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的组织.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0728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3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活动的组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活动的组织.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活动的组织,科学活动组织的分类根据组织的具体程度抽象:科学共同体具体:学会,学派,科研组织,无形学 院根据组织内的交流程度内在:学派,无形学院外在:学会,科研组织,一、科学共同体(SC),1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1)背景波兰尼(英)与科学左派之争2)含义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1942)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1)科学家的天职是通过个人的研究做出发现;(2)科学人员都有各自的社会职业,但他们按照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专业集

2、团,并且组成范围更大的科学共同体;(3)每位科学家依旧独立做自己的研究,但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所表达出来的意见对科学家个人发挥很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科学发现的承认;(4)专门的科学家虽然是社会中的少数人,但他们是科学的权威,任何其他人把科学以外的标准强加于科学和科学家的作法都是对科学的破坏。,2.科学共同体概念的发展1)背景1953、汉堡、“科学与自由”会议2)内容社会学家希尔斯在论知识分子、权利及其他(1972)一文中说:“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图景开始出现有它自己的组织机构,自己的规则,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3.科学共同体概念

3、的普及1)196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使SC概念普及:科学共同体=范式。2)1974、再论范式、科学共同体的含义更全面。3)库恩的科学共同体的含义(1)SC是由从事实践工作的科学家组成(2)SC的组成是分层次的整个自然科学家各学科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化学。各专业的科学家。如:固体物理、高能物理;有机化学、蛋白质化学、分析化学。,研究领域。如噬菌体小组、人体基因组计划。注:不易为外人识别的、以研究领域划分的SC是SC的最基本单位,人数约100人。(3)SC组成的最根本基础是专业一致。如受相同的专业教育,对专业问题的看法相同,阅读共同文件.。注:不同专业的SC成员的交流是困难的。(4)SC有共同

4、的社会联系 相同的师承关系 交流:阅读和引证相同的文献,参加同类的研究组织和学术会议。,4.科学共同体概论1)概念通过一定的纽带而形成的科学家群体。这些纽带可以是职业、地域、交流、专业、机构、研究、思想。其深刻内含在于通过内部的思想交流而实现其特殊的体制目标,即创造知识。,2)类型(1)科学职业共同体:由于都以科学为职业而组成的群体。如陕西省科学共同体。(2)科学交流共同体:由于特有的交流关系而组成的群体。如学会,无形学院等。(3)科学专业共同体:由于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而组成的群体。如物理学共同体。(4)科学机构共同体:由于处于同一机构而组成的群体。如西安交大学科学共同体。(5)科学研究共同体:

5、由于从事共同的研究而组成的群体。如人类基因组计划。(6)科学思想共同体:由于具有共同的学术思想而组成的群体。如学派。,3)特征(1)由科学家构成;(2)体制目标是致力于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3)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对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以及共同体内部对科学家成果的承认;(4)科学家在获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5)科学共同体内部存在层次结构;(6)科学共同体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科学不应该被计划)。,5.科学交流1)科学交流科学信息的传递。2)分类(1)正式交流通过学术期刊、专著、正规的学术会议等形式的信息传递。(2)非正式交流含义:通过面对面谈话、电话交谈、演讲、通信、论文的预印稿

6、的交换等形式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作用A.不适于发表的各项信息通过它传播于科学共同体;B.和正式交流的渠道平行运转,并在系统内加速信息的传递。例子克兰对美国数学的分支领域进行调查的结果:51的数学成员,认为他们的非正式渠道的联系对于他们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3)半正式的交流通过讨论班、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的信息传递。,3)作用(1)个别科学家做出的科学发现只有通过它才能为SC所了解、承认;(孟德尔)(2)SC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是通过它逐步实现;(3)符号系统、模型及范例,概念、理论、方法或仪器的使用,都是通过它逐步取得的;(4)它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把分散的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

7、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SC。,“若没有科学交流,科学研究活动就好象一只剥去了大脑皮层的猫,虽然马达活动继续起作用,但缺少记忆与目的配合。”齐曼科学交流应该是国际的,4)特殊的交流形式科学合作(1)含义科学家为了创造知识而进行的协同互助。(2)分类横向,纵向个人,组织,国家(3)必要性因为仪器、经费、跨学科等方面的问题所促成,形成科研资源的互补。例1:“阿尔法”磁谱仪。例2:默顿对各种期刊的调查:1960年,合作署名的论文占74%。,例3:朱克曼对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调查:2/3(185人)是同别人合作研究而获奖的。(4)特殊意义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5)典型

8、案例巴丁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朗德小组,包括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美国的化学家鲍林;沃森和克里克。,思考:科学研究是应该独立还是合作?,二、科学共同体的具体存在形式,1.无形学院英、波义耳在1646前后提出。1)波义耳(英)一种基于自由交流而形成的不正规的科学家群体。2)默顿(美)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簇,他们彼此在认识上的相互作用比和其他的科学家的相互作用更为频繁。3)普赖斯(美),(1)科学发展的结晶化趋势1000篇论文,300名作者,180名(1篇)30名(10篇)10名(贡献最大)对伦敦科学图书馆杂志借阅登记的调查:9120种期刊中,1300种停刊,4800种无人借阅,22

