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28806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

2、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一、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起于启,亡于桀。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7年,起于汤,亡于纣。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西周:公元前1047年-公元前771年,起于武王,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潼关)。,二、阶段特征:(一)总体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

3、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二)具体特征(表现):1、经济:奴隶制经济产生、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在奴隶社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很大发展,实行井田制。商周时“五谷”都已经种植;耒耜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懂得施肥;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代养蚕缫丝,出现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商

4、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商业活动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3、文

5、化: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早期绘画;舞蹈。,三、重点突破(一)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4、内容: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5、影响(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方面:分封制也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强盛起来的诸侯国逐渐吞并其他弱小的诸侯国,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周天子的威严丧尽。,(二)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5、作用:(1)凝聚宗族;

7、(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此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三)分封制、宗法制与周礼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分封制的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

8、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它能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周礼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现在很多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只有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任人唯亲的思想也与宗法制有关系;现在我们仍要遵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也跟宗法制的影响有关。),(四)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

9、周走向强盛。,例题、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解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答案】:D,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一、朝代更替: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平王,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二、阶段特征:(一)总体特征: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二)具体

10、表现:,1、经济:(1)农业: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济开始确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和西门豹渠。小农经济产生(含义、原因、特点、影响)(2)手工业: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冶铜和冶铁,铁器大量出土(块炼铁、生铁、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陶瓷业:原始青瓷等,(3)商业: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战国时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原则(含义、原因、目的、表

11、现、特点和影响),2、政治:(1)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3)各诸侯国的变法:,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影响: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一百多年,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3、文化:(1)科技成就突出:战国时的指南仪

12、器“司南”;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古代的科技思想(孔子、荀子和老子的科学思想及认识)(进步性和局限性);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医学和天文历算之学等);(2)思想: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结合前面内容分析其原因);(3)文学艺术百花争艳。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楚辞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散文。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盛行帛画、壁画。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含义、途径和影响),重点突破:一、百家争鸣 一)、

13、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

14、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三)、诸子百家:(学派及主张)(一)早期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孔子:(创立者)(1)生平(2)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政治上: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对后世有极其深远地影响。而他死后

15、,言论被编为论语。(4)基本文献: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2、孟子:(发展者)(亚圣)(1)时代:战国(2)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3)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3、荀子(总结者)(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还对“,(2)影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

16、早期儒学内容;代表了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礼”进行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性本恶。,(二)道家学说 1、代表人物及著作(1)老子: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庄子:庄子。庄周,又称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2、基本特征:(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地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7、3、基本主张(1)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道”是为世界的根本,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辨证法思想:提出“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无条件的);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原因)(2)庄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三)法家思想 1、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非子(后期)2、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18、和文化都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3、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4、政治实践:(1)李悝变法的内容:四点,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2)商鞅变法的内容:六点,4,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1,尽地力之教,2推行“平籴法”;3颁布法经;(第一部封建法典),5、理论构建:(1)法家学派: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步形成了重“法”(健全法制)、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2)韩非的思想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19、争的需要)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论)。,6、历史作用:(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7、历史归宿:汉代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 1、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2、基本特征: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0、,讲求实际功利精神。,3、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其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其组成人员多为生活艰难的小生产者。4、思想主张:提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尚贤(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上下思想统一起来.是行政管理之根本)、非乐(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等一系列主张,贯穿讲求实用的精神。5、主要贡献:墨家学派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对古文化作出了贡献。,(2)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初步基础。6、历史

21、归宿:(1)墨子死后,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墨辩”学派。(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1)认识论:认识以客观的感觉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四)、性质和影响:1.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五)、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

22、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四大学派的代表及思想:孔子: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相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庄子:万物相对论;精神自由论。韩非子:依法治国;运用权术;君权至上(君贵民轻);性恶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争论的焦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治国;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性。,百家争鸣体现的人文

23、主义思想,由对天命鬼神祖先的崇拜到对人的重视:一、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是天人相分论;老子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论。二、反思人与人的关系: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兼爱;民轻君贵。三、探讨人性,先秦儒学的特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对本体论重视不够。董仲舒从神学角度寻找道德的依据(天是万物的本原);朱熹、王阳明等从哲学角度寻找道德的依据(理或心是万物的本原)。两汉经学有宗教化的趋势,宋明理学有哲理化的趋势。,重点突破:二、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共计305首诗歌。2、内容:风:是诗经精粹,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

24、生活,也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名篇:相鼠、伐檀硕鼠等。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名篇:生民、公刘、绵等。,颂:是国王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3、特点: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4、地位: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三、楚辞的魅力 1、楚辞: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

25、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2、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地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政治抒情长诗:离骚。组诗:九歌想象丰富,文辞清婉.探索精神,九章大胆怀疑精神,天问描绘流放经历。政治抱负:追求“美政”选修部分:商鞅变法和秦始皇,1、为什么封建统治者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点突破:四、重农抑商,4)根本原因: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1)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能够提供人民必须的生活资料。(农业自身的优点)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

26、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还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封建统治的需要)3)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不如经营土地有生活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工商业自身的缺陷),2、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积极: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消极:这一政策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造成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加剧了工商业资本流向土地,)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

27、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经济)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使封建顽固思想受不到冲击,从而使闭关锁国政策顽固推行下去,造成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思想与政治),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起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重点突破:五、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背景客观: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政治上,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

28、量壮大。主观:(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中心:“农战”和“法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政权。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三)、变法的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广县制 制定秦律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

29、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问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是什么?,【思维引导】阅读教辅提供的相关材料,完成表格,回答问题?,血缘关系,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按地域划分,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显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商鞅的悲惨结局的原因:变法侵犯贵

30、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商鞅采用铁腕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四)、商鞅变法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成功原因: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六)、商鞅变法的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1、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七)、商鞅变法的局限: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 受.,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

32、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一、政治:1、古希腊:(1)城邦政治(含义、特点、公民概念):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2)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原因:自然地理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和公民;形成过程,注意各时期改革的内容;特点;性质;得与失。),时空连线: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西方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

33、光辉起点。,2、古罗马: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背景、形成过程和内容(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的内容和特点)、特点、性质、地位、作用和影响(从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三个角度)二、经济:(古希腊)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繁荣(气候,土地贫瘠,耕地缺乏,限制了粮食生产,同时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三、文化:创造出富有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人文主义精神起源。1、古希腊:辉煌的文学、艺术。2、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时间、背景、含义、主张、意义);苏格拉底(主张、意义)3、亚里士多德:生平、贡献 选修部

34、分:梭轮改革和亚里士多德,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课堂训练:1、(10高考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A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 项。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

35、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A,3、(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D,4、春秋时期,

36、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于是积极组织灭火。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B C D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D,B,6、(10年高考天津卷)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37、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7、(10年高考湖南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D,【解析】A项错误:数量平等就是绝对平均主义,体现不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B项正确。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第一,分数属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个人价值,第二

38、体现了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即分数与人的关系。,8、(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

39、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请回答:(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2分)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2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3分)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礼法模式也可);重视道义、倡导诚信。(3分)(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谈谈中外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2分)西方的人文主义则推动了科学、经济等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