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291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9产业布局.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产业布局,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2023/9/14,2,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

2、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2023/9/14,5,6,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决定农业布局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设计了六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

3、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为畜牧圈,再以外是荒野(见下图)。,2023/9/14,2023/9/14,7,8,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运输区位法则 劳动力区位法则 集聚法则,2023/9/14,9,运输区位法则 为了寻求最小运费点,该法则将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当多个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不重合时

4、,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据此多边形,可推求最小运费点P(x,y),见下图。,2023/9/14,10,区位多边形,2023/9/14,11,运输区位法则 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1,M2,Mn个,运量分别为m1,m2,mn,距最小运费点 P的距离分别为rl,r2,rn,f为运费率,则总运费S的计算方程为:欲使S达到最小值,只需S对X和Y分别求导并令其等于0,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得最小运费点P。,2023/9/14,12,劳动力区位法则 当原材料和成本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时,可使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法则 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

5、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2023/9/14,(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1、成本学派理论。2、市场学派理论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2023/9/14,13,1、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对

6、韦伯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迄点最佳,这就是胡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这就是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为人们在港口布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2023/9/14,14,15,2、市场学派理论 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即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等。其中,空

7、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其基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2023/9/14,16,中心地理论及其体系,克利斯泰勒认为,一个具有经济活动的区域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这些核心由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所组成。城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服务职能,为周围区域的居民和居住单位提供货物和服务。城镇在空间上形成一种经济力,这种经济力促进区域的发展。每个城镇大都位于它所服务区域的中央部位,故而称为“中心地”。克利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六边形模式,各级中心(城镇)分别位

8、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或角上,形成中心地的服务区域的六边形体系(见下图)。,2023/9/14,2023/9/14,17,中心地理论要点,(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以上三个原则在一个区域常常会交叉发生作用,但又各有侧重: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于首位。而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则交通原则会占上风。(5)城镇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即:以市场范围为代表的经济力量、以交通条件为代表的自然力量和以行政区划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城镇体系,都可以找出这三个原则的影响。,20

9、23/9/14,18,19,中心地理论要点,(1)任何城镇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职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因此这些城镇都可看作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市场区是六边形的。(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2023/9/14,2023/9/14,20,廖什的区位理论区位选择矩阵,收 益,成 本,22,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有

10、艾萨德、俄林、弗农等。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本世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和计量学派。,2023/9/14,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

11、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25,(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2023/9/14,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一)产业

12、布局条件(二)产业布局特点(三)产业布局层次(四)产业布局机制(五)区域产业结构,2023/9/14,26,27,产业布局条件 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制约外,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地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强烈影响。,产业布局特点 第一,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第二,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2023/9/14,28,产业布局层次 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

13、。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布局机制 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型: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具体见下表。,2023/9/14,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特点,2023/9/14,29,30,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因此,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20

14、23/9/14,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三、人口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2023/9/14,31,3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2023/9/14,33,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自然

15、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023/9/14,34,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023/9/14,35,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2023/9/14,36,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进

16、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状况产生影响。,2023/9/14,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实践,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业布局三、地区性产业布局,2023/9/14,37,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战略。(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

17、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2023/9/14,38,(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 从产业革命到产业转移这样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若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机制的显著变化来划分国际分工格局,则存在着两个历史阶段。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工业国与农业国。2.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2023/9/14,39,(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利剑。2.发展中国

18、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应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兼收并蓄走超常规发展之路。第二,以内为主,内外联动。3.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必须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2023/9/14,40,o,产业生命周期的一般形态示意图,二、全国性产业布局,全国性产业布局主要是从全国规模考察产业的空间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转换与经济成长,以及适应一国经济成长各阶段而进行的对产业布局总体框架的调整。(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

19、标和公平目标。此外,生态平衡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2023/9/14,42,43,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产业密集带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而聚集,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和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域。企业是产业带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产业带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微观机制。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 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2023/9/14,1.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近代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演变过程是由两种作用力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产业空间聚集过程和产业空间扩散过程。这些大大小小