9、74种借1次;40种杂志被借次数=1/2的总借阅次数;不到馆藏期刊总数的10%的杂志足以满足80%的借阅需求量。出现了频繁进行交流的高产科学家“科学通勤者”,(2)无形学院某一研究领域中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群体。这些小群体的成员由于彼此保持不间断的接触,彼此传阅手稿,相互到对方的机构中进行短期的合作研究,因此从正式的学术组织派生出来而演变成一个非正式学术群体。,4)黛安娜克兰(美)(1)通过研究少数优秀科学家和少数影响大的期刊的作用(无形学院)发现:1)一个学科内大多数论文很少被引证,少数论文被引证多次;2)这大量的引证又是那些少数的、高产的、优秀的科学家做出;3)经过他们肯定和采用的思想和著作

10、也比其它未经他们采用和肯定的思想和著作影响大;4)学科际的无形学院是新学科、新研究领域的起点。(维纳的控制论),(2)无形学院黛安娜克兰教授把某一领域中的非正式交流群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合作者群体组成的团结一致的亚群体;另一类是由这些亚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们通过彼此之间的非正式途径、横跨学科所进行的信息交流传播组成的交流网络群体。克兰把第二种即学术领袖之间形成的交流网络称为无形学院。,5)无形学院概论(1)含义少数科学家不满足于学术期刊、专著、学术会议等科学共同体内的正式交流,而通过互阅尚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的稿件、电话交谈、面谈、合作、互访、网络邮件等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而自由形成的一个无形的科

11、学家群体,他们之间的交流要比他们所处的更大的科学共同体内的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2)实质:学术圈子,(3)具体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非正式的交流网络。如“学术沙龙”、“假日聚餐会”、“周末茶话会”、“业余闲聊”等。例1:爱因斯坦为“院长”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例2:马克斯佩鲁茨曾在剑桥自己的研究所内开了一个美食餐厅,吸引科学家到这里来见面闲聊。例3:莫里斯.戈德史密斯做科学政策研究的通常方式是:找一个研究题目,确定在该领域有潜在影响力的人选,然后邀请他们一起吃饭。,(4)特点(1)交流性:是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2)非正式:以非正式交流为主;(3)自由性:加入或退出自由;

12、交流自由;(4)无形性:没有固定成员,固定地盘,更没有组织制度;(5)精英性:其成员往往是高产科学家,承担着创造知识的使命;(6)其成员可以是一个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5)无形学院和科学共同体的关系无形学院:复杂、易变的前沿交流。科学共同体:正式的、变化不大的交流。在科学的前沿,无形学院中的少数人创造新知识,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承认、传播这种新知识。,2.学派1)含义拥有共同的学术思想,由核心人物及其追随者所组成的享有崇高集体威望的科学共同体。2)形成条件(1)有一个清晰的“核”(2)有少数学术大师(3)有相当数量的能见度高的成员(4)崇高的集体威望(5)往往是成对或多个同时出

13、现,3)特点(1)自主性:其形成过程是自然的(2)专业性:往往出现在某一狭窄的研究领域(3)传统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性(4)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5)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6)高效性:具有很强的创造知识功能,3.学会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是目前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具体存在形式。在现代,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学会协会,4.科研组织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共同体。一般来说,国家级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三、科学家

14、行为的社会规范,1.科学家的行为规范1)认识规范(技术规范)(美、朱可曼)(1)一般的方法论规范,如逻辑、实证等;(2)各学科所特有的东西,类似于专业基体。2)社会规范(美、默顿)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价值观念。包括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合理的怀疑等。3)伦理规范,2.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1)普遍主义A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与提出者的国家、种族、阶级、宗教、年龄等无关。“能称真理的主张,不管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即要与观察和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符合。”B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平等的。根源: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反映了科学的民主、自由的本性以及科

15、学事业的国际主义本质。,2)公有主义A任何新知识都必须公之于众;B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是承认;C.科学家的发现要得到承认,还必须尽快公开发现(卡文迪许),此时的谦虚不是美德。因此科学家对其发现只享有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根源:科学发现的合作性和继承性。注:发现发明,3)无私利性A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谋取私利;B从事科学活动的动力是内在的科学兴趣。根源: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和科学知识的公有性、非功利性。,4)合理的怀疑主义A.对所有的新知识都要经过仔细的检验,并对发现的错误应公开宣布。(琳达巴克)B.无绝对权威,也无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断的批判态度。科学家应坚信,在神圣

16、的、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不存在绝对固定的界限。C.科学上的怀疑必须借助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根源:科学知识的实证性、理性以及科学活动的创新本质。该原则是实现科学体制目标的主要途径。,思考:科学家之间为了很好的合作,因此对彼此的工作不应该持批判的 态度,而应该唱赞歌。,默顿的四条规范的实质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精华版。,3.社会规范的意义1)解释了从“个人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如何形成了“社会性的知识生产制度”,回答了这个过程应该有什么样的机制和条件;2)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四、科学家行为的伦理规范,1.伦理原则1)责任(1)含义:人们应对

