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农业.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5013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与农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与农业.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农业,青岛,第一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四大贡献,1、产品贡献2、要素贡献3、市场贡献4、外汇贡献,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资料:中国统计年鉴历年,7,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表 几个亚洲国家的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比较,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00,世界经济统计等;注:各国均为1999年

2、的数据。,表3:我国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10,11,农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无论是从就业人口,还是从生产总值来看,农业所占的份额在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显得较低,而在国民收入较低的国家显得较高。随着人均所得水准的提高,农业部门的比重有相对缩小的倾向。农业劳动者的比例及绝对数也会大幅度下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规律:,思考并讨论:,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确看待农业份额下降规律:,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原因: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工业原料对农业原料的替代。,GDP中农业部门的比例变化,GDP中农业部门的比例的变化=农

3、业生产的增长率 GDP的增长率=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收入的变化率(GDP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1)GDP的增长率 从上式中可以得出,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及GDP的增长率越高,GDP中农业部门的比例会急速地下降。,用农业所占份额衡量农业所起的作用是不科学的:首先,农业所占份额仅表明农业产量的货币价值在总货币价值中的比重,而农产品具有较非农产品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其次,用农业所占的份额衡量农业的作用容易使人忽视农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或先行地位。再次,农业并不是一个不断衰落的部门,尽管其份额在不断下降,农业部门剩余产品量在不断增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

4、作用。,三、农业的新贡献,1、生态贡献:农业是人类最大、最经济的生态产品生产部门,它具有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人文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功能。2、政治贡献:农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国内外皆如此)速水佑次郎:任何国家农业政策的目标无非两个:一个是“如何廉价提供农产品”,另一个则是“如何防止农民收入减少”。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所花的费用其实不过是为避免社会不安或政治不稳定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3、安全贡献:粮食安全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武器。,(1)粮食安全: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

5、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2)四个构成要素: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3)三种途径: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赖进口;两者结合(4)农业的粮食安全功能不仅表现为提供粮食产品,而且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保证一定的自给率,减少过度依赖进口的担忧(日本的大米自给率在94%以上);对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而言更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粮食安全的功能。,4、农业的新贡献实际上是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1)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6、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2)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如下5个方面:环境功能、社会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谋生手段)、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等)、文化功能(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联合国的重要文献中。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例如欧盟各国及日、韩等国都是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发展实践的探索者。这些国家特别重视农业的多种功能,主张加强对其研究,在实践

7、中,他们的普遍做法是:在乡村甚至全社会范围内激发对土地保护的热情,以保证农产品供给;在财政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确保对农业的经费供给;给予农业公共或私人的支持、国际资助和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和应用适宜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本土知识;将健康和环境成本纳入农业收益的总体评估;为小农场的机械化提供支持;制订适应拓展农业功能的国家政策。,例如:日本政府结合国内各地的食品需求、土壤结构和农业生态特点,对农作物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使农场兼具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功能;韩国政府强化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强调保护本国农业,同时又注重农业的文化功能,强调继承和保护本国悠久的农耕传统和田园文化;欧盟各国相对更关注食品安

8、全和国民健康,重点解决粮食产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强调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又重视农业在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功能。我国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阅读文献:,1、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7(7)2、傅晨.辩证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经济学家.1998(5)3、徐自铎.农业基础论新析.中国农村观察.1995(1)4、钟展锦.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中国农村观察.1995(2)5、徐临祥.“农业基础

9、论”剖析.社会科学战线.1996(5)6、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经济研究.1994(1)7、梁世夫.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进.调研世界.2008(4),第二节 两部门中的农业,一、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结构特征 1.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占了很大的比重。的确,大量的农业产出是为了农业人口自己的消费,并未计入统计数据之中,所以农业的比率可能比公布的数值更高一些。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对于45个最穷的国家(称为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出的平均比率接近30%。请记住,最穷的45个国家中包括印度和中国,因此它们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很大。中等收入国家

10、(最穷的45个国家以上的63个国家,包括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数据则有一些粗略,但这个比率平均约为20%。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农业在经济活动所占的份额于以上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们约为1-7%。,更令人惊讶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对前面所提到的那一类低收入国家,在1993年有平均72%的人生活在农村;而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该比重平均为60%。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发达国家有接近80%的劳动力已经城市化了。相对大量非城市人口的分类是因为存在“通勤效应”:有一部分人口尽管从事着非农业活动,但他们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尽管相似的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存在,但比例可能还是非常小的。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

11、是人们的主要活动。,表4 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比较(1978-1998)单位:元,倍,资料: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城市正式部门与非正式部门 发展中国家的非农部分地区,人们往往是在工业企业从事生产或管理工作,或者在服务业部门,比如零售、贸易和旅游等部门工作,一旦我们将经济进行细分就会说明一些问题,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城市经济活动,这一点是相当明显的(虽然如何划分他们的界限未必同样明确),一些企业在广为接受的规则和政府实施的管制之下运作,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企业的工人属于一个工会,在企业和工人之间的集体谈判也并非罕见,企业被要求支付最小工资,而且必须遵守一套的安全标准、工人