20、的产业聚集体在空间上互相接近且日益密切时,我们便有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更大的产业聚集体,即产业密集带。,2023/9/14,44,2.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化大致经历如下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内部产生强烈的投资冲动,在某些区位较好的地区,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得以建立起来,于是这些地区便成为新的增长极。第二阶段,在增长极内,由于部门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便在一个经济中心内,形成围绕主导部门、相关企业相互配合的生产系统。第三阶段,由中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网络呈辐射状向外扩散,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抗磁中心和城市集团纷纷涌现。,2023/9/14,45,3.关于我国产业密集

21、带的发展和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设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布局的变化,促使我国产业密集带孕育和形成。国家计委和学术界在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时,曾提出T字型的产业带(长江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和字型产业带(除上述两带外,另加陇海兰新产业带)。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南昆红水河能源有色金属带、环渤海经济带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产业带都还缺乏系统性,内部无序状态和内耗都很严重,整体组织性差,协调配合不够,新陈代谢功能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局部地区有病态反应。因此,我国的产业密集带急需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2023/9/14,46,(三)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

22、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2023/9/14,47,(三)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1978年前:平衡发展的布局政策取向“六五”“七五”:效率优先的布局政策取向“八五”“九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取向“十五”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布局政策取向 全国性产业布局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即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

23、政策产业化。前者制定全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国产业发展设想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明确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展系列。后者要求各类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一个轮廓性的规定,特别是对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应有所规定,使重点区域的发展体现在其优势产业上。,2023/9/14,48,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的条件下,在把区域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全国性产业

24、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2023/9/14,49,50,我国十大城市群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京津冀城市群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山东半岛城市群 5、川渝城市群 6、辽中南城市群 7、长江中游城市群 8、中原城市群 9、海峡西岸城市群 10、关中城市群,2023/9/14,三、地区性产业布局,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2023/9/14,51,(一)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1

25、.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2.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相似性和互补性。3.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2023/9/14,52,(二)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而实现的,因此,我们以产业结构水平的转化为基准来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的成长阶段,并以此为线索来研究地区产业布局的走向。,2023/9/14,53,1.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 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布局问题。2.工业化初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落后的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以原料指数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大多趋向布局

26、在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产区。,2023/9/14,54,3.工业化社会中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化工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4.工业化社会后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23/9/14,55,5.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在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走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进一步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

27、,并占主导地位。,2023/9/14,56,(三)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从产业运行规律角度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创造或引进新的产业、部门或产品,并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发展的过程。是否不断有新产业或产品被创造和发展,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创新活动集中在少数城市或地区,这些有能力创造或引进、吸收和发展新兴产业、部门、技术和产品的城市和地区就叫产业生长点。,2023/9/14,57,58,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人才、技术水平;第三,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产业生长点选择的具

28、体条件因地区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2023/9/14,59,梯度布局模式 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 增长极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四)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023/9/14,60,梯度布局模式,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是指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区域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即为高梯度区,否则为低梯度区。区域梯度开发和布局的理论依据是基于产品生命循环理论的梯度推移理论及处于不同生命循环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空间配置规律。梯度布局模式在我国的实践。梯度开发在国内引起很大争论,甚至引起强烈反对。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梯度开发理论?,2023/

29、9/14,61,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最早提出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的是前苏联的H.H.科洛索夫斯基。地域生产综合体为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任务而建立,它一般是由国家大规模一次性投资而形成,因此其发展是跃进式的,而不是渐进式的。考察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结构和布局,其各组成部门按功能可分为5类。,2023/9/14,62,增长极布局模式,增长极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在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