17、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的、可以解释说明的。(2)承担责任的条件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责任仅仅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3)特点A.实践性责任伦理不只是专注于良知,而更强调行动及后果。B.丰富性从空间角度来说,责任首先是人对人的责任,其次是对自然的责任;从时间角度来说,还要对未来人类承担责任。C.整体性人类应团结一致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诚实诚实的含义是“动机在于传达真信息的行为,是自己以为真的也让别人信其为真,自己以为假也让别人信其为假的行为”。由于科学的基本目标是获得关于自然界规律的客观知识,因此诚实是

18、科学求“真”的必然需要。1949年9月,国际学会联合会第五次大会通过的科学家宪章规定,科学家应尽的义务包括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3)公平(1)不能把从事科技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2)在科技工作者之间、学科之间、社会的不同需要之间要公平分配科研资源。(3)研究中要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4)应最大化的考虑社会公平问题,如优先研究有利于弱势地区和人群的科技项目等。(5)审慎发布成果,尽可能避免不公正的后果。,2.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1)以人为本2)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把握科技发展方向4)抵制伪科学,认识规范和社

19、会规范有利于科学求真,伦理规范有利于科学求善。因此,规范和指导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应该是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五、越轨行为,“每一起被揭露出来的大作弊,代表了大约10万起大大小小的作弊”。,案例1,1912年一个业余地质学家从Piltdown挖掘出一个特别的颅骨,该发现被认为是填补了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条直接进化线所谓缺失的环的证据。引起轰动。但1953年该颅骨被发现是伪造的。并在最近被确认为是当时的英国历史博物馆馆长Martin A.C.Hinton所为。,案例2,1923年Nobel Physics Prize获得者Robert A Millikan(1868-1953),在

20、1913-1917年间进行的“油滴实验”中对实验数据采取了主观取舍行为,直到60年后才被发现。,案例3,巴尔的摩(1938)曾是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1981年,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丽萨今西加里合作,从事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后者在实验日期方面造假,前者则极力掩饰造假行为。,案例4,200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舍恩 Jan Hendrik Schon 有关分子级别的纳米晶体管等一系列论文数据作假的“舍恩事件”。,案例5,2005年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有关人体胚胎干细胞克隆数据造假事件。,1.越轨行为的含义狭义:违背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广义:违背科学家的行为

21、规范。目前人们对“越轨行为”的理解往往是界于这两者之间。2.越轨行为的分类1)根据越轨的道德属性(1)非道德类,包括思想方法类和过失类。(2)道德类,包括伪造类、剽窃类和僭誉类。,2)根据科研活动的时序(1)申请立项中的越轨。如虚报实际业绩或窃取同行的申请方案。(2)实施研究中的越轨。主要是伪造数据。(3)论文写作中的越轨。主要指不正确列出或者根本不列出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不对别人提供的有益帮助进行答谢。(4)论文发表中的越轨。包括:将尚不成熟的成果提前发表;将同一次实验改头换面多次发表;剽窃别人的论文发表;借助权威的名声;不经过审稿专家而是通过与编辑的关系直接发表。,(5)成果评议中的越轨。

22、在成果通过同行的鉴定或者资助部门的验收时,只聘请关系亲近的、同自己观点一致的评议人;评议人不加思考和批评地仓促评议,做出不切实际的评议结果。(6)成果宣传中的越轨。主要是指未经同行评议,立即通过新闻媒介对科研成果加以夸张地宣传,或借助同行评议之外的手段对成果做出过高的评价,以便快速地获取荣誉。(7)荣誉获取与分配中的越轨。如利用职权和地位之便谋取论文的署名,老师,把学生应得的荣誉据为己有,贬低合作者或者竞争对手的贡献。(8)越轨发现与纠正过程中的越轨。当越轨行为被发现后极力掩饰,报复检举者,没有根据地诬告他人越轨。3)根据科研活动的性质(1)从事研究时种种背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行为。(2)科

23、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3)在发现和处理有越轨行为的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3.越轨行为的影响1)弱化人们遵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动机;2)对其他科学家造成影响,特别是时间损 失;3)降低社会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对科学的信 心;(社会干预)4)不能很好的实现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4.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1)成果-承认的奖励机制2)量化的科研管理制度3)竞争的加剧4)成果评价的不科学重复实验的局限同行评议制的缺陷5)对越轨者的处罚乏力6)科学和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如资金的来源),5.越轨的控制1)加强道德教育2)改革管理制度3)健全管理机构4)启动社会监督5)加大惩治力度,讨论题目(1),对下面的问题在五个选项中做选择,一定要用最简短的话阐述你选择的理由:选择:A 完全同意 B 同意 C 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D 不同意 E 完全不同意1.科学是理性的和客观的。2.科学知识在不断地积累。3.有朝一日科学知识将呈现这个世界的真相。,讨论题目(2),对下面的问题在五个选项中做选择,一定要用最简短的话阐述你选择的理由:选择:A 完全同意 B 同意 C 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D 不同意 E 完全不同意(1)所有的科学都是好科学。(2)科学不能因其误用而受到指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