12、补偿标准以及养老金计划。这些企业可能交税,并享受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比如得到政府补贴的电力供应等等,虽然这些规则和管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些企业一般而言会遵守上述规则和管制,并因此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将上述企业视为经济中的正式部门,他们与发达国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有相似之处。由于这些部门的建立方式使建立和维持必要的记录成为可能,所以正式部门的企业往往是相对可见的实体:它们可以发行股票,支付红利,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审计,他们可以得到破产法的保护,也可以得到获得隐含或直接的保险。当然,进入正式部门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也许至少要达到一个最小的经济规模

13、,才能使支付建立这个企业的成本收回:经营可能需要执照,还必须要有纳税记录,必须为雇员建立退休金计划,等等。,与此相反,城市非正式部门是多种组织(往往是小规模企业)的松散集合,其中的企业一般会逃避管制,也无法获得各种公共服务的特权。非正式部门已颁布遵守最小工资发,不遵守建立退休计划或失业补偿的规定。他们不纳税,也不从政府那里得到支持。严格说来,这些企业的存在并不合法,他们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政府也容易忽视他们。要知道,很难让一个卖花生的街头小贩纳税,这部分是因为很难知道他到底挣了多少钱。对于其他街头小贩、擦皮鞋的青少年、家庭佣人、职业乞丐、小茶店老板、人力车夫,等等也是如此。,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

14、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可以被归为这个类别。在这个行业中谋生的初始成本很低,企业一般很小,往往不用纳税或叫营业执照费(当然有时可能行点贿)。,二、两种基本的资源流动,在城市和农村的许多互动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对于非农产业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农业为工业输送劳动力,并供给食物使非农劳动力得以生存。这是两种从农业流出的两种基本资源,也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农业与非农业也存在其他的联系,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等农业投入要素。像拖拉机、水泵、化肥等等。由于农村部门的人口较多,农业往往是工业产品的主要需求来源,使得进口工业生产投入成为可能。虽然这些联系也很重要,但从农业向工业的劳动力和食物

15、流动仍然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刘易斯(Lewis,1954)根据上面提到的两种基本的资源流动,分析了经济发展问题。刘易斯的方法是把经济发展看成是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换,他虽然超越了从农业向工业转换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刘易斯模型的起点是二元经济思想。从本质上讲,二元经济包含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每一种描述方式都有它自己的优势,但每一种方式都可能带有问题。我们把这两个部门称作为“农业”和“工业”。但是,我们认识到这些标号都有它的局限性,在讨论特定的问题时可能需要改变,并要求进行更精确的描述。比如说,在某些情况下,把非正式部门看作是传统部门可能

16、是有用的。,三、二元经济与两部门中的农业(一)刘易斯模型中的农业,刘易斯提出了一个分析经济发展的框架,这个框架将劳动从传统向现代部门的流动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框架下,传统部门(劳动集约型)是劳动力的供给者,现代部门是劳动力的吸收者。基本假设是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或者说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而资本的约束使得现代部门不能将所有的劳动力马上吸收。刘易斯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经济发展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在没有成本或只有很少成本的情况下从传统部门转移出来。,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弹性”是指在劳动力仅能维持自生存的制度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总是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刘易斯看来,经

17、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现代部门吸收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刘易斯模式存在的缺陷:1、在刘易斯的二元模型中,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化过程;2、现代工业扩张完全能够吸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失业现象;3、关于在农业在存在边际生产力为零劳动力的假设受到许多经济学的挑战。,总之,在刘易斯模型中,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农业部门只需向工业部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农业既不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也不可能对工业增长做出除提供剩余劳动力以外的其它贡献;工业增长既可以在没有农业增长的前提下顺利地进行下去,也不会损坏农业部门。因此,农业发展完全被忽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18、多方面作用被抹杀了,这一点不仅是刘易斯模型的最大缺陷之一,也是构成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忽视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的农业,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把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放在一个模型中研究。在劳动力剩余阶段,工业的劳动力供给是完全有弹性的,但当人均剩余食物开始下降,农业和工业之间的贸易条件逐渐不利于工业的时候,工业的工资会开始上升。这个模型实际上分析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张力:工业企业家希望农产品的价格比较低,这样他们所需要支付的工资就会比较低。另一方面,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的政策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并可能在长期损害农业的发展。,在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经济发展

19、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的扩张,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第二阶段:非农业人口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低于生存水平,粮价必然上升,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工业,工业的扩张速度减慢,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阶段:农业部门成为现代化商业农业,二元经济宣告结束。,与刘易斯模型相比,拉-费模型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然而,它并没有完全摆脱刘易斯模式的框架,表现为这一模型仍假定农业中存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与刘易斯十分相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现代工业化,农业处于从属地位。这一模型的着眼点是如何推进工业化,

