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10626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2.(2012年浙江理综)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答案】D,3.(2011年江苏高考)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

2、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学车问答 学车问题回答,驾驶员模拟考试2016 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科目四,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4.(2012年山东理综)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

3、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答案】(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4、基因频率(2)增加(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角度探究:,案例落实:,1.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右图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A.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B.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性别比例,【思路剖析】以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意可知,当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故选项A错误;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

5、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D错误。,【答案】B,1.沙棘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沙棘木蠹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某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右图所示:,(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可采用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沙棘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为“J”型增长,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6、,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增长,在年,(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右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

7、相同,B组,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思路剖析】(1)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作“J”型增长,A项错误;乙图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项正确;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项正确;“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项正确。(2)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2005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S”型增长。在20022003年(区段),其斜率最大,因此该时间区段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从曲线图可以看出,蛾的发生程度与雨量大小呈负相关,因此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

8、发生量增多。(4)若要验证沙棘抗虫性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对照处理时,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答案】(1)样方(取样调查)A(2)“S”型20022003(3)增多(4)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高频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2012年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

9、.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B,6.(2012年福建理综)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7.(2010年海南高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

10、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8.(2011年广东理综)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该污染物通过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

11、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NaCl、H2O和琼脂。,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食物链(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3)群落(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三丁基锡,【答案】(1)繁殖功能下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角度探究:,案例落实:,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

12、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上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方向发展,直至达到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

13、思路剖析】以种群密度的调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表格试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如物种丰富度的大小就是所处地物种种类数的总和,并以此推断其与植物群落利用太阳能的关系;二是根据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含量、土壤深度、土壤含氮量推断适合落叶树生长的条件。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地点A的生物种类最多,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由于还残留植物的种子或根系,因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总是,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直至达到顶极群落为止。由于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

14、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利用。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为主动运输。由于地点C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维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因此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顶极群落(稳态)(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2.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15、(),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条件。农田弃耕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由于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更加明显,所以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答案】AD,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基础再现)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

16、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思路剖析】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并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答案】D,2.(基础再现)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利于果树增产。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A.寄生B.捕食C.竞争D.共生,【思路剖析】由于引入的

17、另外一种真菌与原来的真菌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相似,所以会发生竞争现象。,【答案】C,3.(基础再现)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濒危物种种群的K值,C.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指一个生物以另一个生物为食,D.光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还需要研究其他特征;种群间的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光既可以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B,【思路剖析】仅仅依靠种群密度这一特征,还不能够,4.(基础再现)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

18、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对种群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不能获得最大捕获量,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思路剖析】A项中,d处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B项中,“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增长速率降低,对种群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得不到最大捕获量。C项中,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鼠群增长率很高,很快能恢复到原状。D项中,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答案】D,5.(视角拓展)环

19、保工作者对某地区野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以此作为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某段时间段内,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值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B.导致bc段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野兔的竞争者,C.cd段值变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bc段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cd段种群数量表现为稳定,【答案】A,A.B.C.D.,【答案】D,6.(视角拓展)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7.(视角拓展)下图是对某地种植的广东松种

20、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A.总能量增加B.种群密度上升,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群密度将越来越小,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该营养级的能量逐渐降低。,【答案】D,【思路剖析】本题考查种群年龄结构及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据柱状图可知,该种群幼年个体少,所以种,8.(视角拓展)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21、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思路剖析】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所以自然增长率由图分析可知,应为先增加,后减少到0,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率减到0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也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B,9.(基础再现,12分)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右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株。,(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

22、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入植物)。,(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量。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思路剖析】(1)通过样方法进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样方内的植物数量为15株(方格内的数量+两边及其夹角的数量)。(2)通过

23、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知引入的植物为B(种群密度逐年增大,而其他植物都逐年减,少,甚至灭绝)。(3)造成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4)表格中数据反映出平均单株结豆荚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而平均单荚中种子数量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3)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4)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答案】(1)15(2)曲线图见下图,10.(视角拓展,10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

24、行分析,其结果如下:,(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法。,(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思路剖析】(1)耕地过渡到林地过程中,该地区的种群会发生不断的变化,该种变化属于群落演替。(2)调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3)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就是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相遇频率最高的,即油松和刺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主要是由阳光造成的。,【答案】(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2)样方(3)油松和刺槐阳光,11.(高度提升,12分)我国东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

25、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历经演替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种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试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此森林中松树种群是属于种群生长曲线A、B、C、D中的哪一时期?。,(2)若以大树(年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最具优势的植物为。,(3)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消长,则再过25年后上述木本植物中,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4)上述四种植物中,哪两种是火灾后最先出现的优势树种?。,【答案】(1)D(2)赤杨(3)栎树(4)赤杨、松树,12.(能力综合,18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按下表

26、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了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请回答:,(1)上图中代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是。曲线c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比曲线a大的原因是,。,(2)该兴趣小组探究的课题是:。该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3)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列举出两种)。,(4)参照上面实验,设计一个表格,用来记录改进后的实验数据。,(5)在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个。,等(4)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记录表(见下表)(5)2107,【思路剖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650101030.4=2107个。,【答案】(1)c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2)探究温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缺少高于20 的温度组合(3)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养液的pH、溶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