒冷的复兴就是对那些应许的一个足够的应验。,37,38,弥赛亚盼望,在第二圣殿时期,代表前一种弥赛亚盼望的最清楚表述出现在所罗门颂诗(BC80-40年)。在17章诗人的祷告中,诗人祈求上帝从大卫后裔中兴起一位能按智慧和公义行事的君王,用他口中的言语审判不义的君王、罪人和不法的万邦。从社会政治层面看,是期待以色列国恢复甚至超过最为强盛的大卫所罗门时期。,弥赛亚盼望,但弥赛亚盼望同时表现为对一个超越此世的末后世代的盼望。这特别表现在处在以色列社会边缘的爱色尼(死

18、海昆兰社区)群体中。对他们来说,弥赛亚的来临与一个新的世代的来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9,40,弥赛亚盼望,两约之间的启示文学,特别明显地表现出对于末世的重视与盼望。启示文学无论就是其表达形式和传达内容方面都有来自于旧约先知书的传统。,弥赛亚盼望,两个世代(age)的对比: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太12:31)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大能大力,使他从死里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弗1:21-22),41,42,弥赛亚盼望,这末后世代的来临有这样几个

19、特点。首先,相对现在这个要朽坏的、暂时的世代,那将要来的末后的世代是一个不会朽坏的、永远的世代。,43,弥赛亚盼望,其次,这个末后世代的来临不是现在这个世代自然演进的结果,乃是上帝直接介入到这个世代的结果,与他所差来的弥赛亚的来到直接相关。,44,弥赛亚盼望,最后,上帝的这种介入涉及到的可能不只是以色列民,而会涉及到他所创造的所有民族。上帝的普世性会在这末后的世代显明出来。就这样几个特点来说,两约间的启示文学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弥赛亚盼望。,先知预言,施洗约翰在监狱中打发门徒去问耶稣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所等候的那位弥赛亚是“用圣灵和火给人施洗的”那一位。特别是用“火”施洗其实就意味着最后的审判。无

20、论是此世还是来世的国,辨别上帝国及那位弥赛亚临到的基本标志:列国的王权及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列国的人都归向这个新的国度。,45,先知预言,耶稣的回答是:“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6)并让约翰的门徒告诉他所做的就是:“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11:5)这是耶稣所理解的上帝的国临到的基本标识。这标识主要来自于以赛亚书。,46,你的人民都成为义人,永远得地为业;他们是我栽种的嫩芽,我手所作的工作,使我得荣耀。最小的要成为一族,微弱的要成为强盛的国。我耶和华必按著定期速速作成这事。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膏了我,叫我传福

21、音给困苦的人,差遣我去医好伤心的人,向被掳的宣告自由,向被囚的宣告释放。(赛60:2161:1,新译本),47,耶和华在万国眼前,露出圣臂,地极的人都看见我们神的救恩了。看哪!我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举上升,且成为至高。许多人因他惊奇,(他的面貌比别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这样,他必洗净许多国民。君王要向他闭口。因所未曾传与他们的,他们必看见。未曾听见的,他们要明白。(赛52:715),48,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那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

22、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35),49,先知预言,前面讲的是耶和华要回锡安坐王,并在万国眼前露出圣臂,所有的人都要看到神的救恩。但后面一转,出乎超出所有人思想的理解,他要成就这事的方式却是差来一位受苦的弥赛亚,他的面貌比别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这是人之前未曾知道也未曾听到过的。,50,先知预言,第二以赛亚的一神论观念:耶和华在世界历史中,既是拯救以色列人的救赎主,又是自然万物的创造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神论观念。他不仅认为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也是整个世界(宇宙)的神,其他神的存在本身被他彻底否定。,先知预言,第二以赛亚的普世观念:一方面坚持圣

23、约传统,即“以色列是耶和华的民,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耶和华是要通过以色列来祝福全人类(万国)。耶和华拣选以色列这样一个特殊民族,其最终目的却是要实现他作为救赎主和创造主对于全人类、世界历史乃至整个创造的计划。,先知预言,第二以赛亚的救赎观念:特别是53章的看法,这位上帝的仆人承担了他人的罪过,并因此为这种罪过而遭受苦难。“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53:6)。“谁想他受鞭打,从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过呢?”(53:8)。,先知预言,尽管他是为人们的罪过承受苦难,人们却并不接受他,甚至藐视和厌弃他。“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53:3

