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26501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财政思想。主要讲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的财政思想。要求通过学习对这一时期各家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思想等有清晰的理解。,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儒家和法家财政思想的发展与承继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借鉴关系与区别。,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孔子的财政思想第二节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思想第三节孟子的财政思想第四节荀子的财政思想第五节墨子的财政思想第六节韩非子的财政思想,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

2、财政思想,4,第一节孔子的财政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孔子的财政观点不多,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它们却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财政思想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于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以下引文均见于论语中。二、孔子的财政思想(一)义利观念,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春秋后期以来,出现了一种以社会伦理规范来制约人们获取财富活动的倾向。这一倾向在孔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深化。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如:“不义而富且贵

3、,于我如浮云”,或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7,(二)维护“籍田”反对“税亩”孔子对周公时代的“籍田以力”制度十分推崇,认为这是后代必须遵守而不可更改的先王法典,如有冒犯,即为“犯法”。所以,他对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的“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深为不满,并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时,专门记下这件事。,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8,(三)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在财政支出上,孔子主张“政在节财”,治国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财政征收上,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民”思想,坚决反对重税即所谓“聚敛”,主张“敛从

4、其薄”。,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9,(四)重农富民思想他认为,对于百姓,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是“富之”,然后才是“教之”。他又说:“所重民,食、丧、祭”。(五)税源与税率孔子很强调培养税源,不同意竭泽而渔的征课方式。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在税收负担上,孔子主张什一税。,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0,第二节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思想,一、周易的财政思想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成书年代最早的一部,被列为儒家十三经的首位。它所反映的财政思想,对后代儒家影响甚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1,中国财政思想史,

5、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2,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3,一是重视理财在儒家经典中,周易重视理财的观点是非常特出的,在系辞中宣称“崇高莫大乎富贵”。关于义与利的关系,易传认为“利者,义之所和也”,而“利物是以和义”。这是以财利的各得其宜作为“义”的基本内涵,因此,它也把“利”归入君子的“四德”之一。主张“能以美利利天下”。,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4,二是“中正”的节用观周易作者像大多数古代思想家一样,崇尚节俭,认为君子个人的消费用度是否具有“俭德”,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开支是扩大还是缩小。同时,也不赞成过度节俭,甚至认为“用乎过俭”是一种过失,应以“中

6、正”为标准,只要“不伤财,不害民”即可,但须有制度作保证。,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5,二、大学的财政思想(一)关于大学大学与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大学主要讲的是修身奍性。,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6,(二)大学的财政思想大学的财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重德思想大学要求主持国政的“君子”首先应重视“德”因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故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7、。,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7,二是反对聚敛大学认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故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三是培养税源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学发展了孔子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思想,提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8,第三节孟子的财政思想,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像,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19,一、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差有一个多世纪。由于春秋以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以及包括财政制度上的重要变化,孟子虽

8、然全盘接受了孔子财政思想,却也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0,二、孟子的财政思想(一)“仁义”思想孟子与孔子一样,对待财富强调伦理规范的制约。孟子一书对于梁惠王提出的“何以利吾国”的问题,他答复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儒家的“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渊源于孔子,而壮大于孟子,构成了后代儒家财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1,(二)租税思想孟子的财政思想大多与租税问题有关。1。施“仁政”,即“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2。近乎单一的农业税政策3。主张“耕者助而不税”。4。主张“什一而税”。,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

9、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2,(三)俸禄观点,即“禄足以代其耕”在春秋末期,由于土地占有形式发生了重要变革,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已不适应,俸禄成为官吏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里国家财政支出中的俸禄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孟子是较早论述俸禄制度的古代思想家。他试图依托西周古制,设计一套新的俸禄方案,以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3,(四)财政支出的社会救济在财政支出方面孟子主张以救济鳏寡孤独这四类“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为主政之先声。但反对“人人而济之”的观点,反对通过救济方式使所有有困难的人“每人而悦之”。,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4,其实这一大同的思想,也

10、是继承于孔子。在礼记中就记载了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的设想,即:“大道之行也,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5,第四节荀子的财政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0238年)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6,一、荀子其人荀子(约公元前310238年)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为祭酒(学长)。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反对天命之说,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

11、说“制天命而用之”。,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7,和孟子主张性“善”说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说:“其善者,伪也。”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荀子之中。,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8,二、荀子的财政思想(一)“富国”观点荀子一书有不少篇章涉及财政问题,其中以富国一篇最多。富国篇以处理“欲多”与“物寡”之间的矛盾为前提,提出社会财富的分配应该“貴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观点。,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29,(二)开源节流观点荀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开其源,节其流”的观点。他认为“下贫

