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09766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导论,陈挺,第八章,人际吸引与亲和,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人很难无止境地孤立,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弗洛姆爱的艺术,生存论与本能论,生成论:亲近以求生存柏拉图(Plato)相互亲近是为了生存缺陷:过于笼统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为什么还有亲近的需要?本能论:生而相互亲近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本能地欲与他人接近。麦独孤人合群本能促使人们相互亲近。缺陷: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主要在于社会性把本能看作所有人类行为的原

2、因,又用人类行为来界定本能,在逻辑上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社会交换理论:亲近以图社会酬赏,霍曼斯(George.Homans)提出说明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是为了获得社会酬赏。缺陷:只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分析无法解释社会交往中无私奉献的行为无法解释友谊中无需回报甘愿付出的行为没能从根本上解释人们相互亲近的真正原因,社会比较理论:亲近以评估自我,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提出主要观点:人有自我评价的倾向,当缺乏非社会性的客观标准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参照标准。这种社会比较的欲望会使人们相互亲近。缺陷:与社会交换理论类似,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实验的发现:恐惧引发了亲近需求,恐惧与

3、亲近需求的关系沙赫特的假设:高恐惧感的人欲与人亲近的需求高于低恐惧感的人(1959):电击实验焦虑与亲近需求的关系萨尔诺夫(I.Sarnoff)与津巴多(P.G.Zimbardo)实验(1961):奶嘴实验高焦虑的人欲与人亲近的需求低于低焦虑感的人。恐惧增加亲近需求,焦虑减少亲近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出生次序(早亲近,晚独立),内容提要,人际吸引的规律,1、熟悉性和邻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2、相似性与互补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角色作用不同时,通常互补性更起作用。3、外貌:一般情况下,美丽是社会生活中比较有效的通行证4、能力与品格:“犯错误效应”,吸引人的品格。5、对等性(互惠性):圣经

4、上说“你想让别人用什么量器给你,你就先用什么量器给人”。,熟悉性和邻近性,“日久生情”:熟识吸引,“日久生情”:熟识吸引,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为人所熟识的东西,可以在其心目中增加积极意义的成分。人们不仅偏爱熟悉的面孔,甚至对熟悉的无意单词、陌生文字等都会产生偏好。进化适应性有助于人类祖先避免与陌生且有害的事物或个体接触而引发灾难性后果。,“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西门西(westgate west)实验,“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邻近吸引(proximity/propinquity effect)与我们接近、并

5、交往最多的人,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接近只能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能视为充分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是近水楼台“必”得月。在空间接近的条件下要想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彼此互相接纳接纳对方的态度与意见、观点和思想,对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不但感兴趣,而且表示适度赞许。不喜欢的暴露越多越不喜欢。,“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邻近促进人际吸引的原因:人更容易相互了解根据社会酬赏和社会交换理论:和邻近者交往,所付出的代价较小,而获得的酬赏会很多。进化适应性由于物理距离及时获得相应的回馈。邻近吸引下建立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双方产生互惠式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而此类行为又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吸引,巩固所建立

6、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网恋靠谱吗?网络交流中有粉饰行为缺乏非言语信息,言语本身不能对他人进行正确的归因网络交流中的印象更多的是自己理想化的臆想,而非实际M为期6年的报告,500万个会员,1100对结为伉俪,0.5%,相似与互补性,“人以群分”:相似吸引,随着交往的深入,外在吸引力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小,在政治、经济、文化、个性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对彼此的吸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最重要的特性态度态度的相似性吸引可以说明其他的相似性吸引问题纽科姆(Theodore Mead Newcomb)1961 实验背景、态度、价值观的相似有利于增加好感和相互间的吸引力,“人以群分”:相似吸引,人格

7、相似的人格特征对于朋友和伴侣来说非常重要人际风格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的相似人相互吸引高人际技巧:社会交往的心理层面。沟通低人际技巧: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层面。结果对人际关系和婚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兴趣和经验社团、俱乐部等时空接近性和相似性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相同的兴趣爱好时空接近共同经历经验相似性,“人以群分”:相似吸引,相似吸引的原因: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将会更喜欢我们;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强化论: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似的态度,是支持自己评价的有力依据,是对自己的一种酬赏;进化解释:寄生虫避免理论:,“相得益彰”:

8、互补吸引,需求互补产生人际吸引,多半出现在择偶上。相互需求的满足;对合乎自我理想的人的仰慕心理。,相似性vs互补性 哪个优先双方角色相同,决定喜欢的是相似性角色不同,决定喜欢的是差异性相似性与互补性增加了互惠利他的可能如果对方与你相似并了解你,他就能在付出更少代价的情况下给你带来最有利形式的帮助如果对方恰好弥补了你的缺陷之处,他在满足你需求时就有更大的空间。,外貌,“以貌取人”:外貌吸引,在价值观上,我们主张尽量公正待人。但客观地说,人在初次见面时依然不可避免地注意到外貌仪表。美貌有吸引力的原因:愉悦感:外貌美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精神奖赏;“晕轮效应”:拥有较好的外貌,会使人相信此人还具备其

9、他一系列较好的品质。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容易得到他人的好的评价。舆论宣传的影响。,“以貌取人”:外貌吸引,外貌美不但指长相,也包括衣着、风度和气质等。“以貌取人”的进化解释:进化心理学家们将外貌吸引归因为由繁殖策略进化而来的一种原始的吸引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于生殖能力。,能力与品格,“以才服人”:能力吸引,一般人们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而不喜欢愚笨的人。聪明的人会在一些问题上给人以帮助;聪明人的言行会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而“赏心悦目”。出丑效应(犯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犯错误会使人们对有能力的人更加喜欢最受欢迎的人并非全能的人,而

10、是精明中带有缺点的人,“以才服人”:能力吸引,进化适应性:能力吸引是繁殖策略的重要体现女性在择偶时会更关注男性的财富以及地位,反映着女性往往会受到能力的吸引;能力也促进了互惠式利他行为的产生,对方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在你需要时力所能及。,具有魅力的一些品格,一般来说,那些正向的词汇都会产生吸引力,而负向的个人品质则会令人讨厌。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实验评价最高的是真诚,最低的是虚伪进化中的意义,具有魅力的一些品格,互惠式的好感,“投桃报李”:对等律,体现了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人们一般都会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自尊的中介作用自尊差别对对等性需要的影响对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自我尊重高的人,他

11、人的排斥或喜欢不会对他有太多影响,即“荣辱不惊”对于自我尊重低的人,非常需要他人的尊重,因此会因为这种尊重的满足而十分强烈地喜欢对方。,“投桃报李”:对等律,对等律推论所造成的误解“我们喜欢某人,因而某人也喜欢我们”,属于一种主观的幻想和理解,并没有把握,因此容易造成曲解和误会。如,单相思。“重复的囚徒困境”(IPD)第一次主动地选择合作;如果对方也选择合作则一直合作下去,如果对方选择了背叛则我方也马上背叛。,“患得患失”:得失律,自尊与自我意识的作用人们对一个人的喜欢不仅和来自这个人的肯定的报酬量有关,也与这些报酬量的增减有关。在“得”的场合,我们对于一个提高自己自尊心的人产生更多的好感;在

12、“失”的场合,对于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会越来越不喜欢他。进化的观点:人类已经进化出能够觉察他人利他行为诚意的适应器(威廉迈克尔布朗William Michael Brown),让人们喜欢你,掌握接近因素,增加熟悉度关注相似性,忽视差异性。表达积极情感,寻求共鸣。注重外在表现,但不要只看他人的外表营造愉悦心境。,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和差异性,外貌,互惠性,内容提要,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零点接触-单向、双向相识,零点接触:完全无关单双向注意:期间只经历了交际双方微乎其微的接触,从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到双方注意到对方却无实质

13、性接触。促进接触的因素物理上的距离其他因素及例外“神交”、网络、外貌等,单双向注意-表面性接触,单双向注意水平的人际关系是短暂的、表面性的。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交往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处于这一水平。表面性接触:对方是个角色,情感因素少关系非人格化,表面性接触-亲密,表面性接触水平之后,就出现了更多的运用个人内在特性来影响彼此关系发展的机会。亲密把交际伙伴看作独特个体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亲密关系;双方或多或少地具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想法和同样的行动。,表面性接触-亲密,同别人发展关系也应掌握好时机表面性接触水平之前:互惠原则;从表面性接触向亲密水平转变的过程:得失原则;互有好感阶段:双方适应的自我表露。,轻度卷入:双方心理世界小部分重合,双方的情感小范围融合。中度卷入: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深度卷入: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亲密的程度,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