24、)。“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是神击打和苦待了”(53:4)。人们以为他被责罚,乃是因为他自己的缘故。而他自己也并“不开口”为自己申辩。,先知预言,第一,对遭遇苦难的理解在此前的先知传统中,人们普遍把遭受苦难归因于上帝对以色列人的不忠不信的惩罚;但在仆人之歌中,却将苦难做了一种代赎性的理解,即一个人所受之苦是对另一个人的罪所做的赎救(atonement)。这一观念在以前希伯来宗教的祭祀中有所体现,如利未记16章的赎罪山羊的祭礼。,先知预言,第二以赛亚颠覆了先知传统对于苦难的消极理解,即受苦只是上帝对于罪的惩罚;他赋予其积极的意义,即它一方面是对他人之罪的代赎,另一方面是将荣耀之境界引领进来的必经阶

25、段。53章的未名之仆的死,不是因为自己之罪,而是为“我们众人的罪孽”。,先知预言,这种代赎不再只是对以色列人,而是为着所有的国:“他必洗净许多的国民”(52:15)。因为人们的罪孽被他所承担,所以人们要因他而被称为义。“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53:11)。,先知预言,第二,未名仆人与以色列的对比:以色列是悖逆有罪的(4327),而未名之仆却是忠信的、无罪受苦的(50:5,53:4-6);以色列是带着忿怒接受上帝对他们罪的惩罚(5121-23),而未名之仆却是甘愿的、无所怨言的受苦(53:4-9);以色列是因自已所犯的罪而受罚(42:24-25),而未名之仆却

26、是无辜受苦(53章);以色列是要被拯救的(to be redeemed,431-7),而未名之仆却是要拯救(to redeem)以色列的(495)。,先知预言,由这位受苦仆人所开启的新历史的核心,却不是对以色列王朝的更新,而是对整个以色列人的更新。或者,更深一层上,是对整个人类的更新,因为这位耶和华的仆人是“列邦的光”(a light of the Gentiles,496),将上帝的救恩施予万民。,先知预言,对先知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耶稣超越前人的全新理解是:弥赛亚要来两次。第一次来是救赎性的,上帝国的临近是悄无声息的,并没有直接冲击现世世界第二次来是审判性的,上帝国的来临是号角中的来临,直接

27、冲击现实世界。,60,现代神学中的终末论思想,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终末论的方法论,莫尔特曼,德国现代神学家,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在二次大战期间成为战俘时开始了他的神学研究。受到布洛赫思想的影响。主要著作:希望神学,钉十字架的上帝,创造中的上帝等。,终末论的地位,希望神学的核心思想:基督教神学历史地论及上帝,并进而终末论地论及历史。终末论不只是“有关种种末后事情的教义”。“从头到尾,而不只是在结尾部分,基督教是终末论。”,未来的主导地位,对未来的希望,即对上帝之应许的希望,正带领人们不断地离开过去,经过现在,进入未来,从而塑造了历史。就是说,是对未来的希望拉动着人们前行,并赋予过去及现在以意义。,

28、未来的主导地位,主张之一,从未来的角度看历史:并非是现在决定未来,而是未来决定了现在,因为未来不断地引导现在,并影响到对过去的评估。过去:已经实现之未来;现在:正在实现之未来;未来:即将实现之未来。,未来的主导地位,主张之二,希望来自于上帝的应许中:上帝是给人应许和希望的上帝(罗15:13)上帝通过其话语给人的应许是人的希望的来源。,未来的主导地位,上帝不是“内在于我们”或“超越于我们”的上帝,而是“在我们前面”的上帝,我们在上帝的应许中和他相遇。上帝在应许中的显现,是上帝介入历史的方式。,对未来的希望,“期盼”的生存方式:“期盼”(anticipation),原意为“预先支用”,即提前预先地经历未来所要经历的,现在就生活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对立的方式:“延伸”。把盼望建立在过去及现在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希望,期盼的意义:反对被动地等待,主张积极地参与投入。反对被过去的经验所左右,而为能够带来超越与喜的希望所带引导。,讨论,现在思想的方法之一。(海德格尔:“向死的存在”)关于时间或历史方面的启发。(人如何才能活在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