12、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继承了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思想。(三)租税思想荀子的租税思想,既主张“富国”,又强调“王者富民”,反对导致“府庫已实而百姓贫”的聚敛行为。,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0,他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税”,反对“重田野之税以夺食,重关市之征以难其事”。坚持什一税的传统,赞成“相地而衰征,理道之远近而致贡”的观点。(四)重农抑商思想荀子肯定农业是财富生产的来源,认为“工商众则国贫”,“省工商之数”可以使国富。所以,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商业的从业人数。,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1,(五)俸禄观点在官吏俸禄问题上,他明确反对世郷世禄

13、制度,公开提倡“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并将德行与俸禄挂钩,即所谓“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2,第五节墨子的财政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宋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墨家创始人。,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3,一、墨子其人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宋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墨家创始人。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授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4,墨子提出“非攻”思想,主张“非乐、节用、节葬”。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认

14、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重艰苦实践,服从法律。,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5,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这样的十种主张。尚贤是要求作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6,二、墨子的财政思想(一)墨子的义利观墨子反对儒家“君子讳言财利”的观点,认为利和义是相通的,即“义”是以“利”为归依的观点。(二)国家聚财观点墨子认为国家必须重视对财富的聚敛,他的观点是“官府实而财不散”,甚至认为“官府实而万民富”,把充实

15、仓廩府庫视为重要的财政措施,与儒家的“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观点相左。,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7,这一观点是与他的“国备”的备荒思想相联系的,墨子主张“非攻”,以善守著称,守的基础则是国备足,故他强调“庫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三)赋役思想在财政征课上,他反对厚敛,主张以“常”役使民,以“常”征课税,做到民“劳而不伤,费而不病”。,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8,(四)财政支出思想1、节用思想关于财政支出,墨子主张“节用”,这既指公共开支,也指私人开支,尤其强调公共开支,这与他一贯主张的“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相关,

16、并把它提高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即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39,2、注重财政效益思想墨子不仅主张节用还特别强调财政支出应注重效益,即财政支出必须以利民为原则,他反复强调“诸加费不加于民者圣王不为也”。并说“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0,3、重视生产墨子还把节用与生产相联系,他认为,只有一方面加紧生产,一方面厉行节约,做到“生财密而其用节”,才能财货充足,即“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因此,他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1,第六节韩非子的财政

17、思想,一、韩非子其人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2,出身韩国贵族。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著孤愤说难等十万余言,受到秦王政的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他吸收了道、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尤其集法家之大成。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称法的制定应该“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难三),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3,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他认为,人口和社会财富的多寡,是决定历史变动的原因。他还肯定趋势避害乃人之常情

18、,也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4,他同时强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治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王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5,二、韩非的财政思想(一)反对足民、惠民观点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主张将“利君”、“富国”放在第一位,反对儒家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思想。他的理由是,人生来就是自利的,既然君王不能满足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则“足民”将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他反对轻税政策。,中国财政思想史,

19、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6,此外,他还反对惠民,即救济贫民,他认为“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与侈惰也”。在他看来,一个人贫困是由于自己奢侈及懒惰所造成的,因此,济贫或惠民政策,是打击勤俭致富者的积极性的,结果有害于生产并可能招致亡国。,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7,(二)韩非的节用观点韩非的节用观点与其他人的节用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国君不必“自禁”、“自节”,关键在于能“禁下”、“节下”,即只要使臣民百官都能竭力劳作,克已奉公就行了。,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8,(三)官俸支出方面的观点这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俸禄必须与官吏

20、的才能与功劳相称,即“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2、严禁官吏在俸禄之外谋取私利。,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49,(四)财政支出的效益观点韩非非常讲求支出的经济效益。他认为凡事只有“计其入多,其出少者”,方可去做;如果“计其入不计其出”,那就是“名得而实亡”。,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0,他说:“今大费无罪而少得为功,则人臣出大费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批评做事不讲成本,他认为在不讲支出效益的情况下,即使办成某项事业,对君主(国家)也是有害的。,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1,本章复习思考题:,1孔子的财政思想,可以归纳为若干条简单

21、和基本的原则。正是这几条原则,对于我国古代财政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你认为应当怎样来评价这几条财政原则?2孟子的财政思想与孔子相比,有什么继承关系,又有什么新的阐释、扩展和补充?3试论春秋战国的法家系列财政思想,对当前我们严肃财经法纪的指导意义。,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2,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3,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4,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5,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6,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7,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8,中国财政思想

22、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59,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子是这样教导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23、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1,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2,附:鲁国的“初税亩”及其他各国情况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旧制度,改行“初税亩”。井田之外的私田,从此也开始纳税。这是三代以来第一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公羊传),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3,郑国“作丘赋”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郑国“作丘赋”,即按田亩征发军赋,丘出马一匹、牛三头。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康子“用田赋”军赋全部按土地征发。(五)秦国的“初租禾”“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商君书),中国财政思想史,第三章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