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26685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必修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研讨,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概念原理知识教学的关注点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发展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的发展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初中内容深广度问题以及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元素化合物知识(酸碱盐、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离子检验与物质检验等问题)概念原理及化学用语知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物质分类等问题)实验技能化学计算 系统学习与渗透学习、定义学习与关系建立、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层次 衔接教学的核心内容/衔接教学是一个系统/衔接教学的方

2、式是多样的,高中化学教学深广度问题和螺旋上升特点,元素化合物核外电子物质的量电解质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原电池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有机化合物,初中,选修,必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热能的转化(定量计算和测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理性分析),化学与技术由氯碱工业介绍电解原理借助金属材料的保护这一技术问题介绍原电池工作原理,实验化学 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规律,化学2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电能的转化(感性认识),化学与生活 通过电池探秘和金属防护介绍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和金属腐蚀及防腐的原理和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突

3、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因此,需要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因此,需要避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关注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核心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指的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概念原理知识教学的关注点,关注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关注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概念原理知识教学的关注点,如何捕捉、分析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根据课后反馈及反思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教学设计思路,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

4、计,知识间层级关系的分析: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支撑观念的具体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层级结构及相互联系,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教学设计思路,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确定需要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学生的对某个概念的原有认识是什么?学生将建立怎样的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其间会遇到怎样的障碍?,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可逆反应的特点(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任何一种物质都不可能被全部消耗),反应中某种反应物的量为0,反应停止,有些反应中生成物可以重新生成产物,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可逆反应“结束”时

5、,各组分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化学平衡状态,认识思路偏差,教学设计思路,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确定需要学生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概念原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和发展点,学生的对某个概念的原有认识是什么?学生将建立怎样的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其间会遇到怎样的障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概念,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宏观),为什么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被全部消耗?,可逆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如何解释?,可逆反应是否会“停止”?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状态概念的建立及深化理解,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状态会改变吗?,数据,微观图示,数

6、据,教师讲述,实验探究(P44),具体的化学反应,引入:从不同的视角谈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氧化还原专题,氧化还原反应_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氧化性/氧化剂;还原性/还原剂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发展对化学反应分类的认识发展对已有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认识发展对物质转化途径和方式的拓展对物质性质认识角度和思路的拓展对化学反应利用(能量转化电化学)途径和思路的拓展如何转变学生的已有认识?如何使学生领悟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的功能和作用?如何使学生学会应用氧化还原的方法?,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起点,起点假设1:得氧失氧角度的氧化还原反应起点假设2:得氧失氧角度的氧化反应起点假设3:只是听说过氧化反应,并不清楚或只是

7、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高一教学的起点如何设定?限定某种起点(某种角度)?问题向上开放,由学生来确定_让学生进行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认识水平,得氧失氧的水平_了解化合价的水平_理解且应用(形成技能)电子转移的水平_理解但不应用三个难点和关键点:1.如何突破得氧失氧的认识框架?2.如何学会化合价的分析方法?3.如何建立起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的关系?,具体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如何分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分析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如何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电子转移情况?电子得失配平?电荷守恒计算?如何根据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怎样处理初高中教学衔接?要否具体示范物质和反应的化合价分析要否双线

8、桥?双线桥的功能是什么?比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来,什么更重要,更有价值?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最被忽视了_怎样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处理,让学生自己对化学反应谈认识,进行分类由钠跟氧气的反应到钠跟氯气的反应(形式相似,本质是否会一样?请学生分析钠到钠离子的变化确认电子发生转移(顺利实现得氧失氧的突破)再分析锌跟硫酸铜的反应,与上述反应相比形式不同,本质是否会不同?电流计指针偏转刺激,分析后确认同样存在电子转移(顺利实现氧化和还原的统一),增加”氧化剂和还原剂”一节 1.什么是氧化剂和还原剂?2.哪些是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如何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如何通

9、过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学习2和3?二附中和十五中的不同做法,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概念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计算 物质的量溶液配制的程序 容量瓶的使用 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简单误差分析?)相关知识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程序装置注意事项,有关浓度的正确认识_均一性抽象性相对组成 学生普遍持有的错误认识是什么?不了解浓度值的具体操作意义,无法实现双向互换.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正确认识_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学生应用此概念时普遍的障碍是什么?误将水的体积当作溶液的体积.不会将抽象的相对的浓度值变式为不同的具体的溶液组成 不理解这种浓度比质量分数有何优越.

10、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正确认识_添加溶剂到刻度.学生普遍拥有的惯性思维是什么?分别量取溶质和溶剂 不会将浓度值变为具体操作意义,无法实现双向互换.教学如何转换和改变?,基本概念要落实基本技能要训练核心难点要突破,怎么办?原来的概念教学比较枯燥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要改变教学方式?怎么办?原来不注重应用,联系实际,现在要改变?原来可以有至少3-4课时用于此内容教学 现在只有1课时最多2课时,怎么办?,先讲概念后配制溶液?先配制溶液再形成概念?先给出溶液配制流程操作,再让学生做实验?先依据自己理解配制,再交流讨论和归纳?先总结形成概念,再讨论交流溶液如何配制?先讨论交流溶液配制后讨论形成

11、概念?如何使学生认识学习此内容的价值?如何突破和转变学生的认识难点和障碍点?如何落实溶液配制的正确操作?,物质的量浓度,两种教学设计方案两种教学设计的实施现状学生们的感受课后反思与交流网上的讨论,原电池,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的利用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电池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吗?化学能为什么可以转为电能?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判断金属腐蚀与防腐燃料电池,学生的认识转变关键点,是化学反应导致的电流吗?不是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吗?如何分析原电池的回路?电极等同于电极材料吗?电极材料一定参加反应吗?电解质溶液一定参加反应吗?如何分析陌生体系中发生

12、的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分析燃料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必须直接接触吗?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反应的关系?,教学的策略问题_模型的选择与运用,青蛙电池水果电池 实际真实电池单液原电池模型(优势缺陷)燃料电池 变式拓展 双液电池模型 金属腐蚀,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具体策略概念教学中的实验功能与实验的利用?数据、图像、实例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概念教学进行活动探究,探究什么?概念教学如何联系实际,实际与概念的抽象与还原?模型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与局限?类比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与局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策略,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例证的选取与使用(案例:化学键、原电池),天然气(甲烷)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第一组,水的分解反应条件:通电或加热到2000以上,水的沸腾条件:加热到100,第二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策略,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例证的选取与使用实验的使用(实验的使用策略)(实验的功能),实验的使用,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讨论,再次,实施实验,最后,分析、讨论,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策略,概念原理内容的教学设计,例证的选取与使用实验的使用问题情境的运用及问题的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