20、农业本身的重要性还远未被认识,农业不过具有“工具价值”而已。,(三)乔根森模型中的农业,乔根森认为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工资的决定与工业部门一样由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决定。他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提出:如果人口增长率低于生理最大量,粮食产出的增长会导致更快的人口增长,从而会使人均农业产出保持不变,这种情况被乔根森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他认为如果经济处在低水平均衡陷阱中,就不可能存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全部人口必须留在农业,只有当人均农业产出足够大,以至人口增长率达到极限时,粮食产出的增长率才有可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人均农业产出才会持续不断地增加,整个经济才会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这时农

21、业剩余就产生了。他认为工业部门的规模必须与农业剩余量保持平衡。乔根森通过推导得出:农业剩余在农业总产出中的比例等于工业部门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与前两种模式相比,乔根森更加重视农业发展。首先,在刘易斯和拉-费模式中,都假定存在边际产出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少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工业部门可以在不损害农业的条件下扩张。而在乔根森模式中,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必定会减少农业产出。其次,在前两种模式中经济增长的最初推动力皆来自于工业,经济增长与农业停滞并行至少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可能的。而乔根森强调了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再次,农业剩余的概念在两者中不同。在拉-费模型中,农

22、业剩余是与剩余劳动力联系在一起的,是随着劳动力转移自然出现的。因此,农业剩余并不会成为工业扩张的最初障碍。而在乔模型中,农业剩余只有在粮食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时,即人口增长率达到生理极限时才会产生,它是工业部门产生的绝对条件。,尽管乔根森强调了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出的优先地位,但发展经济学轻视农业的偏见并未被根本纠正。在乔根森看来,当人均粮食产出低于使人口增长达到极限的水平时,所有增加的收入都用于粮食的消费。农业是经济中唯一的部门,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当农业剩余出现时,人们所增加的收入又都会用于工业品的消费,而没有增加粮食消费的欲望。农业在经历最初的迅速增长后,其地位必然会大大下降。因此,乔根森对

23、农业重要性的强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此外,无论是刘易斯模型、拉-费模型,还是乔根森模型,尽管逐步强化了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能起重要作用的思想,但都未能摆脱从如何推动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待农业的传统思维,还没有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四)托达罗模型中的农业,这一模型旨在对城乡人口流动的规律作出新的解释,其产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现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速度不仅没有减慢,反而在不断加快,前面所提模式都无法解释。托达罗认为,城乡人口流动速度和规模并不取决于城乡人口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是取决于预期收入差异。其结论是:依靠城市现代部门的扩张

24、不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实际收入是解决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的根本途径。为此,有必要改变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总之,稳定农村人口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联系实际: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文献综述(2006年).doc,阅读文献:1、曾福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一个分析框.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周天勇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中国人口科学.2007(1)3、李燕凌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基于湖南省8位“革命前辈”

25、故乡村的实证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6(5)4、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经济研究.2001(3)5、王学真等.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否定之否定城市化战略的理论回顾与现实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6、徐毅.刘易斯二元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数理描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7、王恒彦.刘易斯模型及相关争论的评析.技术经济.2007(9)8、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经济学家.2005(4),第三节 农业增长因素分析,一、增长因素分析,(一)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库兹涅茨的统计分

26、析,库兹涅茨主要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分进行跨国比较,研究经济增长过程的决定因素以及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他认为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1、知识存量的增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经济结构的变化。,(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投入,要素生产率就是产出和投入量之比,生产率提高来源于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他设计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八个方面的指标:劳动者的数量及构成;工作小时;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无效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

27、短期内的需求状况及其强度。,根据他的计算,对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因素是:知识的进展,主要指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的改进,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31%;劳动的投入,贡献为29%;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为16%;教育占总增长的14%;资源配置的改善占总增长的9%。在丹尼森的分析中,知识的进展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然而,由于知识的进展难以衡量,故它的贡献是经济增长中的剩余因素,即除了资本、劳动、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后剩下的部分被归结为知识进展。产出增长中只有70%能被要素投入解释,剩下的30%是产出增长中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丹尼林称之为“对我们无知的衡量”(Measure of ourigno

28、rance)。一般说来,如果对投入和产出增长的衡量是正确的,且生产函数确实是规模收益不变的,那么,剩余因素就来源于技术进步的存在。技术进步来源于下列因素的变化:生产组织的改进;资本品的改进;劳动力的改进。,二、农业增长的源泉,1、扩大耕地面积;2、实行集约耕作;3、调整结构,发展畜牧业;4、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5、现代投入;6、基础设施;7、销售与信贷;8、土地制度的改革。,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

29、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 公式:假设农业生产函数:Q=AF(K,L,D),阅读文献:,1、李尽法等.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08(2)2、祖立义等.我国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农村经济.2008(5)3、马恒运等.中国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2),思考题:,、如何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2、如何正确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如何理解农业的特点及其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4、什么是农业?5、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