30、极理论的产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自50年代以来,其理论、方法与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收到明显的效果。增长极布局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以及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地区。,2023/9/14,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城市的重点发展。点轴理论的内容应包括三方面。点轴布局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1、点轴布局模式并不适用于各类地区,主要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2023/9/14,63,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T”型模式(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展开我国产业布局)和“弓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以此为脉络展开我国的产业布局)。,网络布局模式,一个现代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由三要素构成: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城镇;二为域面,即各级节点的吸引范围;三为网络,即联结节点与节点之间及节点与域面之间的各种交通通讯网。网络开发是点轴开

32、发模式的延伸,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区域以及更发达的区域。网络布局必须明确主要节点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要强化网络中已有的点轴系统,提高区域各节点之间、点轴之间、节点与域面之间以及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将区域的技术经济优势向外围区域扩散,以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2023/9/14,65,66,综上所述,增长极布局通常与点轴布局及网络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区域布局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由点及

33、线、由线及面的空间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区域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必然呈现出的区域空间变化格局,也是区域产业布局必须遵循的规律。增长极布局、点轴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是适应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模式,但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时间上继起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模式。,2023/9/14,67,区位指向类型(1)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2)燃料动力指向(3)原料指向(4)市场指向(5)交通枢纽指向(6)劳动力指向(7)资金和技术指向(8)特殊环境和无定

34、指向型,2023/9/14,68,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 是指产业分布趋于接近自然条件好和资源富集区域的倾向。,这类产业主要是农矿部门。因农矿部门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最强烈。任何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总是以当地的农业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特别是商品粮、油、棉、水产等生产基地。因而农业布局在自然因素的主导作用下总是指向农业自然条件最有利的地区。采矿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石油开采业、煤炭开采业等。,2023/9/14,69,燃料动力指向 是指产业分布趋于接近燃料产地的倾向。这类产业主要是高耗能、高耗电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钛等有色金属精炼、稀有金属生产、合成

35、橡胶生产和石油化工等,其区位一般指向能源地。如在煤矿附近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综合经济效益显著。,2023/9/14,70,原料指向 是指产业分布趋于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倾向。当原料指数(地方性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1时,产业布点应靠近原料燃料产地。这类产业主要是原料用量大、原料可运性小或产品失重大的部门。,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粗炼、建材、森林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化纤、人造树脂和塑料生产、制糖、罐头、乳肉加工、水产加工、榨油、纸浆与造纸、烧碱,以及棉花、毛皮等初步加工等。,2023/9/14,71,市场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靠近消费地比靠近原料产地布点有利的倾

36、向。这类产业原料指数小于1。也包括产品不便于运输(易腐、易损)或保管的产业以及消费需求对生产影响较大的产业。,如鲜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农机制造、硫酸工业、玻璃器皿及第三产业等。,2023/9/14,72,交通枢纽指向 由于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有许多产业是分布在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枢纽、航空港附近。如世界上典型的“临海型”、“临空型”布局就是由这种指向形成的。,2023/9/14,73,劳动力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具有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取向。这类产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制药、塑料制品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

37、地区;另一类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的科技产业,如电子、新型材料等,其区位一般指向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2023/9/14,74,资金指向 是指某些产业具有朝着资金丰裕地区布点的倾向。一般如重化工、机械工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指向 又称研究开发指向。主要是指随技术变革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朝着文化、教育、科技发达的地区布点倾向。如电子、信息、生物基因工程等产业。,2023/9/14,75,特殊环境指向 这类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即对空气、水、电等的要求高,如电子原件、真空产品产业、旅游业、疗养业等。,无定指向型 这是指布局指向不甚明显的部门,其特点是各地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原料和成品运输在费用上大致相似,如大多数的粮油食品加工业。,2023/9/14,76,区位指向变化的趋势,对原料指向的依赖性相对缩小 对市场指向的依赖性增强 劳动力指向出现复杂的情况 在产业集中分布的同时,分散布局倾向有所发展,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产业是双重指向或多重指向的。而且,这些区位指向也仅仅表示其产业布局的基本倾向或趋势,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要针对具体产业、具体条件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2023/9/14,77,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Thank You!,2023/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