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011725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地球内部,人类无法直接观察。英国小说家曾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我国也有十八层地狱之说。时至今日,人类依然是“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人类的潜意识里对地球内部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人们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开始了对地球内部世界的大揭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关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和气体传播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共同点:通过不同介质时,波速会发生改 变(变快、变慢或突然消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波

2、速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说明上下组成物质不一样。我们把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大陆地壳下33千米处,纵波横波的波速都增加。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个界面叫“莫霍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明显变化,后证实该处上下组成物质及状态截然不同,为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人们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圈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33,2900,速度千米/秒),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

3、,下地幔,外核,内核,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古登保界面,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状态?,说明物质组成和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波速明显增加,说明物质状态是固态,组成物质不一样。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33,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由铁和镍组成。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地核压力极大,铁镍原

4、子挤成固态金属球。,1、由各类岩石组成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圈层的划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地球内部的特殊圈层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的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除了地震波,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其他,改进钻探技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

5、册,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的地理环境。,岩石圈内部圈层的特殊圈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水,圈,地,壳,地,壳,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与岩石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一)大气圈,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问题:低层大气中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干洁

6、空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 汽,固体杂质,从地面到20003000千米的高空,是厚厚的大气层,由于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低层。在距地面15千米的范围就占了整个大气质量的80以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 动所必需的物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地面保温作用,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作为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地球大气的密度、温度、压力、组分和电磁

7、特性等都随高度而变化,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大气的密度和压力一般随高度按指数律递减;温度、组分和电磁特性随高度的变化不同,按各自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若干层次。,2.大气的垂直分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对流层:地球大气最底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是最薄的一层,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对流层:,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 m,温度降低06摄氏度,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三条),厚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8、低纬地区热力对流作用旺盛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地区,地表温度低,热力对流作用弱,厚度小,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平流层 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平流层:,厚度:,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层2227千米达最大值),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人类的“天然屏障”,水汽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9、书 地理 必修第1册,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高层大气:,厚度:,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有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密度小,气压低(20003000千米高空已非常接近行星际空间的密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读右图并回答:如一架飞机从A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层进入_层;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处,原因

10、是 _.,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 处 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 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对流,平流,A,B,B,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二)水 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占96.5%,陆地淡水占3%,冰川、深层地下水占98%,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淡水总量的0.3%,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1、地理 必修第1册,南极冰盖占地球上72的淡水资源。北极格陵兰冰盖占到地球10%的淡水。全球82%的淡水储存在两极 世界上2/3的城市缺水,12亿人严重缺水。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的水。西方语:人类将来会为淡水而打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在100200毫升之间,人体的重量中65%是水,失水12%就会导致死亡。水质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用水:城市人均用水量中国为每天为90升,中小城市50-70升,深圳市为400升,农村人均用水15-40升;欧美500升,最高为600升。,普通

12、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水热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水是生命的创造者;水是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水是地球表面的“雕塑家”;水几乎伴随一切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三)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部,

13、生命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的1/300、水圈的1/700,但却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最生机勃勃的圈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案例研究: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以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地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努力保护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1册,下课了,休息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